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
2019-02-10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于家波
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于家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也就是提高他们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对于提高学生对数量的悟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普适性最强的就是“数形结合”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几种具体做法。
一、利用实物、图形的直观教学,培养数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实物或者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是教师常用的数形结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接的数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把数字形象化
直观教学法在低年级使用得比较多,因为数字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教师需要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与实物或图形建立实际联系,从而把数字具体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意识。
例如,在教一年级学生认识数字时,笔者先用小棒在教具上摆出一定的形状,比如数字“2”就用两根木棒摆出“一双筷子”,数字“3”就用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数字“4”就用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用小棒分别摆出与相应数字对应的形状。这样做,巧妙地把数形结合起来,让抽象、呆板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生动鲜活,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对数字的具体表象,加强了学生对数字的思维定式。
2.把概念直观化
在引导中高年级学生认识分数、小数和一些几何图形与几何体时,就更离不开直观教具和图形的辅助了。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把写真图形与会意图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内涵,建立对分数的数感。如下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根据图意,>,也就是说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如果没有具体的图形作为参照,任凭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也无法理解同分子分数的这一特点,有了具体图形的帮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建立几何形体概念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分数、小数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分数、小数的数感;可以借助图形的变化推导出各种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帮助学生在“实物、图形”与“数字、概念”之间建立起对应的数量关系,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在数轴上表示数,培养数感
把“数轴”与“数”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认识“数”,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数”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1.帮助学生建立数字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数字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是分离的,也就是说,他们在念“1、2、3……”时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并不懂得这些数字表示的内涵。因此,教师除了要借助直观教具,还可以利用数轴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对数字的概念。
例如,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用小木棒摆出20以内的各个数字,然后再把20以内的数字在数轴上直观展示出来,如下图:
这样,学生就能从数轴上直观感受到数字的大小与排列顺序,就会把抽象的数字与数轴上具体的点联系起来,从而在脑海里建立清晰的数字概念。
2.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
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拗口又抽象,尤其是分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更是把学生弄得头晕目眩。如果把分数或小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就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就很容易判断出分数与小数的大小,从而真正建立对分数、小数的数感。例如,在数轴上可以这样表示,如下图:
这样,各个分数的大小及排序在数轴上展示得清清楚楚,学生很容易判断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哪些分数是相等的。
再如,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0.1和0.08 0.4和0.04 0.29和0.31
如上图,通过观察数轴,学生很容易判读出0.1>0.08,0.4>0.04,0.31>0.29。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各类数字(如整数、分数、小数等),可以把抽象的数字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各种数字的数感。
三、利用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培养数感
利用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指画一条或者几条线段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让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清晰化,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从而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低段,很多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认真读题与思考就能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但随着学生的年级不断升高,应用题的难度不断加深,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也逐渐变得复杂,借助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简化解题过程,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画线段图解应用题有四个步骤:(1)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2)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3)根据线段图找出解题思路;(4)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解题。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具体谈谈如何画线段图解决数学应用题。
1.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
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小建和小西买同样的笔记本,小西买了5本,小建买了3本,小西比小建多花12元。每本笔记本是多少元?
接着,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并标记出来。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四个,其中三个是数字条件:小西买了5本练习本,小建买了3本,小西比小建多花12元;一个是文字条件:小建和小西买同样的笔记本。题中的问题是求“每本笔记本是多少元”。
2.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后,就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数量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3本笔记本可以在线段上用3份表示;5本笔记本可以用5份表示;由于小西和小建买的是同样的笔记本,因此两条线段每份的长度相等,如下图:
这样一来,就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线段图上直观地展现出来了。
3.根据线段图找出解题思路
从上面的线段图来看,小西多花的12元实际上就是比小建多买的笔记本的钱。因此,要求每本笔记本是多少元,只要先求出小西比小建多买了几本笔记本,再用12除以多出的本数,就是每本笔记本的价钱。
4.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解题
既然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了,那么接下来的列式计算就是水到渠成,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线段图上要标示出题目中所有的已知条件及问题;(2)要一边思考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边画图,而不是画完图再去分析数量关系;(3)可以根据线段图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4)要把得数代入原题进行检验,引导学生学会验算与反思。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既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解题思路,无疑是为学生解应用题插上了“双翼”,让那些纷繁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明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喜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