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让学习看得见
——以《认识乘法》的教学为例
2019-02-10江苏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江苏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贾 敏
笔者执教二年级“认识乘法”时,学生在做题时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不一样的答案,笔者因势而为调整学的过程,收获了一段不一样的学习旅程。
情境再现:
活动一:让学生用圆片摆出3个2和4个3。说说摆的3个2在哪里。“这是1个2,2个2,3个2。”一同学边说边圈。
其他同学效仿,师根据3个2、4个3教学还可以写成“3×2”“4×3”,顺理成章地认识了新朋友:乘法、乘号及读法。
学习的旅程进行到这里,一路顺畅。这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韦俊杰说:“我的图不一样!刚才他们都是横着排可以看出3个2,我还有不同的摆法也能看出3个2!”
“哦?那就摆出来看看。”笔者怀疑兼鼓励着。
“我是这样摆的。”韦俊杰迫不及待地边说边摆。并组织讨论:像这样的摆法与刚才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你们听明白了吗?有什么要问的?”笔者追问。
“你是怎么想到这样摆的?”李铠翼问。
“我开始也是横着摆的,看到同桌和我一样,就想能不能摆出不一样的。”
“因为想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数学学习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笔者赞许道。
……
“同一幅图既有3个2又有2个3。横着看这是1个2,2个2,3个2,边比画边数边写2、2、2,加法算式是2+2+2。”
“竖着看,这是1个3,2个3,边比画边数边写3、3,加法算式是3+3。”
“3个2和2个3除了写加法算式,也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
追问:为什么能写出两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呢?
活动二:你能看到几个几?能列乘法算式吗?
如果去掉三角形,现在能看到几个几?
活动三:自己来创作,想一个乘法算式(不写出来),在方格中涂色表示,让同桌猜你想的算式。
活动四:排队游戏
12个人做排队游戏,左边5人,中间4人,右边3人。
还可以怎样站队?自己想办法,要求站完队后既能写出乘法算式,又能写出加法算式,让学生现场观察并设计站法。(用圆圈画一画,写一写算式)
再思考:同样是12个小朋友,还可以怎样设计站法,也能既写出加法算式,又写出乘法算式?
……
笔者思考:
一、顺应儿童天性,顺势而为地学
一堂课好不好,看40分钟的任务完成与否是不够的,还要看完成的任务是教师设想的还是学生生成的。其实教是学的一个手段,理解学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学生天生就爱模仿,也会模仿教师。当学生的思考并未按教者事先设定的方向前进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出现的非常规思考,由其不一样的思维逻辑出发,及时调整学习的路径和方式,顺应学生的思考,用学生不一样的学习视角来教其他学生,顺应了学生天生想当教师的天性。正如崔允漷教授说:“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教会别人,你把教会别人作为一个目的,那么你会认真地学,尽力地去学。”学生的学习就是一次思考的旅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学习经历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心情。就像生活中的一段旅程,我们事先有了不同的规划和设想,旅途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学习过程也是这样,当计划遇到变化时,教者及时调整。由学生摆的不一样的图出发,顺势而为地设计学的活动。从说自己摆的图哪里不一样开始,再提问怎么想到的,最后比较,梳理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更有发散性、启发性。相比较而言,仅用教材上的情境图只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习没什么帮助。在“2+2+2”“2×3”“3×2”这三个算式中,一道加法变成两道乘法,不仅学生疑惑,教师也讲不清楚。多数教师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只能按教材,仅1个2、1个2、1个2的出现,只能列成加法算式。生拉硬拽地教学生从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到认识几个几,再到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这样的学的活动能将静态教材动态化。摆成矩形的形式,不仅看到3个2,还能看到2个3,这样就将一个加法算式变成两个加法算式,这样更便于解释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便于解释一个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
二、基于儿童立场,留有痕迹地学
数学学习时基于儿童的立场思考,一定能收获不一样的心情和风景。很多时候课改的口号喊在嘴上,成果写在纸上,最难的是落实在课上。基于儿童立场教学,让学、教、评一体化。用一个问题、一个活动贯穿教学始终,每一项活动在纸上留下痕迹是基于证据的教学,是学习可视化的过程,真正让学习过程与学生思考可见、可检测。这种数学学习过程,是课改成果从纸上走到了课上,打通了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四次学的活动不是事先就规划、一成不变的。是在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由不一样的思考重新规划调整的,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动一学生较大可能出现的是横着摆成一行的图,由不一样的图出发,引导学生说出了既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竖着摆的图不仅能看出3个2、2+2+2,还能看出2个3、3+3,相比较更全面,更有优势。这时两位异样摆法同学的介绍和教师的追问,改变了其他同学既有思考和操作的惯性,开始出现从横着摆向还可以怎样摆的自觉内在追问。活动二是教师为学生现场学习做一个精心的、精确的设计,要能做到材料可思考、可交流、可观察,创建学生能获得提升的场域。活动三更开放,学生出现的学习成果更丰富,可能出现一行或几行。这样体现出了问题——活动——评价——应用的过程。有时一幅图出现了四个式子: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有时一幅图出现了只有两道加法算式,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然会有发现,有思考。且这种发现与思考不用教师去点明,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有这样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认识理解掌握乘法的程度,发展到根据一幅图理解一图四式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了高阶思维,从理解掌握特征上升到了领会到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了。活动四第一层次是左边有5个小朋友,中间有4个小朋友,右边有3个小朋友。将图放在屏幕上,让学生们自己想办法,要求站完队后既能写出乘法算式,又能写出加法算式,让学生现场观察并设计站法。第二层次让学生们思考并设计,同样是12个小朋友,还可以怎样设计站法,也能既写出加法算式,又写出乘法算式?这样学生们就会出现以下精彩的呈现:1+1+1+1+1+1+1+1+1+1+1+1,12×1,1×12;2+2+2+2+2+2,2×6,6×2;3+3+3+3,3×4,4×3;4+4+4,3×4,4×3。这样就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从理解掌握上升到了关系,进而上升到迁移理解应用以及站队并解决问题的高度。从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乘法算式——一图四式的关系——将全部写出总数12个人的所有算式,这个考查迁移理解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考查全面理解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学生们心中呈现的乘法是一个面,不是一个图形。能看到从一维到二维的思考及思维的进阶;能看到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更能看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学习解决问题时的愉悦。教师放手,设计让学生学的活动,让学代替教,教师只是在学习活动中辅助、助推、引导、提升,起到帮助学生学、促进学生学的作用,那么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是丰富的、深刻的,学生更能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让内心充满愉悦,获得持续的学习探索的热情。
三、相遇真实儿童,尊重接纳地学
因为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教学时可以灵活处理,不管从什么角度理解,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得也有道理的,未尝不可。与真实的学生相遇,让我们有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的机会。对不同的想法,要予以尊重和接纳。由笔者摆图的方法的异同出发,让学生说摆法,比较这样的摆法与之前的摆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再追问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惑:怎么想到这种摆法的?竖着摆的优势是同一幅图能看到不同的算式,数学学习可以有不一样的思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常问:“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与真实的学生相遇,从学生的真实想法出发,发现个体想法的合理性和优势,学习别人优点的同时体会自身存在的不足,用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学习是发现、是体会、是感悟。学习还是你离开了学校后,所有的事情都忘记了,最后剩下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可以忘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不会忘。学习就在课堂上,在学生的真实想法之中。学生思考产生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教师思考产生了教师个体的学习;学生群体思辨产生了学生群体的学习;师生都反思,我们的课堂生动了,学习就真正发生了。学习的旅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收获。学习就如不同的人用导航,到目的地有不同的选择路径。如果先到了很好!重要的是不同的人最后都到了同一目的地,即使中间走错了,没什么关系,重新规划调整,尊重每一种选择,仍然可以到达学习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