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化疗患者PICC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干预
2019-02-09张阿燕
张阿燕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肺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肺功能,极易累积食管、淋巴等器官,PICC置管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明显提高了肺癌患者的存活率,但置管期间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在PICC置管期间急需一种优质的护理模式维护PICC置管效果[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肺癌化疗患者PICC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特随机选定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40例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40例,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为研究时段,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试验组、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女8例,男12例,年龄32-86岁,平均59.6±9.6岁;病程1-3年,平均2.2±0.2年。对照组女9例,男11例,年龄33-83岁,平均58.6±8.8岁;病程2-3年,平均2.5±0.1年。两组基线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病情以及生命体征,严格按照医嘱完成治疗,告知患者饮食宜清淡。
试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1)分析PICC相关并发症原因:①感染:穿刺部位出现发热、红肿以及疼痛等为局部感染,主要与置管护士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次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也会引发感染。②静脉炎:主要由静脉瓣以及导管受到机械性摩擦所致。③堵塞导管:冲管、封管操作不正确,极易导致导管打折或者不顺畅,血液回流受阻也会引发堵塞导管。④导管脱出:PICC导管脱出最主要的原因是穿刺肢体的活动幅度过大,敷料潮湿、松动之后没有及时更换。⑤皮肤过敏样改变:皮肤对固定导管的材料较为敏感,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刺痒、发红等过敏症状。
(2)护理措施:①感染:置管护士以及护士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24h后以及局部出现渗血或者渗液时,也要及时进行局部PICC换药处理。尽可能的扩大穿刺部位的消毒范围。②静脉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穿刺管的型号,综合患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具体病情等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促使其正确的看待PICC置管,避免血管痉挛而降低PICC置管治疗效果。③导管堵塞:加强对PICC管道的观察,判断有无扭曲、弯折等现象,对于堵塞的导管,用20ml的注射器抽吸,再用尿激酶通畅导管,持续30min左右。④护理人员应加强PICC导管的维护工作,密切观察体外导管的长度,输液冲管、封管时应对置管静脉血流、输注速度以及通畅度加强观察,判断导管是否发生移位。敷贴潮湿、松动之后要及时更换。⑤一切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将穿刺点作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水泡必须挑破,将其中液体抽出,发红部位用派瑞松或者百多邦外涂,禁食刺激、辛辣食物。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计算研究对象导管脱出、堵塞导管、静脉炎以及穿刺点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并发症),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试验组出现1例静脉炎,发生率为5%(1/20);对照组出现1例管脱出、1例皮肤过敏样改变、2例堵塞导管、2例静脉炎、2例穿刺点感染,发生率为40%(8/20),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的低,具统计学差异,P<0.05,x2=7.0251P=0.0080。
3 讨 论
PICC置管是目前临床治疗肺癌的常用手段,不仅要保证化疗方案顺利实施,而且还要加强对外周静脉的保护,降低由于化学药物外渗以及机械性静脉炎导致的化学性静脉炎发生率[2]。本文针对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增强了对护理人员PICC管道的保护意识,不断规范提高专业护士置管操作,提高PICC置管操作的准确性,最大限度避免导管堵塞,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保障PICC置管治疗效果的同时,延长置管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服务形象[3]。本文研究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对照组的低,具统计学差异,P<0.05。在乔树凯[4]等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对照组的分别是10.91%、43.64%,观察组的显著较高,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证实了针对性护理在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作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的首选护理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采用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广大患者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