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效果
2019-02-09谭丹凤
谭丹凤
(丹阳市人民医院十二病区,江苏 丹阳 212300)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冠心病的一种急性心脏事件,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之间[1]。如果病情发作严重,有很大几率会出现心肌梗死,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本研究就探究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56.73±3.35)岁;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1±3.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者;无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次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1)强化患者的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心绞痛的诱发原因、因素,例如饮食不当、天气影响、情绪波动、体位改变等,让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并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心绞痛诱发。(2)预见性监测患者的病情,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很高专业素质,能从患者的一些病情上观察到心绞痛的发病征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3)积极与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据此给予有效的疏导,预防患者情绪剧烈波动。(4)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为患者讲解这样训练的作用以及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30min/次,1次/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以及其他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无效: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无任何改善或加重;一般: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明显改善;有效: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相似,心电图正常。(2)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度=(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疗效比较采取x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5 0例患者无效3例(6.00%);一般1 5例(30.00%);有效:32例(64.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47/50)。对照组50例患者无效10例(20.00%);一般19例(38.00%);有效:21例(42.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40/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649,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5 0例患者不满意4例(8.00%);一般1 0例(20.00%);满意36例(72.00%),护理满意度为92.00%(46/50)。对照组50例患者不满意14例(28.00%);一般16例(32.00%);满意20例(40.00%),护理满意度为72.00%(36/5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5501,P<0.05)。
2.3 两组患者其他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50例患者有1例(2.00%)发生心肌梗死,43例(86.00%)血压正常,47例(94.00%)血糖正常。对照组50例患者有6例(12.00%)发生心肌梗死,34例(68.00%)血压正常,38例(76.00%)血糖正常。两组患者其他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805、9.1417、12.7059,P<0.05)。
3 讨 论
心绞痛是一种心脏缺血反射而导致的疼痛症状,呼吸困难、疲倦、气促、胃灼热为其相关症状,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心律失常、昏厥,严重者甚至猝死[2]。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是变化较快、急性发作,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3]。护理是促进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首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在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结合病情特点等因素,为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预见性护理可促进临床疗效;观察组心肌梗死发生率、血压正常率、血糖正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预见性护理能有效稳定血糖血压,降低心肌梗死发生;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预见性护理的贴心、细致的护理服务更利于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显著,并稳定血糖血压,降低心肌梗死发生,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