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乏力症患病率及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

2019-02-09陈晓琼何兰珍陈瑰婷严淑红

关键词:胃肠功能患病率直肠癌

陈晓琼,何兰珍,陈瑰婷,严淑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 广州 510610)

结直肠癌在临床上常见,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同时需为患者提供放化疗辅助治疗,分析获知,由于手术、疾病等因素影响,临床上需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1]。本文选取52例患者,对“研究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胃乏力症患病率、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随机选取52例,知情同意,根据抽签法分组,各26例。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16:10,年龄38岁至80岁,中位年龄59.6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15:11,年龄39岁至81岁,中位年龄59.5岁。将2组患者入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行常规术后护理的2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监测患者病情,解答患者疑问,给予患者术后体征监测,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干预等。

行常规术后护理+早期康复护理的26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相关性指导及干预,超早期(术后6~24h),给予患者实施呼吸运动、翻身、叩背等处理,其中呼吸运动包括扩胸运动、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次早期(术后25~48h),给予患者实施提供上肢运动、下肢运动相关性指导[2],具体包括握拳、抬臂、屈伸膝关节及髋关节外展等。早期(术后49~72h),护士需为患者实施全身活动、床边运动及床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及腹部按摩等,具体包括床上坐立、床边坐立、室内步行及穿衣、洗漱等,按摩患者时,需将脐部作为中心,注意有效避免切口以避免出现不良护理事件。

1.3 效果评估[3]

胃乏力症患病率评定标准:临床证实不存在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且胃部引流量在每天800ml以上(状态持续10d以上),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稳定,不存在其他可诱发本症疾病,近期未实施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办法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标准是P<0.05。

2 结 果

胃肠功能指标包括开始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分析获知,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胃乏力症患病率3.84%(1/26)、开始进食时间(7.86±0.13)h、肛门排气时间(46.22±2.56)h及肠鸣音恢复时间(34.77±1.23)h、排便时间(50.34±2.44)h均获得了显著改善(P<0.05),对比对照组患者胃乏力症患病率23.07%(6/26)、开始进食时间(9.32±0.84)h、肛门排气时间(52.85±2.39)h及肠鸣音恢复时间(38.36±1.62)h、排便时间(56.19±2.25)h,x2=4.1270,t=8.7583,9.6528,8.9995,8.9872。

3 讨 论

临床实践得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较为容易出现呕吐、恶心、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可导致患者切口愈合受到不良影响[4],可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患者术后进食、下降患者生活质量,可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加强患者护理干预。

相关性文献报道,给予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实施常规术后指导,患者较为容易出现胃乏力症,可对患者进食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可通过给予患者提供呼吸运动、翻身、叩背、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全身活动、床边运动及床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及腹部按摩等干预和指导来降低患者胃乏力症患病率及改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效果显著。护理期间,护士需观察患者术后反应,需给予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关注患者心理,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明显改善,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另外,护士需要注意的是,循序渐进,叮嘱患者严格遵循计划,遵医嘱实施康复训练。

本组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胃乏力症患病率、胃肠功能指标均获得了显著改善。

综上,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胃乏力症患病率、胃肠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患病率直肠癌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