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功能及象征
——基于广西南丹县怀里瑶寨的田野调查

2019-02-09唐元超蒋东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铜鼓格拉逝者

唐元超, 蒋东升

(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白裤瑶是我国瑶族的一个支系,其民族文化原真,生态淳朴,因此长期备受关注。白裤瑶长期隐匿于深山丛林之中,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至今仍遗留着诸多原始的族群文化讯息。白裤瑶族群文化集于桂北与贵南交界的南丹、拔贡、荔波等地区,以桂北的南丹里湖、八圩两个瑶族聚居地为区域中心,原始农耕文化与神灵崇拜为其主要表征。在其遗留的诸多原始文化中有一项以“勤泽格拉”为主体的丧葬仪式,是其对先人祭祀的重要仪式。

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方面的研究最早见著于1985年我国著名瑶学家玉时阶撰写的《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丧葬制度研究》,该文开启了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研究的先河;其后,中央民族大学的姜永兴、杨庭硕等学者对该仪式中的食俗、愿诉、器具、氏族关系、陪葬品等进行了剖析论述;还有王金秀的《白裤瑶祭祀舞蹈——“砍牛”》和雷文彪的《广西南丹白裤瑶葬礼仪式考察》等,分别从仪式中的部分环节对“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文化理性及象征释义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国外学者中,韩国的金仁喜博士多次对南丹地区进行白裤瑶民族文化的考察,在其著作《白裤瑶族的社会与信仰》一书中,就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神话及民间信仰等系列问题作以研究。可见,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对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下的白裤瑶神话、仪式、寄愿形成了一定的观照。

然而,“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是白裤瑶长期迁徙、游耕、山居过程中形成的与本民族历史文明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是白裤瑶人民最为注重的文明礼仪,传承和承载着白裤瑶民族对人类社会、自然世界基本的理解和认知。因此,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白裤瑶进行田野调查,进一步探索“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中的功能表达及象征喻义,对于理解和把握白裤瑶民族、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走进田野:广西南丹县里湖瑶乡怀里村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白裤瑶。该村是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所在地,被认定为国家级铜鼓生态保护村、勤泽格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等,因此,对其的考察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意义。

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研究者先后三次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进行田野调查。里湖瑶族乡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南丹县东北部,平均海拔在1千米左右,地势中高周低,属岩溶峰丛地貌。怀里村是里湖瑶族乡辖内的诸多自然村落之一,四周分别与瑶里、董甲、纪后、里湖等瑶寨相邻,是白裤瑶文化的中心腹地。全村共有19个自然屯,共有490余户,2 560余人。

该村始终延续着原始的地域性社会组织“油锅”,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其独特的“油锅”组织依然在以维系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大家庭”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白裤瑶崇尚“万物有灵观”,认为世上的任何生物都有灵魂,人类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与之相应的祭祀仪式也由此产生。“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是一项白裤瑶祭祀先祖、逝者的民俗仪式,是原始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互渗的融合。“勤泽格拉”丧葬仪式至今依然是怀里村白裤瑶重要的丧葬仪式,是白裤瑶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现符号。

二、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仪轨描图

南丹县白裤瑶寨中的族内老人过世后,先由自家“油锅”内的亲人准备好砍牛刀、雨伞等物,然后去母舅家报丧,母舅得知消息后,声知亲人一同前去为逝者送葬。

1.整装报丧

逝者子女为其梳洗妆容、更换寿衣,然后将逝者放在堂屋的木板上,用印有5个或者7个瑶王印的布将遗体遮盖。整理完毕后,由师公开始主持仪式活动。首先,师公将准备好的金竹杆拿在手中,将逝者所在房屋正西方位的屋角戳开3片瓦页,预示着仪式正式开始;随后,师公手持一只公鸡走到香火前深鞠三躬,绕祭台3圈,开始念唱先祖姓名,然后说,“我把他带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互帮互助,彼此照应,共同生活……”。完后,再次向守棺的人讲述逝者之前的行为为人、美好品德,以及过世的时辰、地点等;最后,将公鸡扔置门外,亲人们开始哭丧。参与的人愈多,则愈表示该家族人丁兴旺,而哭声愈大,时间愈长,则凸显哭丧者愈孝顺,或与逝者愈亲近。

2.击鼓造势

铜鼓是“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中主要的击打法器之一,平时不可随意使用,唯有哪家老人过世时才会“请”出铜鼓为逝者送葬。每面铜鼓都有自己的专属“名字”,使用铜鼓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鼓仪式,祭鼓仪式主要由祭鼓人主持。祭鼓人将事先准备好的两碗酒、半碗水放在铜鼓之上,然后取一竹片,将竹片沾上少许酒,滴洒在铜鼓的表面之上,同时口中念上一段“祭鼓词”。在白裤瑶人民看来,鼓是家族中最为珍贵的宝物,祭祀铜鼓的过程是对鼓表达情愫的过程,而击鼓造势可以表达对逝者至高的敬意。通常是在葬礼的前一天击打铜鼓,目的在于为逝者“开路”[1]。白裤瑶人民认为,击打铜鼓可以对逝者生前美好品德进行歌颂,将声音传递于天地,使逝者能够安然地离去。铜鼓是一种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击打铜鼓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其生前富贵的象征。此外,击打铜鼓还有声知族民前来为逝者送行的作用。

3.砍牛送葬

砍牛送葬是白裤瑶“勤泽格拉”葬礼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特殊途径。列维·斯特劳斯指出,仪式是宗教信仰文化中最长远的存在,通常可以从仪式背后清楚地看到某些蕴含的深刻含义[2]。砍牛送葬这一环节须安排在吉时,由拜、哭、抚牛等步骤构成。首先,准备一根长约2米的木头,用长草绳将牛拴在木头上,参与送葬的亲人手持谷穗、青枝等排列成队,逝者子女排在最后,拉着牛按顺序、逆序围绕拴牛木桩3圈,表达不舍之情。然后,依次抚摸祭牛、亲吻祭牛、哭拜祭牛、歌颂祭牛的功劳,以及为主人所付出的辛勤,放下青枝,用谷穗喂食祭牛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糯米撒向牛背,同时高呼逝者先祖姓名,嘴里念唱祭词。

念完后,用青枝鞭打祭牛3次,砍牛正式开始。逝者母舅手持砍牛刀在牛颈上砍数刀,按白裤瑶风俗,砍牛不能砍在牛角上,砍牛刀数必须为单数,刀数的多少视情况而定。砍完后如果牛未死,便由众人一同将牛宰杀,牛血制成敬客酒,牛肉用来宴请,牛角则被用作墓前祭品。

在南丹县的白裤瑶中,砍牛数量的多少是由过世者家族经济基础决定的,最低一头,多则七八头。砍牛的目的在于祭祀逝者,同时也用来宴请前来参加丧葬仪式的人们。

人类学学者陆荣富曾指出,祭祀仪式是从个体到群体的宗教体验转换,有助于产生整体性寄思情怀,能够提升信仰者与信仰神之间的交互,加强个体与整体社会的联系,有利于集体性族群身份的再确认,彰显文化认同和凝聚意识,是群体巩固和共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活动[3]。显然,砍牛已不仅是白裤瑶悠久文明历程中送葬仪式的积淀,更是维护该族群内血缘关系的隐形纽带,其蕴含的隐喻不仅仅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更是增强族群认同,凝心聚力的重要符号。

4.跳猴鼓舞

跳猴鼓舞是白裤瑶祭奠先祖、逝者仪式中的重要活动,主要由击打铜鼓和皮鼓、鸣牛角、跳猴鼓舞3段构成。击鼓前,先摆好祭台,备好香火、牛头、米酒等祭品,并念唱一段“祭鼓词”,然后,主鼓手将皮鼓放在场地的中间,铜鼓围绕主鼓摆放,此时燃起香火,摆放祭品,先祭主鼓,再祭铜鼓。祭鼓完成后,主鼓手起鼓,周围各鼓及牛角手演奏起来,牛角演奏者从两侧入场,与铜鼓者彼此相应。猴鼓舞中敲击鼓者均为男子,铜鼓的另一侧由专人用风桶接音,使鼓声在山谷回荡,产生共鸣。

身体是人类物性的根据,而体化和经验是“文化和自我的存在基础”。 仪式不仅是对社会诉求的积极响应, 更是人类赋予内涵与价值的特殊行为[4]。 最后,主鼓手一边统领全场, 一边即兴而舞,以肢体行为表述着众人的寄愿, 让逝者安心离世,消除众人心中的悲伤。 动作时而左,时而右,鼓槌按着自上而下的顺序逐步敲击, 如猴子攀树、摘果,又似田间农作, 不禁让人联想起白裤瑶先祖艰辛奋斗的历程, 从而产生深深的敬意和沉思。

5.沙枪送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人认为人的过世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重新开始,因此,送葬被认为是宗族情感转换的必经之途[5]。猴鼓舞结束后,便是沙枪送别环节。首先,逝者入葬时沙枪队伍均列两排逐一鸣枪,排在另一侧的鼓舞队伍和号角队伍同时给予响应,一同表达对亲人的眷恋之情。然后,参与送别的人员弯腰跟在灵柩之后边哭边走,灵柩到达墓地后埋葬。墓前竖埋两根刻有图案的圆木,中间摆放牛角等祭品。

最后,随着送别环节的完成,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也接近尾声,众人回到逝者家中接受宴请。至此,“勤泽格拉”丧葬仪式圆满结束。

三、独特的功能与象征

宗教信仰体系是系列神圣象征有机组成的整体,宗教现象和象征的根蒂是根植于社会中的规则结构,象征的本质在于维持族群内部的安定,是族群的价值观展现[6]。在一定程度上讲,象征揭示的并非是某些表层的现象,而是其本体所蕴含的独特功能,即象征可将某个族群凝聚在一起,达到共同的群体社会反应。“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作为白裤瑶的信仰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与象征喻义。

1.符号象征:族群凝心聚力的纽带

在传统社会中,“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中的铜鼓是“油锅”的联结者,具有凝聚族群、增加认同、增强氏族意识的作用。白裤瑶长期隐匿于深山丛林之中,各村落长期保持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油锅”组织,以此来维持族群内部的和谐关系。“油锅”是汉译的名称,寓有“同一先祖,同锅吃饭,互帮互助”之意。一个“油锅”常由一二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构成,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村落。“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上所用铜鼓为白裤瑶世代传承的宝物,每个“油锅”中只能拥有一面。每一面铜鼓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仪式前后都要由“油锅”的头人对铜鼓进行祭祀仪式,不用时则由头人将其存放于土里或者家里保管。头人既要参与族民祭祀仪式,还要负责管理“油锅”里的一切事务,维系“油锅”内或族里的和谐与安定。同时,对于任何一个族群来说,在其文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通过提升族内同胞的认同感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仪式主要以祖先崇拜为象征,这也成为凝聚白裤瑶民族精神的纽带。在仪式中,通过铜鼓进行愿诉传递,运用肢体行为进行情感表达,形成以共同情愫、心境为基础的文化场域,使族人的信仰情怀、精神意识得到有效的统一和强化[7]。

2.行为象征:民族文化传习的载体

白裤瑶长期过着游耕迁徙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白裤瑶才开始逐渐脱离游耕观念定居下来。在长期的游耕生活中,白裤瑶并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对于文化的传承多为言传身教,伴随其文明历程的“勤泽格拉”丧葬仪式在白裤瑶民族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是神圣的存在,并通过这样的文化展示来加深后辈族人对本民族的认知和认可。其文化内涵一方面体现在经久传唱的神话背后所蕴含的白裤瑶人民深刻的文化诉求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勤泽格拉”丧葬仪式的过程及身体形态所展现的智慧结晶中。仪式表达了白裤瑶人民对先祖的缅怀,凝聚着白裤瑶人民勤劳、勇敢、智慧、无畏的民族精神,通过这种活动形式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至今。同时,通过肢体形态对人与自然、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将白裤瑶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传承给年幼一代,从而使白裤瑶传统文化记忆绵延千年,流传至今。一定程度上讲,“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是瑶族文化在不断迁徒过程中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便到了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依然对白裤瑶地区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秩序象征:群落道德规范的束约

“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不仅是白裤瑶族群精神寄托、文化传习、聚力凝心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当地社会有序运转的道德规范、行为约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白裤瑶人民心中,他们的祖先是正义勇敢的,在祭祀祖先或举办大型仪式活动的时候,后辈族人都必须知道仪式过程中不能做的事。因此,长辈会对孩子从小进行禁忌教育,无论是待客礼仪,还是婚嫁、丧葬礼仪都是必须掌握的。此外,在以“勤泽格拉”丧葬仪式为基础的行为礼仪、禁忌教育下,白裤瑶内部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习惯法规,把维系宗族血缘和群落情感的“孝”观念确定为一般性的伦理模式。白裤瑶“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是加强、延伸“劝孝、行善”传统道德教育和保持血缘宗族关系的必要途径。譬如,祭祀中击鼓造势对逝者生前美德的歌颂、砍牛开路的送丧、盛大的猴鼓舞仪式过程都对后人起到了耳濡目染的德育作用。仪式过程是社会性的,也是生活性的,而这种社会性和生活性都对白裤瑶的社会秩序、道德礼仪、文化心理、行为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活动,将各种知识礼仪、道德伦理、禁忌习俗、文明行为传承给年轻一代,加强了族内后代成员思想意识上的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 语

仪式是一种历史形态的文明展现,是人们对于诉求的认知和表达。在原始和封建社会中,它集结了人们在宗教生活中的某些价值信仰,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实际性的表现形态。在白裤瑶的社会生活中,“勤泽格拉”丧葬仪式始终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情感寄托、伦理教化、道德规范的功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认为,仪式的本体行为具有引导人们承认民族文化、支持民族宗教信仰的作用,能够促进人们自省和社会关系的构建,是一种社会秩序性的展现[8]。“勤泽格拉”丧葬仪式是白裤瑶民族文化中的典范性表征仪式,更是白裤瑶人民独特的信仰仪式。它通过仪式信仰体系和民族文化认同机制反映着白裤瑶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信仰和情感价值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在增强族群意识和民族情愫、约束族民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传习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铜鼓格拉逝者
格拉迪丝·韦斯特:协助开发全球定位系统的隐藏人物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善良带来的好运
意外的好运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