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绿地建设的几个关系
2019-02-0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放眼我们居住的城市,山铺满了绿,地铺满了绿,河铺满了绿,天渐变蓝了,水渐变清了,城市变美了。一座座绿色的、美丽的、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正在精心绘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基础,生态绿地建设是关键,园林植物依然是主角。
在快速、大面积推进绿地建设中,如何兼顾园林植物视觉效果,侧重生态效益;如何兼顾扩大园林绿化规模,侧重提升绿化品质;如何兼顾植物多样性,侧重发挥乡土植物优势;如何在山体绿化中兼顾植被修复;如何在水系绿化时兼顾湿地资源保护,等等问题都需要站在生态优先的战略高度,正确抉择。
一、视觉效果与生态功能
调查一下身边的居民,平时最愿意去的地方有哪些,公园一定是答案之一。人们选择公园,散步林间小径,欣赏花红柳绿,呼吸清新空气,静听花开叶落,感受宁静自然,心情愉悦,惬意舒适。公园,准确地说是公园中的园林植物,营造了一种舒适的生活空间,公园与健康,植物与美景,舒适与生态在这里和谐相生,相得益彰。园林植物释放清新氧气,吸附有毒气体,滞尘除噪,净化空气;园林植物有效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园林植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园林植物是空气净化器,是温湿度调节器,是噪音消除器,是环境检测器,在改善、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立体配植,拓展绿化空间
园林植物配植,是构筑空间美的立体艺术。高大挺立的乔木,纷披疏散的灌木,摇曳玉立的草花,整齐茂密的绿篱,宽广平整的地被……结合植物的自身质感,合理配植,兼顾主景与层次结构,兼顾个体美与群落效应,高低起伏,疏密有致,重绿叠翠,张弛有度,力求营造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的艺术园林。
(二)群落配植,展示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的植物不是单独生长的,而是以若干种群聚生的群落存在的,群落间植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动物一起形成生物链。大片的单一植物,易造成病虫害泛滥,而多种植物组成的群落,植物多样,昆虫多样,鸟类多样,相生相克,和谐共生。园林植物的配植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应尽可能维持园林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力求再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生态园林,不仅是人类的游园,是植物的家园,还是动物的栖息地。
(三)自然配植,最大还原生态原貌
一方水土生长一方植物,这是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选择的最适应结果。郊野的绿地建设应尽量选择具有生态优势的骨干乡土树种,避免过多人为干预,自然生长,自成群落,自然成林。这样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成活率高,造价低,易管理,是健康良性循环的生态群落。
园林绿化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用植物营造色彩丰富、四季常青生命景致。景观绿地是园林绿化最显而易见的视觉效益,生态绿地才是园林绿化的终极目的和落脚点。
二、绿化规模与绿化品质
出门散步,遥远的青山,近旁的河水,举目绿树,低头花海;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果实累累,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季的苍松翠柏;公园有植物,道路有植物,桥梁有植物,墙面有植物,山上是植物,水边是植物,满眼的绿,犹如置身一个大园林中。如果说身边的街旁绿地、社区公园是绿色的点,纵横交错的行道树就是连接线,大大小小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就是一片片绿色面,加上河岸绿化带,更有山脉绿化体,点、线相连,面、带合体,严严实实织就城市绿色大网。园林绿地规模的快速扩大,不是简单见缝插绿,见空堆绿。提高绿化覆盖率的同时,更要同步提升绿化品质。
(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园林绿化中,选择什么植物,栽在什么位置,不同植物怎么配植,都要遵循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即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绿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达到植物和环境的统一。否则会违背园林植物生长规律,使园林绿化事倍功半。因地适宜、适地适树,是建设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遵循的原则,也是提升园林品质的重要措施。
(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城市以人的生活工作为主要功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最新的发展理念,满足市民群众对休闲、娱乐、健身等美好生活需要,让群众从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园林植物的配植首先要重视使用者的体验。以人为本,以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配植园林植物。避免重视园林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遮荫、影响行车视线、散发有毒气体、引发人过敏现象等问题的出现。比如,广泛作为行道树的银杏,生长慢,树冠较小,遮阴效果差,加之秋天果实落满地,污染路面,应慎做行道树。春天容易形成飞絮的杨柳树,要多选择雄株栽种。合理选择、布局园林植物,构建新型的亲民园林空间。以人文本,考虑园林的景观性和功能性,利用自然,服务于人;生态优先,考虑园林的自然性和科学性,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态。人性和野性、感性和理性、艺术和科学、形式美和生态美、面子和里子,等等关系在扩大绿化规模和提升园林品质中并行出现,需要统筹兼顾,需要和谐构建。
(三)挂牌标识,多维感知
无论去哪里,植物总与我们相随。这是什么植物?相信很多人都问过。置身植物世界,绚丽多彩的花,婆娑起舞的叶子,多姿多态的茎,形形色色的果实,无不吸引我们的视线。人们本能的求知欲会油然而生“这是什么植物”的询问。你会发现,一个有名字挂牌标识的植物旁,常常吸引人驻足观看,尤其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当一个植物有了名字,这个植物从此有了位置和意义,每次路过,不是看见,而是发现,不是路过,而是相遇,这个名字会连带着植物的茎叶花果,会连带着植物的春夏秋冬。
人类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植物,观察、认识植物,是人类作为自然界一分子对邻居的拜访,是一种生存需求。一种植物,能叫出名字,有邻居般的亲近感,能道出特征,具朋友般的熟悉度,认识植物是一种幸福感受。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诗词、文章、绘画,植物满篇,喻人、言志、抒情,花木皆宜,认识一种植物,缔结三几天草木情缘,享受五千年文化熏陶,认识植物是一种人文修养。植物是人类生存链中的重要一环,认识植物,认识植物的生态作用,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环境,创建生态园林宜居家园,认识植物是一种生态理念。挂牌标识园林植物,是多维度感知植物的开始。
三、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植物
单位院子的园林植物有多少种?住宅小区里有哪些园林植物?周边街道种的什么行道树?附近的公园园林植物有多少种?居住城市共有园林植物多少种?相信能说出答案的人不会多。如果你准备细心统计,会发现园林植物种类是如此之多。在丰富多样的园林植物中,选择哪些植物进行绿化,凸显地方特色、适应立地条件及遵循节约型园林等原则是首要考虑问题。北方城市引进喜欢温暖的南方树种,冬天易冻害;引进喜欢湿润环境的树种,需要大量浇水养护;选择抗性不强树种,适应不了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克服引进树种的冻害、干旱等水土不服现象,需要增加投资,增加养护成本。因此在满足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适地、乡土树种为主,适应性强,更是地方特色名片。下列以北方常见的国槐为例发现乡土树种的优势。
(一)承载人文情怀,凸显地方特色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棵树,见证历史发展,承载沧桑往事,寄托人文情感,传承优良文化。一棵树,是一张家乡名片,是一条情感纽带,是一种乡愁寄托。一株槐树,家人的生活地方,槐花、槐豆、槐虫,树上的念珠状豆荚,槐叶下浓浓的阴凉,阴凉下的邻居同学;一排槐树,每天行走的路线,风中雨中,阳光白雪,在身旁,在头上,更在心中。在北方,庭院里,行道旁,园林中,遍植国槐;山旁河边,遍植国槐;有园林的地方就有国槐,国槐是北方市民熟悉又亲切的家乡味道,是外地游客重复观望并形成地方标志的绿色记忆。
(二)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
从植物本身来说,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适应当地特定气候条件,抵御病虫害侵袭,自然生长顽强繁衍。一方水土适生一方植物,国槐是物竞天择后守护北方生态环境的正牌部队。原生态的国槐,适应北方本土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加之长期的栽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种植容易成功,绿化见效快。国槐成片生长,容易形成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利于其他当地物种繁衍生息,进而自然形成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共存共生。
四、山体绿化与山体植被修复
山体是许多城市的天然屏障,更是生态屏障。山体的生态平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保证。在恢复山体绿化建设时,应遵循“生态、自然、景观”理念。
(一)生态第一,修复植被
开展山体绿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见缝插绿,准确说是山体植被修复。修复山体植被,首先要明确立地条件。立地条件决定了植被的生存条件。原生态植物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适应环境,抗病虫害,抗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植物,守护本土植物,传承本土植物基因,是恢复原生态环境的最佳方案。绿化山体,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作为山体植被群落关键树种,作为潜在自然植被的基础,随后适生的藤本、灌木、草本会遵循自然演替,生长繁衍,自然成林。相比由引种植物建成的速成林、单一林,植被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遵循群落演替理论而建的近自然森林,土生土长,利于植被修复。
(二)自然第一,就势绿化
山地一般地形结构复杂,有高耸的山顶,有缓慢不等的山坡,有深切的山谷。现有山体结构,是多次地质运动后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绿化中尽量避免削坡开梯而形成陡峭的临空面,维持山体的稳定性,否则容易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尽量避免人为填沟平地绿化,这样容易阻塞山谷行洪。保护山体自然结构,就势绿化,是山体绿化应遵循的自然原则。
(三)以人为本,农林结合
山上不可避免有村庄,为了恢复和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有的地方形成了保护区。怎么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退耕还林后农民生活怎么保障,怎么兼顾生态效益与地方经济发展,怎么统筹生态第一与以人为本关系,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除了通过绿化工程劳务增收及退耕还林奖补农民等措施,生态林与农田保护区结合、生态林与药材套种、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开发生态旅游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农林结合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已开垦的连片平地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既可以观光,又可以收获。缓坡向阳地可以林下套种芍药、半夏等,林药双收,生态生计两不误;可以扩大种植传统的枣树等经济林。靠山先养山,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绿色宝库,青山绿水能带来金山银山。通过就势绿化、修复植被和农林结合,山体一定会成为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态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定会有力、持续促进经济发展。
五、水系绿化与湿地资源保护
水系绿化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赋予水景致,赋予水生命,赋予水活力。水清、岸绿、通畅的河流是绿色景观长廊,是城市绿化的画龙点睛之笔。
(一)避免过多硬化河岸,尽量缓坡入水,修复湿地植物群落
河岸的治理,应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少硬化,多绿化,尽量修复原有湿地植物群落,形成渗水型海绵状河岸。缓坡入水就是成功的案例。缓坡入水,自然形成一个从陆地到河流的过渡区域,架设一条从陆地生态系统到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带。从远水,到近水,再到浅水,从陆生植物到水生植物,从水生植物到水生动物,逐级过渡,无缝衔接,为湿地植物群落提供完整的生存空间。湿地通过植物群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为动物提供栖息地,是植物的乐园,动物的乐园,人类的天人水库。
(二)选择原生态植物,发挥植物过滤器作用,建设生态河岸
保护河流水质,有化学、物理和生物等处理方法。利用河岸绿化植物的过滤作用,提升水体自净化能力,是常用的环保生态的处理方法。河流两边的沿岸绿地,远水处,一般行人活动密集,主要选择乔木类植物形成绿化带,构建起一座大型天然“氧吧”,发挥降尘、降噪、增湿等作用。近水处河岸以景观草本植物为主;浅水处可以涵养水源的水生植物为主。以原生态植物主导,在保证河岸带原本行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植物过滤功能,提高水系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三)避免过分强调净化水质,保护水体群落
“水至清则无鱼。”河水是一个生物群落的共同平台,共有媒介,只有包容万物,才能维持水系食物链正常能量供应,维持生态平衡。治理水系,保证行洪、排水基本功能基础上,重点修复水系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促使建立生态平衡。否则,水太清了,缺乏微生物,缺乏藻类,鱼类缺乏食物不能成活,相应的杂食性鸟类就少了,植物的病虫害就会加剧……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物降一物,其中一环的缺失,影响了整体的生态平衡。水系治理要贯穿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还原河道行洪、排涝、蓄水原本功能,创建沿河绿化风景带,美化环境,消除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回升地下水位,吸引鸟类等动物回归。
六、结语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需要科学论证的系统规划,需要不打折扣的实际操作。守护住我们的一河清流、一脉青山,就是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迈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