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非语言沟通交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2-0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跨文化语言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山西 长治 046011)

人际交往在跨文化沟通交流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语言沟通交流以及非语言沟通交流。其中,尽管语言是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但是非语言沟通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沟通交流方式,非语言沟通交流的深度以及有效性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替代的,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对于信息的发送方以及接收方来说都具有潜在的价值以及意义。

一、非语言沟通交流概述

非语言沟通交流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通常是无意识地表达或接受的,因为人们不能在回答每一个交流之前都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在特殊的情况下,语言沟通交流以及非语言沟通交流会产生矛盾,例如,当人们想要表达讽刺时,他们倾向于通过非语言交流来表达“这是一种讽刺”。在相同的语境中,非语言沟通交流主要是为了便于识别并且会不断重复的。

在广义以及狭义上,非语言沟通交流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广义的非语言沟通交流是指除盲语沟通交流以外的所有的沟通交流行为,以其他非书面以及口头语言形式来交流交换信息、思想、知识或情感的过程。Malanda等人(1991)认为非语言沟通交流是指没有语言的沟通交流。狭义上的非语言沟通交流是指身体动作、手势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行为。非语言沟通交流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其外表的影响,尽管人们理性地知道不应该以外貌看待人、事情或其他事物,但他们潜意识里仍然会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因为我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或文字,通常这是最容易识别的显性特征,由于语言表达的不足,我们往往会更加关注他的非语言表达,因为这通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情绪、态度、个人特点,甚至是他的真实意图等等,所以在交流信息时,人们往往会使用语言以外的媒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语调来帮助解释语言的含义。

跨文化沟通交流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确切地说,跨文化沟通交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或者一种交际符号体系。

近20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日趋频繁,所有的行为都在传递某种信息,也就是说,它们一直在接收以及发送信息,无论你是否愿意或还未意识到,跨文化沟通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语言的沟通交流只是跨文化沟通交流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沟通交流形式,并且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失误往往会导致沟通交流失败或是沟通交流冲突,这都是因为在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沟通交流者不光没有足够的外语储备知识,而且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更不用说去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了。

当前,跨文化的语言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普遍被忽视。原因不外乎,首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传道”,即简单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其次,还有部分人认为跨文化的教育过于复杂并且难以操作,没有必要投入大力去做。实际上我国的普通英语教材大多都使用的是“结构-功能”这种以理论为基础的教材,其涉及的内容不过仅仅是英语及其相关语言国的变体,事实上跨文化的教育其实是可以在基础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以及相关层次进行的。但是好的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英语教育不仅要注重词汇以及语法的培养,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因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密切相关,并且跨文化的非语言沟通交流也是跨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方面,只有善于运用语言的跨越社会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进行口头的以及书面的沟通。作为英语教师,只要能够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挖掘,就一定会发现跨文化的教育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高深莫测的,它实际上是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我们还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来进行跨文化的教育,如阅读课文、情境对话、每日的口语以及听力等训练,甚至于在语法讲解的时候也可以进行“文化渗透”。(“文化渗透”是指在教材中逐步引入中西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自觉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当今,英语的课堂教学与跨文化的沟通交流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考虑到不同的语言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意义一定会给跨文化沟通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深刻的去理解词汇后面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就是学习语言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教会学生能够通过对比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差异,拥有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要弥补跨文化沟通交流中语言沟通交流的不足,则需要非语言手段的参与,特别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二、非语言沟通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分析非语言沟通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就要了解导致这种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冲突原因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以及历史背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双方的人们在思想以及行为方面上的一些差异。比如:

(一) 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定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也必然会影响人们对其外部事物的相关看法。在西方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里更注重的是逻辑的分析,而在东方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里则更多表现出的是直觉和思维的统一性,即中国人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经验以及感受,在交流中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以及感受来衡量他人。

(二)中西方行为准则的不同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往往会产生误解甚至不愉快的结果。一种常见的现象是运用自己的社会规范来判断他人行为的合理性。为了确保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有必要了解对方的行为准则,入乡随俗,例如:

1.在客套词语运用方面

我们中国人传统上是注重谦虚的,当我们在与他人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会讲求“卑己尊人”的原则,并且别的中国人也会把这看成是一种美德,所以当我们在接受别人赞扬的时候,往往会遵从这个原则,谦虚一番。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却没有这样“卑己尊人”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在接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一定会欣然接受,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出于此种文化方面的差异,大部分中国人就会认为西方人总是过于自信,而且不懂得谦虚。而西方人在听到中国人这样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而且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并且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的时候,就会认为中国人过于虚伪,不够诚实。

2.在餐桌饮食习俗方面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热情待客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并且在沟通交流的场合以及宴席酒桌上,热情的中国人往往还会互敬烟酒,主人有时不会给客人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中国人的宴席,即便是美味佳肴已经摆满了一桌,主人也往往会习惯性地讲几句“饭菜不好,请别见笑”之类的客套话来表示谦虚热情。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讲求的是要尊重个人的隐私和权益,西方人一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一定不会不经客人允许而硬往客人的碗里夹菜,更不会不遵从对方的意愿,强要对方喝酒,这些情况在西方文化中都是灾难性的行为。

(三)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必定都会有它自己的价值体系,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生活中的美与丑、善及恶,因为这是他们的道德标准以及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帮助人们增强沟通交流能力,因为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与价值观息息相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过于突出的人往往被禁止,因为“做得多的人必须做得少”,中国人崇尚的是谦虚礼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追求的是随遇而安,平淡是真,不喜竞争,害怕压力。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占据主流地位,如果过分追求个人的发展会被认为是一种个人主义,而且必然会受到严厉的谴责。然而与我们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却崇尚的是个人主义,“随遇而安”往往被他们认为是缺乏进取、好吃懒做的代名词,并且会被社会以及大众所不齿,甚至排斥,“以人为本”的人本位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心中,西方人认为个人的利益至上,他们崇尚独立思考以及判断,只要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的利益就是正确的,例如:

1.在个人隐私方面

中国人的个人隐私观念往往比较薄弱,很想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通常碍于脸面,往往也会愿意坦诚相告。中国人认为个人一定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活动时,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例如很多中国人在第一次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职业等。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的人隐私,他们讲究个人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并且不太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私人事情,更不用说让别人去干预自己的私人生活了。在中国人眼里这些问题是为了了解别人的生活,也是一种礼貌,而在西方人的眼里这些问题很多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2.在时间观念方面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和金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且根深蒂固,在大部分西方人的生活中,他们往往都会对时间的安排做精心的规划和安排,并且养成了按时准点赴约的优良习惯。比如,某人如果想要拜访别人,那么他一定要事先通知或告知对方并且约定好拜访的时间以及地点,经双方商定后方可进行。所以,他们对时间观念要求非常严格。而中国人在时间观念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要求严格。

当然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不能把某一方的价值标准评价为是先进的,而其他的价值标准就一定是落后的,那样的理解就是片面而且不科学的。

(四)语用迁移(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影响

语用的迁移(跨文化沟通交流)往往会造成沟通交流障碍,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事物及其行为的评价解释往往是基于自己固有的文化规则,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用自己的术语来解释,而不能作为描述另一种文化的规范。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例如,中国北方的一家工厂曾经出口过一种高档羊绒的羊绒被产品,取名叫“双羊”牌,商标的英文翻译叫“Twogoats”,这个羊绒被的产品质量本身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它的销路在西方却非常不好,原因就在于厂家对“goat”这个词在英语中的翻译理解过于片面,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山羊”的本意之外,它还有“色鬼”这样的贬义词性的意思,所以不管羊绒被本身的质量有多好,在中国有多畅销,西方的家庭主妇们以及年轻女性们都不愿意把它铺上床的,这就是语用迁移造成的。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的人们对对方的社会语言的差异缺乏敏感性,从而会导致无意识地进行语用的迁移,这就直接造成了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失败。这种语用迁移造成的后果有时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地影响到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效果。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我们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会发生很多的文化冲突,所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交流活动中,就应该让学生对其所学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根据给定的话题以及语境适当地运用合适的语言来更好地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虽说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只是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就可以沟通交流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毕竟,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忆一些词汇以及语法规则。

在实际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语言沟通交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非语言沟通交流就是对它最有力的补充,这一点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通常都可以得到体现。正确、准确地使用非语言沟通交流可以弥补跨文化沟通交流中语言沟通交流的不足,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促进沟通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非语言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学生的非语言沟通交流能力较差,师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非语言沟通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差。随着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他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非语言沟通交流在英语课堂上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尝试做出改变。非语言沟通交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眼神的交流

课堂上师生之间保持愉快的眼神交流是师生非语言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眼睛是最具表现力的器官,它可以表达兴趣、理解、无聊以及批评等其他信息。眼神交流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工具,通过眼神交流帮助学生,一个鼓励的点头以及一个微笑的眼神传达了无声的鼓励,比如当学生们在参与课堂沟通交流活动时,他们既渴望参与课堂活动,却又害怕参与活动时出现言语或者其他方面的错误,英语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学会用眼睛交流,在课堂上使用好眼睛,用不同的眼睛影响学生。眼睛是身体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因为它传达的是语言,也是最敏感的情感。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自觉、自然的视觉流动,而不是长期停留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或某个学生身上。这样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面部表情以及手势的交流

英语教师的面部表情以及手势是非语言手段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它和眼神一样有助于克服沟通交流中的语言障碍。总是对学生微笑的老师会给他们带来亲密感以及信任感,并且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沟通交流活动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生词或者不懂的句子,英语教师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在平息学生情绪,鼓励学生完成沟通交流活动,表扬以及批评时,英语教师适当的面部表情以及手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表达性的手势往往强调语调以及语气的内容,与面部表情的讲述一样,都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要想避免直接的言语伤害,充分发挥言语手段无法发挥的作用,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及手势。

(三)非语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活动的范围一般是在讲台上讲授,而学生们往往是在讲台下就坐听课的,这就彰显了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根据现代的教学理论,教学位置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空间位置,英语教师应是活动的参与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师生交往是线性的、单一的,这种教学地位不利于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我们可以让三到五个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或是环绕成一个圆圈,从而通过改变教室的内部或者空间布局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课堂活动期间,英语教师需要进入每一个小组或者圈子,去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声音,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交流活动过程中。而这种沟通交流同时又是循环多角度、积极有效的,通过这种位置变换的沟通交流是可以缩短师生之间彼此的心理距离的。

(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副语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具备什么样的副语言特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讲话的音量高低、语调起伏、语速快慢,甚至停顿等等都会使不同的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因此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语音、语速以及语调尽量要与所表述的内容相一致。其他的副语言教学形式还有艺术语言、环境语言以及色彩语言和图画语言等等,它们都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助形式,都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这都是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四、结语

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只是通过语言来传授传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以及各种非语言手段的运用来传递信息,理解以及解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语言的信息,避免出现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的各种失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以及意图,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非言语手段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只有师生统一行动,并且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改进英语课堂的语言教学,从而达到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跨文化语言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语言是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我有我语言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