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9-02-09王静
王 静
(玉田县医院,河北 唐山 064100)
偏头痛属于临床中病发率较高的神经内科疾病,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且大部分偏头痛患者均存在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临床护理作为医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实施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对促进偏头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显著作用。本文对护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的顺序将其分为探究组(n=50)与对比组(n=47)。其中,探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27±23.73)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45±3.79)年;对比组男性22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5.03±23.55)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37±3.6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对比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探究组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生活干预。护理人员需主动协助患者完成身体各项活动,并基于其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开展适当的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加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的作用。还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其实施按摩护理,适当按摩四肢、头部及太阳穴等,以达到放松身心,放松心情的目的。此外,在日常饮食中应嘱咐患者食用清淡、刺激性较小的食物,并注意摄入蛋白质及维生素,注重营养搭配,促进身体康复。(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主动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并掌握其内心真实想法,细心排解不良情绪,以达到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的目的。进一步保障患者能够以积极、自信的态度接受治疗及护理,同步增强治愈信心。(3)环境干预。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悦,故而护理人员需每日固定打扫病区环境,并注意病房通风、消毒,使其长时间处于干燥状态,避免细菌滋生,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判断来显示护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判断标准:显效:患者经治疗后无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无头痛为好转;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护理满意度的评定标准,0~100分,80分及以上为Ⅰ级满意、60~79分为Ⅱ级满意、60分以下为Ⅲ级满意,满意度=Ⅰ级满意率+Ⅱ级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探究组(n=50),显效22例、好转26例、无效2例,总有效48例,占总比96.00%;对比组(n=47),显效13例、好转25例、无效9例,总有效38例,占总比80.85%;对比数据结果可发现,探究组疗效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比组临床疗效有效率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0,P=0.019<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探究组(n=50),Ⅰ级满意38例、Ⅱ级满意11例、Ⅲ级满意1例,总满意49例,占总比98.00%;对比组(n=47),Ⅰ级满意14例、Ⅱ级满意18例、Ⅲ级满意15例,总满意32例,占总比68.09%;经比较显示探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40,P=0.000<0.05)。
3 讨 论
偏头痛在临床中属于原发性疾病类型,常发于头部偏侧疼痛。且近几年其病发率呈逐渐上升态势,恶心、呕吐、偶感眩晕、胸闷等均属于基本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及工作均具有严重影响。伴随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临床护理干预作为医疗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其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以有效消除患者在发病初期出现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对偏头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对其负性情绪及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及改善,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使其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及缓解,保证其在治疗期间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保持患者心理、神经、免疫三方面的平衡[2]。此外,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释放其心理压力,减低偏头痛发作几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经本研究分析发现,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的探究组相较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比组而言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同时还可以拉近护患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偏头痛患者临床护理中能够得到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治疗效果,故而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