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2019-02-09伍倩倩梁意球黄斯平
伍倩倩,梁意球,黄斯平
(广西省贵港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 贵港 537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压榨性胸痛、心功能进行性衰竭、心律失常,伴恐惧、出汗、濒死感等症状,同时其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治疗,极易导致其在较短时间内死亡,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1]。这就需要临床在抢救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路径,尽可能地缩短患者急救分诊和抢救时间,才能增加其抢救的成功率[2]。急诊护理路径是急诊科室抢救患者生命最常用的护理方案之一,本文主要探究了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后续护理相关研究指标对比有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即接到患者求救电话后,护理人员需及时通知急救科室做好接诊准备。研究组予以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并制定护理路径流程,要求小组成员均能按照该流程开展护理工作,护理路径流程如下:(1)院前抢救,接到患者急救电话,急诊科需快速做出反应,保证在5 min内准备好相关急救物品,随救护车至病发现场,在现场快速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和进行低流量吸氧,并根据患者病情给其提供相应的急救药物治疗护理,然后,将患者搬至救护车,在转运过程中通知院内相关部门做好急救准备。(2)分诊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为尽快对患者病情确诊,需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查,并组织分诊,患者入院后总分诊时间需控制在5 min内。(3)抢救治疗护理,完成分诊后,需针对性给患者静脉输入急救药物,为促进患者心肌血管灌注恢复,还需快速为其开通相关血管,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若发现患者出现胸痛、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需及时给其提供适量止痛药物治疗护理,以免疼痛引起应激反应而加重患者病情。
1.3 观察指标
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另外,还需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问卷调查表共设三项评价标准:不满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自动视为不满意)、满意、十分满意,以满意加十分满意占总例数百分比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s)表示,采用x2、t检验,然后,将研究所得数据全部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进行分析,若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若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 果
2.1 组间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VS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研究组更高,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VS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更低,两组数据纳入SPSS20.0中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比较
研究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VS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研究组更高,数据纳入SPSS20.0中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证实,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肌大约在血管阻塞30 min左右开始坏死,6~8 h左右可完全坏死,在此期间,越早将患者阻塞的血管打通,便会相应提高心肌存活的概率,从而提高患者抢救成功几率[3]。为提高临床急诊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现代临床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急性护理路径,该种护理模式以缩短患者急救时间为主要目标,通过设置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引导护理人员按照急救护理程序规范为患者提供院前抢救、分诊护理及抢救治疗护理等,不仅能最大限度缩短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还能切实提高其抢救成功率[4]。
本研究中,对一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一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发现,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6.3%)显著低于对照组(25.0%),抢救成功率、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对比,研究组(100.0%)、(9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84.4%),说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不仅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缩短其抢救时间,还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而能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