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咽部手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安全管理策略
2019-02-09张蓉
张 蓉
(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黔南州 558000)
口咽部手术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儿为主。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取手术治疗,患儿在手术后麻醉苏醒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谵妄,谵妄最易发生于学龄前儿童麻醉后早期,在儿童的发病率为25%-80%,(1)全麻时多达三分之二的患儿出现行为异常(2),在这种状态下的小儿无法被安慰,出现烦躁、不合作,常常手足乱蹬、哭泣、语无伦次,加之手术的创伤,这给患儿麻醉复苏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3),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共完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手术54例,年龄在3-7岁,手术后复苏期发生的并发症有:出血2例,高热1例,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误吸1例,经过及时处理后均康复出院。
2 安全隐患分析
2.1 手术结束后
麻醉药效逐渐消退,但患儿意识尚未完全恢复,身体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在复苏的期间,意识逐渐恢复,切口的疼痛不适等均可引起患儿发生哭闹、躁动,导致伤口出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
2.2 小儿口咽部手术后
局部有分泌物,切口水肿,因全麻咽喉部位条件反射消失,血液、分泌物如体位不当、不利于排除,影响病情观察;呕吐物有进入气道的风险;
2.3 口咽部手术的患儿
麻醉的气管插管及手术操作均在口咽部,增加了呼吸道不畅的风险,容易发生低氧血症等并发症;
2.4 患儿从PACU转运到病房过程中
急救措施不齐,观察不到位,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不能就地抢救,进入病区后出现呼吸不畅,氧饱和度下降;
2.5 小儿哭闹
家长心疼,抱着小儿,这种体位不能保证患儿口咽部分泌物排除,造成分泌物误咽,家长不能及时发现,造成低氧血症;
2.6 未及时巡视观察患儿的切口出血
疼痛、心电监护等指标情况,不能早期、有效的判断病情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7 临床医护人员
未能正确认识小儿全麻术后出现的谵妄现象,未引起重视及积极的干预,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2.8 患儿家长对疾病专科知识欠全,不知道观察病情的重点及方法,并如何配合医护人员。
3 安全管理对策
3.1 体位
患儿全麻6 h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口咽部流出的分泌物,痰中带血丝属于正常现象,若不断有鲜血吐出或频繁的吞咽动作,且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考虑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2 意识的观察
患儿在手术返回后,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是否能有效沟通。术后6 h禁食、禁饮。
3.3 严密生命体征监测
给予面罩给氧、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发现患儿呼吸频率和深浅发生变化,血氧饱和度下降,提示可能是气道受堵而导致呼吸困难,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3.4 由于患儿口咽部手术后造成的创伤
麻醉时行气管内插管时对咽部的刺激,在复苏期时,患儿的呼吸敏感性显著增强,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水肿、躁动等症状,在临床中常常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急促,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发现以上症状时,立即给予处理;
3.5 患儿在苏醒期时
呼吸道常常会出现痰液增多等症状,哭闹时会加重上述症状,要保持正确体位、不允许家长抱着患儿晃动,应保证有效的监护及分泌物的引流,及时吸痰、拍背,保持气道通畅;如果发生呕吐,注意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以判断伤口有无出血,如呕吐物为咖啡色,说明伤口有少量渗血;如呕吐物为暗红色或有血凝块,说明伤口可能发生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6 患儿躁动的安全管理
使用床栏,家属陪护,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做好患儿肢体护理,轻压患儿的肢体,防止患儿与床栏相撞产生损伤。对于严重烦躁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干预。
3.7 做好疼痛评估
给予安慰、鼓励,需要时可进行颈部冷敷,即可止痛又可止血;并指导患儿及家属缓解疼痛及止痛方法,如分散注意力、听喜欢的音乐、看视频等,疼痛较重者遵医嘱使用止痛的药物。
3.8 医护人员
提高对小儿全麻术后发生谵妄的认识,并对影响的相关因素积极的做好术前的准备及评估,尽量减少发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3.9 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及沟通,取得积极的配合,利于患儿的尽早康复。
3.10 手术患儿从复苏室转运到病房时,搬运的动作要轻、稳,备好急救的用物及药品,麻醉医生及巡回护士一起送到病房,并做好严格的交接。
本文分析了小儿口咽部手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安全隐患,并总结了管理策略。目前在临床上小儿口咽部手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并发症发生较多,如果处理不及时,会给患儿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引起医疗纠纷。在临床上护理这类患儿时,护士要专科知识及经验丰富,对患儿多巡视,多观察,多指导,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告知医生处理,保证患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