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在中风偏瘫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2019-02-09龙燕凤梁海英黎燕洋
龙燕凤,梁海英,黎燕洋
(德庆县中医院,广东 肇庆 526600)
中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并发症较多,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中风偏瘫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基本生活,使其自理能力降低[1]。为减少偏瘫后遗症,临床中多为该病患者行护理干预。研究中以2018年3月-2018年1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87例中风偏瘫患者为主体,旨在探究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在该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3月-2018年1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87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主体。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4例和43例。其中,实验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范围是40-87岁,平均(56.34±1.52)岁。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范围是41-88岁,平均(55.75±1.43)岁。将以上数据行对比处理后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1.2.1 药丸制作
方选干姜、三七、血竭、肉桂、附子、川芎、当归和丹参各50g,混合搅拌均匀后研成粉末,倒入适量姜汁和蜂蜜,将其搅拌为膏状,用手揉搓成药丸。
1.2.2 对照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单纯护理:取上肢的合谷穴、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臂臑穴、手三里和臑俞穴,取下肢的血海穴、风市穴、涌泉穴、浮兔穴、环跳穴、三阴交穴、阴阳陵泉穴和足三里。于以上穴位放置药丸,使用胶布固定药物,时间为2-4h,而后去除,每日1次。皮肤破溃者、孕妇禁用。
1.2.3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穴位贴敷方法同上。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取舒适体位,做好保暖护理,为其进行捶拍、按揉和拿捏四肢护理,但应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注意力度。根据患者病情取上肢的间膈穴、曲池穴、肩髑穴和合谷穴,行穴位按摩处理,并为患者行关节被动锻炼。下肢取足三里、昆仑穴、涌泉穴、丰隆穴、委中穴和阳陵泉穴,辅以膝关节与髋关节被动锻炼。按摩得气后停止操作,每次按摩15-20min,每日1次,1个疗程为7d,连续2个疗程后休息3d,再继续按摩,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利用基本生活
活动能力(BAD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进食、转移、活动、穿衣、上下楼梯、洗澡等10个维度,共100分,分数与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
1.3.2 利用自制评价表
评估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行为、服务态度、护理技能与沟通技巧,共60分,分为满意(51-60分)、较满意(41-50分)和不满意(0-4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生活能力评分
护理前,实验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40.57±5.33)分,对照组为(4 0.1 9±5.0 8)分,对比无差异(t=0.3 4 0,P=0.7 3 4)。护理后,实验组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73.67±6.95)分,对照组为(60.58±6.43)分,对比差异显著(t=9.134,P=0.000)。
2.2 对比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中,满意2 9 例(6 5.9 1%),较满意1 4 例(31.82%),不满意1例(2.27%),护理满意度为97.73%(43/44);对照组中,满意26例(60.47%),较满意10例(23.26%),不满意7例(16.28%),护理满意度为83.72%(36/43),对比差异显著(x2=5.109,P=0.024)
3 讨 论
中风是常见的脑卒中疾病类型,其发病率在脑卒中占比80%以上[2]。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表现,损伤其活动功能,且会影响运动神经系统,降低其生活自理能力。
穴位贴敷是中风偏瘫的常见护理方法,其能够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使药物充分浸入皮肤,作用于脏器组织,调节脏器的阴阳与气血,进而改善偏瘫症状。其所选穴位具有通经活络和镇静止痛等功效,药丸具有温阳益气和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改善患肢肌力[3]。但其单纯护理无法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
穴位按摩是以特殊手法刺激穴位,具有疏通经脉和调节气血的效用,辅以肢体被动锻炼可循序渐进的改善患肢功能,避免因长时间偏瘫导致活动力明显下降[4]。此外,穴位按摩能够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有效代谢,进而避免肌肉萎缩。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最大程度上纠正偏瘫表现,促进疾病康复。结果为:护理后,两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7.73%)高于对照组(83.72%)(P<0.05)。可见,以上联合护理可改善中风偏瘫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中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