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

2019-02-09马晓霞薛林军

关键词:道德品质隐性校园文化

马晓霞,薛林军

(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学校的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而显性德育的实效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脱节。隐性德育主要以隐性课程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发生作用。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在学校由非正式的教学渠道,以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产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合。一般包括校园文化、教师人格、师生关系等。但因为隐性德育的多样性、复杂性,导致其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方面。因此,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特点

(一)价值引导的隐秘性 德育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对学生发生影响,而是以隐蔽的方式,通过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高尚的教师人格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载体,把有关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审美志趣等渗透到人、事、物活动中去影响学生。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课堂道德教育理念的传授,也离不开所处学校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的建筑布局,花草树木、雕塑画像、名言警句甚至老师的言谈举止等等,都会给予大学生一定价值取向的引导。[1]大学生除了从书本课堂上获得一定的道德观念外,还有许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其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二)品德陶冶的全面性 隐性德育课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超越了显性德育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载体的影响范围,它既包括课堂内又包括课堂外的潜在课程。隐性德育课程能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内化的情感体验和便于感悟的现实场景,使大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他们的德行、态度、价值观、人格得到塑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品德。学校德育隐性课程所提供的精神文化因素,更容易使大学生融入到一定的道德情景当中,促使大学生逐渐被周遭情景熏陶,不断约束改善自己的角色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行为规范的易受性 显性德育课程的强制性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的背逆心理,导致教学内容不易被接纳。隐性课程相对而言是不明确的、内隐的教育方式,这类间接的德育方式是通过校园和教师等载体而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效应作用于大学生,符合大学生的个性期望,会使大学生们感到自己倍受尊重,进而能主动地接受此类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对自己的约束控制能力却不很强,学校制定的各类校规校纪,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为了把这些规纪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进而达到自我管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养成依照社会律法约束自我行为的自觉,为成为有良好品德的公民提供强大支持。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形式作用

(一)校园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内在的规约作用。作为一种环境氛围,校园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产生作用,规范支配着大学生的言行,使他们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得大家的认可。其次,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引导和激励着大学生的行为。当学生生活在秩序井然、环境优雅、建筑别致、学风浓郁的校园之中,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品得到美化、道德得到升华。第三,对大学生品行的塑造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炉,可以熔化掉不良思想、作风、习惯等各种杂质,锻造出合格人才,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重塑作用。

(二)教师人格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其高尚健全的人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师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无时无刻不在被学生朗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教师的道德人格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2]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有助于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品格;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熏陶着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大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人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

(三)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间的尊重、理解、信任、融洽。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哪怕对学生个性中的不良方面,也要有的放矢进行正确引导,取得学生情感上的信任,在相互信赖中改变大学生道德品质中的不良方面。同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步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了榜样,有利于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和自身的道德示范,并与知识的传授相结合,给学生以道德教育。

在肯定隐性德育课程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校园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如非主流的教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有消极作用;不健康的寝室文化如一股灰色的潜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的形成;餐饮文化中的无秩序的争抢和“潇洒的浪费”现象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一道道污痕;网络垃圾和邪教文化更是无孔不入,毒害学生的身心,扭曲他们的灵魂;学生之间的吃穿用的攀比风,也不同程度的造就了更多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反社会的仇恨心理等。这些校园中的非主流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的矛盾、困惑与玩世不恭的心理,如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使校园主流文化受到污染,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其次,教师不良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教师有自私、懒散、偏执、冷漠等一些不良品质,在传授知识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就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甚至改变其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形成一些不良的道德品质。再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形成趋向合群、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不利于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与他人的团结协作、友好相处。

三、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创设与精神文化的营造,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校园环境的设置重点应突出教育功能与审美效应相渗透,规范要求与兴趣爱好相统一。在遵循净化、美化、绿化和教化的原则下,进行设计和布局,体现出学校所蕴含的历史、人文、美学等信息,真正使学生在道德物化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感受、真的体验。同时还应加强落实制度建设,用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主体,大学管理者要尽可能调动一切要素,多开展“三观”等方面的教育。班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应着重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及舆论、人际关系、团队组织的引导和培养抓起,塑造良好班风。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扬,才能发挥其感染熏陶作用,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辩论会、书画棋艺比赛、影视焦点评论、运动会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要融思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同时又要具有娱乐性和实践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坚持主旋律的旗帜引领下,进行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随着高校园区建设的发展,尤其还要重视大学生优秀社区文化建设,保证社区文化设施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心灵的影响,构成这样的一种教育力量,决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条例所能代替的。”[3]因此,要使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人,就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适自我期待和社会期望的关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学会调控健康心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育人的本领。

大学教师要经常融入到学生当中,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和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以促进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树立一个榜样,使其逐步养成乐观合群、团结协作的良好的品质。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从享受学生获得发展的喜悦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思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进而影响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强新媒体对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在技术上享有平等的使用权利,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相同,所以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媒体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最终定势为自己的某种品德。另外,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和表达自我的平台,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参与社会管理,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与此同时,也要防止新媒体的消极作用,尤其是一些高校在教育目标上过重的功利导向,致使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认知取向混乱迷茫,[5]这时候大学生很容易受新媒体平台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诱导,道德标准弱化。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学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利用新媒体教育教学平台,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6]比如,组织大学生定期在校园论坛讨论学校及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信群、QQ号及个人博客等来推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思想问题、学习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生活就业问题等。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能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隐性校园文化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好奇”的代价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