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唐末五代晋、汴对潞州的争夺

2019-02-09王白洁张焕君

关键词:上党太原

王白洁,张焕君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晋、汴潞州之争的经过

黄巢起义镇压后,唐王朝实际上已经有名无实了。中和四年(884年),大部分藩镇已脱离唐王朝的掌控,出现了许多新的强藩。当时主要有这几股势力:

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1](卷19下,P720)

其中北方实力最为强大的藩镇就是晋、汴。李克用据太原(今山西太原),朱全忠据汴州(今河南开封)。所以唐末五代初期基本形势就是晋、汴两大藩镇在争霸中原地区。在晋、汴争霸过程中,李克用和朱全忠都看中了潞州(今山西长治)这一军事要地,双方也认识到占据潞州对争霸形势有重大影响,潞州成为晋、汴双方争霸早期直接交战的地方。从中和三年(883年)到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晋、汴对潞州的反复争夺长达20 多年,双方投入众多的兵力,最终晋获得胜利,占据潞州。晋、汴争夺潞州的经过大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一)晋、汴反复争夺潞州 第一阶段:从883年到天复元年(90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晋、汴双方对潞州展开了反复争夺,潞州先后数次易手,到901年汴方夺得潞州,汴势力大增。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孟方立欲迁昭义镇首府潞州到邢州,潞人不愿离乡,时人请李克用出兵。李克用接受请求发兵潞州,从孟方立手中夺得潞州,任命李克修为昭义节度使,李克用据此发展自己的势力到达黄河沿岸。大顺元年(890年),李克用征调潞州精兵欲攻打河朔地区,引起潞人不满,小将冯霸、安居受等反叛,依附朱温,“昭义都将冯霸杀沙陀所属节度使李克恭来降”,[2](卷1,P13)不久后朱温引兵驻守潞州。李克用得知消息后派李存孝等攻打潞州,汴将力量不敌,弃潞州而跑,晋取得胜利,李克用任命康君立镇守潞州。光化元年(898年),晋、汴展开潞州之战,时晋方李罕之擅自从泽州率兵攻入潞州,写信给李克用“薛铁山死,州民无主,虑不逞者为变,故罕之专民镇抚,取王裁旨”。[3](卷261,P8521)后晋李克用大怒,指责李罕之。李罕之便投降于朱温。李克用派李嗣昭讨伐李罕之,攻打潞州,朱温派遣贺德伦守城。李嗣昭围困潞州,将潞州周围30 里禾黍砍尽,汴贺德伦粮援俱绝弃城逃跑,遭到伏击被杀,潞州再次归晋。901年,汴将氏叔琮带领军队5 万攻打潞州,从太行山进入,潞州将领孟迁投降,汴方夺得潞州,据潞州势力进攻太原。

(三)晋最终占据潞州 第三阶段:从906年到天祐五年(908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晋最终占据潞州。天祐三年(906年)十月,李克用联合刘仁恭南下进攻潞州,当时朱温任命丁会留守潞州,丁会不满朱温部下杀害唐昭宗的行为,等到晋李嗣昭前来攻打潞州时,丁会未战而率全军投降。丁会当时见李克用说道:“会非力不能守也。梁王陵虐唐室,会虽受其举拔之恩,诚不忍其所为,故来归命耳。”[3](卷265,P8664)晋王重新得到潞州。朱温听闻消息后,从河北退兵,又害怕中外离心,威逼唐朝皇帝禅位于他,称帝建立后梁。

朱温称帝后不久就派大将康怀英领兵10 万围攻潞州,李克用立马派周德威前去救援,怀英不敢轻易进攻,围城建筑城垒,以图长久之计拿下潞州。后朱温因为怀英无功,用李思安代替他。李思安在潞州城下,围绕康怀英建筑的城垒又建筑了外垒,汴军驻扎于两垒之间,称为“夹寨”,内以围潞州,外以抗克用援军。晋汴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处于胶着状态。908年战争出现了转机,晋王李克用因病离世,其子李存勖继立为晋王。克用离世前交代李存勖:“嗣昭厄于重围,吾不及见矣。俟葬毕,汝与德威辈速竭力救之”。[3](卷266,P8688-8689)朱温因李克用刚死对此放松警惕,撤退一部分兵力,军纪涣散。新晋王李存勖尊父命,果敢且有军事才能,认真分析梁军状态,下令全军备战。李存勖亲自带兵,来到三垂冈,有感于父亲当年败孟方立在此设宴的豪情,决定利用三垂冈地形在此设伏,五月初二晨,晋兵突袭梁军,两路进攻,大获全胜,解潞州之围。梁用来攻打潞州的兵力损失惨重,失去了这一军事要地。

从上可知,晋汴为争夺潞州投入了如此多的兵力,反复发动战争争夺,时间更是长达20 多年。晋、汴双方争霸中争夺潞州有其一定的原因。

二、晋、汴争夺潞州的原因

(一)地理因素 主要涉及地势险要、多个重要关口和地理集团等几方面。

1.地势险要

潞州(今山西长治),古时也称为上党。“上党常为天下之中坚,天下常倚上党为磐石,是谓国家之重镇,可以永绝南顾忧,即曰形胜,何愧哉!”[4](卷1,P39)其东面依靠太行山,西面依靠太岳山,北面有五云山等山地,南面有丹朱岭,高原地形,地高势险。“乃其势东南绝险,一夫当关,万军难越;西北绝要,我去则易,披来则难;夫非最胜之地哉”。[4](卷1天文志,P38)太行山下是海拔较低的华北大平原,因此太行诸峰与华北平原形成极大的高度反差,“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党在山脊最高处,过河便见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5](卷2,P30)汉代刘熙《释名》中记载“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6](卷2,P24)上党两字本身就是高的、上边的意思。胡三省也认为上党“天下之脊”。[3](卷265,P8665)这些都说明了上党地区的地形高耸,地势险要。

上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以来,在潞州发生的战事达400 多起,“是以西伯戡黎,祖伊恐以戒纣;秦取上党,遂拔邯郸,而山东诸国尽俘系于暴秦之庭,何者?其势去也”。[4](卷1天文志,P38)西伯战黎最早显现了上党地区的重要军事地位,为西周灭掉商朝,赢得胜利,打下基础。秦赵长平之战虽主战场在长平,但潞州是秦打败赵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地方。秦军占据上党,围困长平,赵军大败。秦始皇统一六国中攻克上党也有重大意义。这些战争从另一面也可以证明上党地区的形胜,地势险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趋向细化和专门化,新兴阶层不断涌现。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利益诉求,社会利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出现利益分化,甚至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冲突的局面,造成公民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利益局面,在社会利益多元的环境中有效整合利益,将利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公共决策机制的利益整合提出挑战。

2.多个重要关口

潞州有多个重要关口。“上党四塞之固,东带三关”,[7](卷42,P1801)即上党关、壶关、石陉关。“关以御暴,自古重之”。[4](卷8关隘,P158)关口在战争中有巨大作用,可防守,可进攻。上党关,在潞州屯留县境内,古时被称为上党西关。壶口关,在黎城境内,是上党东关。石陉关,《潞安府志·关隘》未详细写属于潞州何地,是上党北关。还有一天井关属于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安府志·关隘》中将其分为上党南关。潞州三关上党关、壶关、石陉关和泽州天井关互为补充形成上党地区的东南西北四关,在军事上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此皆太行险绝处。一夫荷戈,万军退舍”。[4](卷8关隘,P159)其中潞州最为重要一关口是壶关。“壶口关东,石壁数仞,横亘崔峨,固潞之长城也”,[4](卷8塞垣,P160)想要占据潞州,必先攻下壶关。壶关在潞州东南方,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延袤百余里,东接相州,岩径险狭,形如壶口……地形险要,自昔为噤喉之地是也”。[7](卷42,P1802)开平初年梁将李思安围困晋李嗣昭,攻打潞州时,把军队驻扎于壶关,并在此建筑了“夹寨”,围困潞州长达两年,就是看中了壶关的优势。上党关口古时也成就了后赵石勒和西燕慕容永两度霸业。上党关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晋汴争夺潞州中也都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

3.地理位置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的政治中心都离上党地区很近,上党地区政治地理优势也很突出。潞州处于晋李克用重地太原和汴朱温重地汴州之间,占据潞州对汴晋争霸中原战略意义非常巨大。

潞州位于太行山南端,太行山是晋与冀、豫天然的分界线。潞州距离汴、晋势力中心都很近。李克用的势力中心在山西太原,朱温势力中心在河南汴州(今河南开封)。潞州:

西南至上都一千三百三十里,南至东都四百七十里,北至仪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洺州四百五十里,东取穴陉岭路至相州三百五十里,西至晋州三百九十里,东南至泽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8](卷 15,P417)

由上可知潞州在晋、汴争霸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中间位置。而且潞州东面相邻魏州、博州;南面接近怀州(今河南沁阳)、孟州(今河南焦作);北面邻近沁州(今山西沁源);西面靠近晋州(今山西临汾)、绛州(今山西新绛),是一个重要的四险之地。晋方假如拿下潞州,其下可以通过怀、孟,直捣汴方势力中心汴州;向东可以攻打相州(今河南安阳)和卫州(今河南卫辉),相、卫是魏、博重要的要地,相、卫丢失,魏、博就处在晋的威胁之中;西南方向有天险相护。但是如果潞州被汴方占有,对晋李克用政权的威胁更大。汴朱温控制潞州,往上攻打辽、沁,继而向上威胁太原;向西可攻陷晋、绛,切断河中与河东之间的联系,或者从临汾向上攻打太原。而且太行山处于晋汴中间,地势极高,易守难攻,“任何一方想一举占领对方统治中心,迅速消灭对方,都很难实现”。[9](卷11,P82)所以晋汴军队想通过太行山直捣对方势力中心,潞州成为了必经之地。晋汴双方都想占据潞州这一晋东南战略要地,给对方造成威胁,为其争霸战争赢得胜利的筹码,所以双方都很重视潞州这一地区,对潞州的争夺长达20 多年,并且晋汴派遣留守潞州的将领,都是自己重用或者信任的大将。

(二)经济因素 潞州不仅是战略军事要地,而且在唐五代农业发达,粮食充足,商业发展较快,商税成为藩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经济状况良好,这也是晋汴争夺潞州的原因之一。唐玄宗李隆基称帝之前,曾在潞州担任过潞州别驾,潞州成为他夺得皇权,成就政治大业的演习舞台及发迹圣地。唐玄宗称帝后多次巡视潞州,重视潞州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大兴屯田,修建水利,而且上党盆地温带气候很适宜农耕发展,农业发展较快。随后继任的统治者也很看重潞州地区,注重农业,农业发展一直很稳定,粮食充足。

此外潞州商业发展也很稳定。唐朝中后期,藩镇与商人之间的联系也较为密切,大部分藩镇需要商人的经济支持,商税也是其重要的财政来源。刘从谏在潞州时,就擅长利用贸易来增加财政收入。在潞州:“岁榷马征商人,又熬盐,货铜钱,收缗十万”。[10](卷214,P6015)商人也经常献出良马和金币,“大商皆假以牙职,使通好诸道,因为贩易”。[3](卷247,P7979)而且当时潞州是唐代三大产马区之一,有专人养马,“岁入马价数百万”。[10](卷214,P6015)这些都说明潞州经济状况良好,农业发展一直很稳定,商业发展较快。所以晋汴双方占领潞州不仅可以有很大的军事优势,而且也会有一个较好的经济优势。据守潞州会有一个比较稳固的后方,经济上也有相应的保障,所以在晋拿下潞州时,晋将李嗣昭在潞州:“劝课农桑,宽租缓刑,数年之间,军城完复”。[3](卷266,P8697)晋争霸后期潞州也不断向前线战争运送物资,而且在汴围困潞州时晋可以长时间坚守,也离不开潞州良好的经济发展。

(三)军事因素 唐五代时潞州有精兵,号昭义军。因为潞州军队的精锐、彪悍,所以在晋汴争霸中也受到了重视,这也是晋汴争夺潞州的原因之一。昭义军在大历十一年(776年)已经建立,经过李抱真的整顿后昭义军变得强大起来,成为唐后期一支重要的军队,且潞州一直留有昭义军的传统。大历十三年(778年),李抱真在任泽潞观察留后时,认真分析了安史之乱战后的情况和当时的形势,以及上党地区的重要性,开始下令修整军队,在本乡招募兵士,不同于以前的军事编制,建成昭义军。并且对其加以训练,组成了强悍的军队。整饬后的昭义军,精于骑射,军纪严明,兵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唐王朝中后期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后人称:“昭义步兵,雄边子弟。”[11](卷32,P497)“太原城阙空壮丽,泽潞兵马谁精强”。[12](卷4,P293)昭义军军队除战斗能力很强以外,其兵士个人能力也很强。如唐将白敏中,宣宗时任命白敏中攻打吐蕃,白敏中带领兵士骁勇作战,打败吐蕃,收复故地。除此之外潞州还有精兵“后院将”,潞州培养的后院兵马是昭义镇中重要的一支作战军队。后院兵马训练更为有素,作战勇猛,实力更为强大。杜牧也曾说:“今者上党足马足甲,马极良,甲极精,后负燕,前触魏,侧肘赵。”[13](卷11,P173-174)杜牧着重提出了上党的战马优良,兵士强大,从中可以知道上党的骑兵与步兵的精良。而且潞州是唐代三大产马区之一,提供战马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保障。这样一支军队是晋汴双方都很看中的。“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帅泽潞步骑万人”,[14](卷8,P17)晋将领李嗣昭带领潞州精兵作战。还有晋李克用在攻打河朔地区时,看中潞州精兵“后院将”,欲调令潞州精兵作战,引起潞州人不满等等。这都说明潞州兵马也是晋汴争夺潞州的一个因素之一。

由于潞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居于太行之巅,地势险要,有多个重要关口,且处于晋汴势力中心之间;农业发达,粮食充足,商业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良好;有精兵,作战能力强等,使其成为晋汴长期争夺潞州的重要原因。

三、晋、汴争夺潞州的结果及影响

(一)晋汴争夺潞州的结果 晋最终夺得潞州,在争霸中打败汴,赢得胜利,建立后唐。906-908年的晋、汴夹寨之战,汴围困潞州长达两年,李克用也在907年因病离世,李存勖继立晋王,为夹寨之战迎来转机,李存勖因个人优秀军事才能和正确分析汴方朱温以及大将因其新王轻敌的心态,最终打败汴,夺得潞州,解潞州之围。潞州成为晋政权稳固的后方,从太行出兵,争霸中原。晋在与汴争夺河北地区时拥有巨大优势,柏乡战役,莘县战役后夺得河北三镇。汴实力逐渐衰败,在晋汴争霸中败下阵来。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升坛祭神,告之上帝,称帝,立国号为唐。梁末帝自尽,后梁灭亡。晋、汴争霸最终晋方取得胜利,建立后唐。

(二)占据潞州的重大影响 在晋、汴争霸过程中,占据上党地区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魏、齐、周、隋、梁、唐、晋、汉以及十六国,分方窃取,互相吞食,得此者昌,失此者蹙,先至者胜,后至者覆”。[4](卷1天文志,P38)在晋汴争霸中,晋汴势力对比的消长与潞州归属晋或汴有很大的联系,潞州对于晋汴争霸的结果有重大影响。

1.对汴的影响

对汴而言,拿下潞州可以为其直捣晋方势力中心太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晋汴争霸中赢得先机。朱温如果想一举拿下太原,必要抢夺潞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潞州从901年开始到906年长期为朱温占据,朱温依据潞州得天独厚的地势优势,发展迅速,围困太原,压制晋的势力。随后朱温先后又兼并了多个地方,实力逐渐强大,一直处于进攻的一方。到907年,中原地区的形势是“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强大如魏博、镇、定莫不附之”。[3](卷265,P8663)同年,朱全忠废掉唐昭宗,建立后梁,这时朱温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但是908年汴泽潞地区的复失给汴政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晋方占据潞州对汴有一定的高压态势。这时期汴方泽潞地区的复失和各种其他因素,汴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实力逐渐下降,在战争中处于被动的一方。随后汴方在于晋争霸中优势渐渐下降,败下阵来。虽然在这其中有领导者的军事才能,人心向背等多种因素,但是潞州(上党地区)这一重要军事要地在晋、汴双方实力消长对比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汴方未得到潞州,汴在与晋争霸后期劣势逐渐显现,为其政权失败埋下了伏笔。

2.对晋的影响

潞州对于晋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潞州屏蔽太原,“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15](卷28,P1037)晋王李存勖也曾强调“上党,河东之藩弊,无上党,是无河东也”。[3](卷266,P8693)901年到906年,汴方得到潞州,而这一段时间晋王李克用始终未能恢复对潞州的统治。在争夺潞州失利的情况下,晋在其他战局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901年到902年,晋失去潞州,太原地区也就失去了屏障,汴方趁势围攻太原,太原处于十分困顿的局面。《旧五代史·李嗣昭传》中记载了当时太原的情况:“孤城无援,师旅败亡,武皇昼夜登城,忧不惶食”。[2](卷52,P703)由于李嗣昭等人的顽强抵抗和汴后方粮草供应短缺等问题,才勉强保住了太原。902年以后“自是克用不敢与全忠争者累年”。[3](卷263,P8570)随后晋在与汴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

908年晋重新夺得潞州,稳定了河东政权,为争霸战争迎来了新的转机。906-908年的晋、汴夹寨之战,双方投入众多兵力,持续两年多的争夺围困,最终晋重新夺得潞州,汴损失重大。这时的晋扭转了原来的不利局面,由原来的被动防守的一面转变为主动进攻的一面,晋的势力也越来越大。晋王李存勖当时的军事思想是先夺得潞州,屏蔽太原,减少汴政权对太原的威胁,稳定晋政权,并以此南下,保持对汴政权河洛地区的高压态势。所以重新夺得潞州以后,李存勖派遣信任将领镇守潞州,将潞州作为重要军事要地,在与汴争夺河北三镇时,依靠潞州的地势优势,夺得河北三镇,实力逐渐变强,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打败后梁,建立后唐。因而潞州对于河东政权来说更为重要,对屏障太原,稳定河东的政权有重大作用,为晋政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晋汴争霸结果有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潞州在晋汴争霸中具有重大意义,从晋汴争霸最后的结果来看,占据潞州对中后期晋汴争霸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汴失去潞州,晋最终拥有潞州,使晋方扭转了不利的战局,从而为其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潞州这一军事要地,对于晋汴双方实力对比的消长起了重大作用,影响了唐末五代初期政局的变迁,为五代初期政治格局埋下伏笔。

猜你喜欢

上党太原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上党非遗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构成及开发价值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除夜太原寒甚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