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变化护理模式 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2-09严玲霞
严玲霞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苏 镇江 212000)
慢性肾衰竭较为常见在肾内科,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肾功能发生进行性退化,最后完全丧失肾功能,有不可逆性[1],治疗慢性肾衰主要治疗方法为血液透析,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血液透析需要长时间治疗,治疗费用昂贵,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影响治疗效果。此研究中,分析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阶段变化护理模式对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此次实验研究患者属于主动自愿参加,所有患者都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患者、无法正常沟通患者、严重肝肾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据自由、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年龄31~70岁,平均(50.38±6.63)岁,男14例,女11例;实验组年龄33~72岁,平均(50.31±6.45)岁,男15例,女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饮食,及时疏导患者心理状态。
实验组进行阶段变化护理模式,包括5个阶段为前思考期、思考期、准备期、行为期和维持期。前思考期和思考期:及时疏导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了解内心困惑,解决疑虑。制定康复计划和目标,帮助解决社会和家庭问题,每周定期举行健康宣教活动。准备期指导患者饮食,像摄入食物的方法,饮食主要以优质蛋白质为主,控制患者输入钠和水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行为期加强健康教育,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血液透析的目的、方法、原理,坚持规律透析的重要性。维持期做好监督和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生存质量,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组织病友会进行干预,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发放健康宣教手册。
1.3 观察指标
对比并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为焦虑、抑郁,根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明显,评分越低,代表焦虑、抑郁较轻。生活质量根据SF-36进行评分,生活质量高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低评分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并且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
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5.48±5.61),抑郁评分为(40.39±6.78)。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为(46.41±6.27),抑郁评分为(44.71±6.53)。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5、2.294,P<0.05)。实验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对照组焦虑和抑郁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实验组生活质量为(6 1.6 8±3.3 7),对照组为(53.72±4.59)。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差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9,P<0.05)。
3 讨 论
慢性肾衰最后发展为尿毒症,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慢性肾衰竭给予阶段变化护理模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以阶段变化为主要护理理念,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及时护理措施,尽可能满足患者所有的需求,注重疏导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4],通过饮食指导,给予营养支持,患者免疫力得到提高,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患者得到更多关心和支持。常规护理较为被动,护理效果不明显。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对照组焦虑和抑郁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差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阶段变化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总而言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阶段变化护理模式对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影响明显,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的优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