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的研究进展综述

2019-02-09陈雪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发生率临床

陈雪明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跌倒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见意外事件,因患者自身身体机能下降,加之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患者极易发生跌倒[1]。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对其实施针对性管理和干预是降低患者发生跌倒的首要措施。

1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风险因素

1.1 年龄因素

年龄是导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生物学方面加以研究可见,老年群体肌肉力量水平下降,全身各主要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化,部分患者韧带松弛,从而导致其行走、活动时跌倒风险较高。加之老年人群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有所不足,其视力、听力、反应能力较低,在发生跌倒时难以有效应对,因此,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高[2]。另外,精神障碍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老年患者身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因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这也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其跌倒发生率更高的原因。

1.2 性别因素

目前精神障碍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老年女性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较高,李新华、李风雨研究表明,女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与女性自身协调性及运动功能低于男性群体具有密切关系[3]。当然,性别因素是否成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风险因素目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程建萍在研究中发现女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约为14.90%,而男性为15.30%,二者不具备明显差异[4]。

1.3 心理及精神因素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及精神是导致其发生跌倒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焦虑、恐惧及谵妄是诸多不良情绪及精神状态之中致跌倒最强的因素,其中,焦虑患者在日常生活及住院治疗期间发生跌倒的比例较高,患者因焦虑造成其专注能力及协调能力下降,故易发生跌倒事件。恐惧一般多存在于部分轻症精神障碍患者之中,尤其是部分伴有跌倒恐惧的患者,日常生活对自身发生跌倒的恐惧感过高,致其不敢于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及锻炼,加速了其机体退化速度,进而增加跌倒风险。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谵妄后处于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状态,此时发生跌倒可能性极高。

2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措施

2.1 预防跌倒功能训练

目前临床中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早期防跌倒干预相关研究较多,就其学术成果予以综合性分析可见,肢体平衡训练、下肢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奥探戈训练、太极拳等方式均能够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肢体功能及平衡能力予以改善,其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发生跌倒事件。同时,患者在院治疗期间,可针对日常生活各项常见动作予以训练,包括步行、穿衣、上下楼梯、户外活动等方面,根据患者肢体功能及实际病情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及强度,其短期效果尚佳,但中远期效益目前临床研究较少,尚不明确。另外,在实施功能性训练的同时,患者精神状态能够得以改善,此效果与患者训练期间心态、情绪具有密切关系,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精神恍惚等状态。

2.2 预防跌倒认知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主要针对部分认知水平下降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予以实施,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因其认知功能较低,极易出现神志恍惚、痴呆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此时其跌倒发生风险较高。因此,通过认知功能训练可改善此类患者临床症状,使其降低跌倒发生比例。另外,当前新兴技术得以在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之中应用,通过认知运动交互式训练方式改善其运动功能,利用电脑虚拟运动游戏、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对患者身体即时反应加以追踪及训练,该种方式可以针对性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专注力、处理能力、协调能力加以完善。但是,该方式目前仍属于小范围内应用的训练方式,尚未进行大样本临床试验,其近期疗效尚可,远期效果不明确。

2.3 预防跌倒感官治疗

感官治疗及刺激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中欧及澳大利亚等地区较为流行,该种方式主要针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予以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刺激,该种治疗方式是将上述各感官刺激设备放置于同一房间之中,患者进入房间后通过系统设置给予其单项、双项及多项感官刺激,运用光线、声音、触感、气味、平衡的多种方式进行训练[5]。上述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平衡力及协调力,故降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发生率。但是,该种方式所需资源较多,因此仅在部分国家得以应用,普及应用的难度较高。

2.4 预防跌倒用药治疗

目前临床中精神障碍药物是导致患者发生跌倒风险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合理用药可降低跌倒发生比例。王弘、邢改淑对在院治疗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调查研究,将150例患者病情予以全面评估后,酌情降低其抗精神病药物,连续予以半年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跌倒发生率降低51%,试验停止后,患者继续按照常规治疗方式进行用药,1个月后其跌倒发生率提升43%。虽然临床中可通过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来防止患者发生跌倒事件[6]。但是,长期或永久性减少药物剂量难度极大,对患者精神障碍治疗效果的影响较高,因此,该种防止跌倒方式还需进一步予以研究。

2.5 患者的保护措施

前文主要基于早期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予以跌倒预防护理及管理,但是,精神障碍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其病情随之发展,此时难以通过上述方式予以跌倒预防。针对此类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需予以干预及管理,加强对患者的保护,避免患者在跌倒后受到伤害。一般而言,老年群体发生钙流失、骨质疏松症的比例较高,如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在跌倒后极易发生骨折,对其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可在检测患者骨密度后酌情应用钙剂或维生素D予以治疗,防止患者发生骨折。另外,针对患者髋关节可采用外用髋关节保护器实施防护,该种保护器主要针对患者跌倒后髋关节受力产生作用,防止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骨折。

3 讨 论

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研究尤为重要,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方式。本文针对目前临床中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及护理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现阶段临床对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研究较多,各种新技术及新理念得以广泛应用,各类多元化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但是目前尚未形成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评估、预防、干预、管理综合性的研究,期待未来能够通过大样本双盲试验予以分析和研究,从而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发生率临床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