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促宫颈成熟术中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的使用价值探究
2019-02-09李艳蓉杨丽君何会元
李艳蓉,杨丽君,何会元
(1.嵩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1700;2.嵩明县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1700)
静点缩宫素属于传统的孕晚期促宫颈成熟方法,但该疗法的效果欠佳。随着医者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出将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用于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术中,通过物理仿生方式,辅助宫颈扩张,促进分娩[1]。此文以我院产科接收的200例孕晚期产妇为对象,旨在评估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使用于孕晚期促宫颈成熟术的积极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产科2018年3月~2018年9月接收的200例孕晚期产妇为对象,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单胎、头盆对称;临床资料完整;排除以往有宫颈手术史、对缩宫素过敏、头盆不对称、伴肝肾功能障碍、沟通障碍、依从性差等产妇病例;年龄21~38岁,平均(29.7±3.53)岁;孕周38~42周,平均(40.6±1.28)周;按照临床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纳入实验组、传统组,各组100例;两组产妇各项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实施常规促宫颈成熟术,取2.5 U缩宫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34022980)溶于500 mL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3057)中,静脉滴注,起初滴速控制为8滴/分钟,之后以产妇宫缩强度作为基点调节滴速,注意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若无过敏反应每间隔0.5小时调节1次滴速,待达到有效宫缩为止,最大滴速不得大于40滴/分钟;如果静滴缩宫素8小时仍未达到有效宫缩,次日继续治疗,连续治疗3天尚未进入产程视为引产失败,需改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或者治疗期间出现了剖宫产指征,即刻行剖宫产。
实验组则使用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先将30 mL气体注入球囊检查其密封是否完好,取医用润滑剂对球囊进行润滑处理;然后指导产妇取截石位,以扩阴器显露宫颈,并予以常规消毒,再将球囊宫颈扩张器缓缓置入阴道以及宫颈管(约达10 cm),往球囊中注入生理盐水150 mL,使导管末端紧贴于大腿的内侧,并以胶带进行妥善固定;每隔1小时观察阴道流水、流血、宫缩强度等情况,检查是否出现宫缩过强、发热、胎膜破裂、阴道异常流血等现象,若产妇不适感剧烈、难以耐受,且胎心异常需即刻取出球囊,同时予以对症处理;若仍没有明显宫缩,12~24小时后取出球囊宫颈扩张器,换为静滴缩宫素。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的促宫颈成熟时间、进入活跃期时间、剖宫产率及相关不良事件(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感染等)出现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2.0软件对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类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之间比较时通过t检测,计数数据之间比较时通过x2检测,如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表示为P<0.05。
2 结 果
实验组产妇的促宫颈成熟时间为(6.3±1.25)小时,进入活跃期时间为(22.3±5.12)小时,传统组产妇的促宫颈成熟时间为(9.2±1.56)小时,进入活跃期时间为(28.1±3.67)小时,实验组促宫颈成熟时间和进入活跃期时间都显著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剖宫产率为7.00%(7/100),相关不良事件出现率为5.00%(5/100);传统组剖宫产率为29.00%(29/100),相关不良事件出现率为20.00%(20/100);实验组剖宫产率及相关不良事件出现率都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孕晚期促宫颈成熟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使用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为物理疗法,将其放置于产妇宫颈内口,能形成持续性张力,促使子宫收缩,利用机械性扩张宫颈,使子宫下段逐渐消失,促进宫颈变短、软化,而且水囊所形成的压力能使周围胎膜剥离,进而分泌出内源性前列腺素,使宫颈成熟加快,以诱导宫缩。与静滴缩宫素相比,产妇使用球囊宫颈扩张器的过程当中仍可自由活动,大部分产妇均乐于接受,且不会影响睡眠质量。该研究结果可见:与传统组产妇的情况相较,实验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时间和进入活跃期时间显著更短,且实验组剖宫产率及相关不良事件出现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杨大欣[2]等报告较为接近,再次验证了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在孕晚期促宫颈成熟术及引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将一次性球囊宫颈扩张器使用在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术中的效果较理想,能使分娩顺利进行,并有助减少相关不良事件,安全性好,建议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