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与路径选择
——以山东省为例
2019-02-09陈飞宇
陈飞宇 王 坦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山东济南 250014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济南 2500112)
一、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共建“一带一路”是国家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将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贸易开发区,对于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放创新、优化产能等都具有深远意义。虽然“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是经济,但起支撑和沟通作用的是人文与教育,尤其是能够打破以欧美强势文化教育的局面,为中国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大省和“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产业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山东省处于南北跨越、东西分野的关键地理位置,拥有物流发达、交通运输网畅通的强壮交通枢纽,还有一衣带水、产业互补的牢固合作基础,造就了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独特的区位优势。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源基础较好,形成了山东丝路建设的先天资源禀赋。山东省经济规模较大、产业体系完备,有竞争力较强的本土企业,开放基础良好,形成山东的后天产业优势。从人文底蕴来说,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文化认同、文化影响力,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影响深远。
山东应借助优势便利条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强化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次发展的战略节点地位,逐步形成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枢纽。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肩负着独特的使命,特别是高等教育,既要为基础建设培养人才,又要为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放融合的建设之路必将为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形成强大动力。
山东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可改变过度依赖美日韩、东盟等市场的被动局面。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凭风气之先、借地利之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产业结构偏重、产品体系钝化、市场活力不足等原因,加上受地缘政治影响,导致开放型经济质效不高,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能力弱化。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蒙古、阿富汗等国家与山东省经济结构有互补互惠的特点,有更大的优势和机会。从表1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贸易影响明显,进出口贸易额都有所增长,而且出口额增长远远高于进口额,对于山东省对外出贸易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山东把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省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融合、一体推进,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全方位、深层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恰逢良机,高等教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山东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可重塑开放型经济新路径。对外开放的时代主题指引我们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与世界先进制度接轨,不断激发制度创新活力,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推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山东积极响应时代号召,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和跨界资源整合。2016年山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4133.6亿元,增长8.4%,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25.9亿元,增长4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山东新设企业90家,合同外资89亿元,增长1.2倍。①赵晟:《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塑造开放型经济新动能》,《山东画报》,2017年第5期。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山东省提出“双招双引”和创新机制体制,助推对外开放新高地攻坚。着眼创新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走出去”“引进来”的环境正合时宜。这些都为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增加新动能,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在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中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能够提供较为廉价和优质的生产资料,对于制造业产品的需要也比较旺盛,山东省高校相关专业、技术平台等支撑对于这些国家吸引力也比较大,这对于山东省进行研发对接和发挥教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的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了“世界的”“中国的”“山东的”,包括基础设施、功能园区、高端人才和资本资金等,实现了产业黏合、人文相融和发展共享。扩大开放带来了质量、动力和效率的三重变革,加之外部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全球化销售渠道的引入,使山东更好地发挥了制造能力较强、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增强了全产业链竞争力,形成了优进优出的开放发展新格局。立足开放全局,以“蝴蝶效应”更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路径正当其时,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会产生新的动能。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及融入“一带一路”的定位与重塑
山东既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高等教育大省。截至2016年,山东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144所,在校生数为258.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80%,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②《2016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伴随齐鲁文化教育传统的影响和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弱到强,进程加快。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日趋活跃,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长足进步,出国留学人数和来鲁留学生数显著增长,汉语和齐鲁文化推广也得到重视和加强。
(一)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及融入“一带一路”的现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现存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争议。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主要为中外合作办学、双向留学生教育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既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其主要内容,而双向留学生教育既是各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尺。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了中外合作办学情况与留学生情况进行阐述。③王向华、张艳芳:《山东省高等教育现状国际化研究—基于山东省与相关省市的比较》,《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3期。“一带一路”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语境,广东、江苏、浙江与山东等省份都属于密切相关省份,而且连年在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中在全国名列前茅,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四省份又均为东部沿海省份,在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众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基于诸多相似,对各省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比较,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山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而北京、上海在开放化程度、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格局中也占一席之地。将二者也列入比较,更能够看清具体差距所在。
1.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分析。
在办学规模和层次方面,从1995年原山东省教委审批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山东省144所普通高校中已有37所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获得教育部审批备案,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均有涉及。统计数据显示,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覆盖全国28个省份,其中黑龙江、江苏、上海、河南、山东、北京的数量较多;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覆盖全国21个省份,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天津。山东在本科教育阶段合作办学状况发展良好,就规模来看,共有5个机构(其中之一同属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70个项目,位于全国前列,在项目总量上领先于浙江、广东和北京,与上海相近,少于江苏。但在硕士及以上办学阶段,山东中外合作办学情况远远落后,仅有6个合作项目,且其中一半为部属高校所设。唯一的硕士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也为部属高校异地办学。对比其他省区,北京以5个机构和59个项目领跑全国,上海紧随其后,浙江、广东和江苏也表现不俗。浙江虽在机构数量上略微落后,但19个项目弥补了其在机构上与全国领先省区的差距。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大学,它由中外两所母体大学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并独立运作,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高级形式。目前,我国共有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9所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创办的大学,分别坐落于广东(3所)、浙江(2所)、江苏(2所)及上海(1所)。中外合作大学虽未直接落户北京,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也是其中两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母体学校之一。在这些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化校园中,山东尚属空白。
在合作对象国别方面,山东省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共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于韩国、美国、澳大利和英国。山东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带,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地缘环境因素在中韩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是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服务输出国,也是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合作对象。山东与港澳台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较少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呈现,多以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式体现,仅有1项专科项目与台湾高校合作。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2.海外来华留学情况分析。
《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的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出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①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0/201009/xxgk_108815.html。近几年,各省相继提出了发展留学生教育的目标,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来华留学的规模,与国外高等教育院校增进了交流与合作。
山东省2011—2015年留学生招生人数、在校生数与毕业(结业)生数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招生规模和毕业(结业)生数方面略领先于广东省,但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同北京、上海差距较大;留学生在校生规模仅在2011年略微领先浙江省,其余年份均落后于对比省份,且差距较大。可以看出,在发展留学生教育方面,山东省与江苏省差距尤为明显。江苏省早在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将“教育国际化”确定为本省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本省树立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形成了江苏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纳入了整体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全面提升了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②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山东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如上所述,山东省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纵向对比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兄弟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也给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足。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从整个国家改革创新的大局和发展进步的趋势出发,着眼于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①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页。山东省作为高等教育生源大省,高水平大学数量不足,围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也存在很多短板。针对此情况,从依靠本土资源转而着力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二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凸显。近年来,山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高校已与45个国家的51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更需要理性发展,注重提升办学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受山东省高等教育总体办学水平限制,国际化办学的外方合作方资质普遍不高,缺乏“强强联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更没有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落户山东,质量建设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层次发展不均衡,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是人才培育和引进结构较为单一。在现阶段山东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主力军,人才培育和引进结构较为单一,大多以某一专业为依托,建立合作办学项目,聘请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这样一来,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往往针对某个或某些专业,在聘请的外籍教师当中,语言教师占相当比例,相关专业的专家,尤其是高端专家资源匮乏,未能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效接轨,难以适应“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新挑战
在当下整个对外开放的大视野下,山东参与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不容乐观,包括经济、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山东省的沿海优势面临很大挑战。例如,山东省在与韩日等贸易合作、教育文化交流中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很大。2017年山东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约10%。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求调整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扩大同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省份,山东省更应提高自身高等教育的开放化程度,积极扩大与沿线各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从友好省(州)入手,共同探求开放程度更好的教育政策,加大合作办学的力度,增强沿线地区高等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求调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结构,加强办学质量建设。就像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一样,要把资源型为主、能源消耗大、效益低的经济调整为科技创新为主、清洁高效、利润高的结构,不断创新产业经营模式。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了国内国外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实际办学中引进办学资源的状况是决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为山东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山东省办学层次发展不均衡,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质量,亟需与丝路沿线国家加深教育合作,调整结构,提升质量。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办学,更要注重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国际人才。人才在国际竞争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化办学中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是保障山东省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基础。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和贸易开放的持续扩大,坚持以丝路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是山东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选择和最大机遇。山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应注重企业的需求,着力培养和引进企业走出去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三、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与路径选择
(一)加强统筹规划,教育国际合作思想再解放
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要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步伐,切实推进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都要腾笼换鸟,突出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强化科技创新,增加资金、人才和科技供给,增强企业和高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培育高端人才,倡导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具体而言,山东省要统筹规划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确定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科评选、考核和退出机制,在明确权责界限的基础上鼓励高校自主探索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思路。从目前山东省一流学科评选体系来看,退出机制和社会监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亟需打造一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一流名校。山东高校要借鉴世界一流名校的经验,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设,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凝聚重点,打造特色,集中资源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鼓励学科交叉、协同创新。
(二)引育并举建设多元国际化人才队伍
加大“育才”力度,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一是大力增设“一带一路”市场急需的非通用语种等专业,加强山东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学科的国际科研合作,布局交叉学科的国际交流,综合建设跨国、跨界、跨校的联合实验室,培养一批语言能沟通、文化能融通、专业能精通、国际能流通的外向复合型人才,厚植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二是推动区域校企合作,为“一带一路”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山东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训外派员工,并将科研成果在企业实力落地,转化为发展动力,以更大规模的教育开放和人才国际化培养,为山东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与丝路沿线国家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多渠道增加来山东省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数量,特别是吸引和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山东学习、生活,加强区域联合,培养一批真正了解山东、热爱山东、愿与山东合作的国际人才。此外,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教师交流力度,通过政府公派项目支持、学校鼓励,出台激励政策,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派遣教师到丝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学习、深造及合作研究,以国际标准打造优质本土教师队伍。
创新“引才”机制,吸引国际化人才来鲁创新创业。结合山东省综合试验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发挥山东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扩展互联网,创新经济模式,吸引资金和人才来鲁创业。既要保持现有外籍语言教师的数量和水平,更要提升专业、学术类外籍教师的规模和质量。完善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和国际化人才的政策体系,提升居留、医疗、社保等配套服务,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海外智力。用好现有“泰山学者”、“外专双百”、“泉城高端”等引才计划,积极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①李平、陈晓彤:《我国海外人才引进使用方式创新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推动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良性发展,为山东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强化智力保障。
以人才为依托,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智库”建设,搭建“一带一路”高端智库。积极参与“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建设,以教育开放为桥梁,搭建各国交流平台,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消除分歧,凝聚共识,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成果积聚正能量。
(三)强化“进出归”协同,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型国际化平台
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整合资源,提高山东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企业和高校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培育源自山东、具有山东特色、含有山东元素的大企业、名高校,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教育平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多方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特色专业、优质学科。引进与山东本土高校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一带一路”教育资源和急需人才,优先选择优势互补的学科和专业。②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坚持开放性原则,扩大高等教育开放程度,邀请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来鲁设立海外分校或合作科研机构。加快“走出去”办学,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对话与合作,试点在友好省州开设高等教育机构分校及研发机构,逐步推广,建立新兴的、以输出为目的高等教育国际办学新模式。要念好“归”字诀,继续加大政策优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好感情牌、乡土牌、发展牌、服务牌,吸引出国留学的高端人才回流回归,服务“进出归”协同共振促发展的大局。
用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用高水平大学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留住更多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马太效应”,进而促进经济腾飞。山东省要从根本上更新发展观念,变革管理体制,以多样化的协作协同关系调动社会、政府和市场三者的资源,加快科技教育资源整合步伐,集聚优势资源,以教育对外开放破解知名大学不多、优势学科不足、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激发高校社会服务、国际化发展新动能。积极优化高校间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优质人才、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提升大学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型国际化发展平台。
(四)弘扬齐鲁文化,深入合作打造教育国际化“山东品牌”
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既要重视“硬实力”,也要注重“软实力”,发挥好孔子学院和齐鲁文化的品牌作用。要挖掘和弘扬儒家文化、齐鲁文化,运用好孔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教育国际化中的影响力,提高齐鲁文化、山东教育的美誉度和号召力。
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要发挥好高等教育“软实力”与“硬实力”的重要作用。一是依托孔子学院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通过中外合作运营机制,在汉语教学、文化传播之外,有意识地针对重点学科、薄弱学科,与外方合作院校达成人才引进协议,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二是以孔子学院为桥梁创新国际化产学研合作平台与载体,实现与其他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三是有助于高校技术向国际市场转移,实现高校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成果借助海外孔子学院的文化普及认同走向国际市场,应用于海外企业,更反过来吸引全球优秀的创新资源。
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要强化优势,补足短板,提高山东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山东是海洋经济大省,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等沿海地区高校,在稳定现有孔子学院及其他合作院校的同时,应依托“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海洋文化优势,深入沿线国家搭建合作平台,在当地设立海洋特色孔子学院,将海洋基础知识融入语言文化教学,为创设海外研究基地、提升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也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探索国际化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合作积蓄力量。
总之,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要多措并举才能实现突破。山东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服务国家对外政策的新使命,也是山东高等教育大省转型跨越、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在高等教育积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山东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山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