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9-02-09肖贵清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王 然 肖贵清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既是不断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又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4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鲜经验,为新时代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40年来,为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用发展了的理论分析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页。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邓小平构思这一鸿篇巨制首先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新时期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科学理解和把握。建立在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一国两制”论等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尽快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切实有效改善人民生活,党中央相继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些政策的巨大成功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表明,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盲目追求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更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将许多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实际需要、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加以固守。而应当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为标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提供了科学称谓。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确立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

(二)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指出,和平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探索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深刻指出“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点、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增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⑧《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丰富和细化了党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些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三)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⑩《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既蕴含着巨大潜力也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由于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到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人民对改革成果的享受不充分,发展的片面性和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解决改革开放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概括和总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改革开放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层面体现为“八个明确”,主要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体现为“十四个坚持”,主要回答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相互结合体现了这一思想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统一,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依据。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基本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一方面,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而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阻碍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这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城乡发展、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人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⑥肖贵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1期。。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需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是对原有主要矛盾论断的深化和发展,而非抛弃和否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应当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历史性变化,“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战略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这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这一总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以2035年为界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在原有战略规划基础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至2035年,提出到205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同时,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增加“美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相协调,凸显了党中央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此外,现代化建设目标不再设立经济总量的数量指标,而侧重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质的提升,这与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由总量不足转变为质量和效益不高的现实相适应。这些现代化建设规划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在原有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时间安排和目标指引。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问题,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全面,关键是“建成”,落脚点是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标。“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⑥《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⑦《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它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为国家和社会运行提供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⑧《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从而将党锻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联系、协调统一,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逐渐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相互结合、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经济建设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治建设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健全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有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9页。;社会建设方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牢固树立并有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⑤《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第10版。的环境保护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而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五)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认识我国发展所处的世界局势,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并相继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等外交和国际战略,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确处理外交关系、营造现代化建设所需良好国际环境提供了正确指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7页。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理论主旨与精神实质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总结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外交实践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⑦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1-544页。等五个方面的构想和倡议,勾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阐释了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和国际战略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政策目标,从思想内涵、话语体系、方法特征、文化底蕴等多个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创新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和重要成就,集中体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有力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不断增强全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形成并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取得了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在总结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着力从政治上确保党的性质不改变、党的领导不动摇,这既是复杂执政环境下解决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巩固党中央政治权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弘扬先进政治文化,自觉践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抵御和反对错误观念和腐朽文化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不断加强各级干部和全体党员的党性锻炼,将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从而“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②习 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为党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根本保障。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破除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分析解决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创新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步推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解决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在深入开展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关键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总结鲜活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并解放全人类的正确革命道路,其基本原理经受住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因而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否则就会背离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9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注定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只有破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态度,科学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条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矛盾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总结提炼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实践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④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进一步将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变革推向前进,需要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新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之“的”,在解决改革开放面临的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向前发展,以更具时代性的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指引。

(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改革开放实际问题,而且要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既包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也包括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26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隽永表达涵养、滋养、营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内涵,又具有体现民族风格、彰显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③习 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抛开了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忽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产生于欧洲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获得为人民群众所广泛接受的思想桥梁和话语表达,也就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因此,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高度重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族精神、道德理想和辩证思维等有益成分,先后形成并提出了“小康社会”“以德治国”“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表达。

这些理论观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以其所包含的中国智慧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另一方面则以其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表达方式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之作,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

(三)立足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不断实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④习 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先导,世界的变化、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都要求党不断摆脱思想束缚,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及时总结概括改革开放最新经验,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党总结实践经验、回答时代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在不同发展阶段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前行提供了正确指引。

面对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⑤《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8年1月20日,第1版。,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仍在继续,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针对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需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当中。认真聆听时代声音,切实回应人民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总结提炼亿万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经验创新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的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辉。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