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观研究
2019-02-09付康
付 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诞生,中国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新的历程。虽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判断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当代社会的主题与第一要义——发展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仍然是解决我国其他问题的关键和基础。但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当前的发展已经从解决发展不足转向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根本的是发展的价值理念发生了转变。
一、新时代需要新的发展价值理念
发展理论始终是我们党的执政兴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理论在历届党中央的理论中都有所涉及,并不断在原有的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递进升级,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直至“五大发展理念”,关于发展的理论呈现出地位不断提高、目标更加精准的趋势,但发展理论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路径指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致使出现生活资料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当时落后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的主要矛盾,就要促进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进一步深化社会发展时,实现从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转变,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理论应运而生,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综合国力随之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我国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实现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但同时,在持续的高速增长下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诞生。科学发展观在之前的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主要是针对高速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增大、环境恶化、资源瓶颈等问题。
当前,中国发展主要面临的状况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分别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高增长率的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高质量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因此,决策者的重点已经转向增加经济总量以及加大经济规模。在1980年至2016年的36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而全球经济增长率平均仅为3.5%。应该说,中国经济在战后世界经济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是二战以后全球平均增长率最高、持续增长最久的经济体。目前,我国的GDP总量是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两倍多,全球经济占比达15%左右。虽然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高增长难度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发展模式过于粗放,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同时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要素增长,需要大量资本、资金以及人力的投入配合,带来的后果就是导致诸如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另外,经济杠杆偏高,很容易带来债务和金融风险。总体来说,中国经济仍然可以说只是“大而不强”,未来经济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针对这些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此进行了重申,并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明确分析:“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发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且,十九大报告通篇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使用“质量”“效益”“结构”“活力”等字眼,替代了之前的“GDP总量要求”和“翻番”之类的目标,足见当前经济发展导向的战略转变。同时,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实战方式,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达到先进水平,形成有效市场机制,建立以微观主体为主管和宏观调控为动力的经济体系。同时 ,十九大报告对所谓的“高质量增长”进行了论述,是指以技术创新驱动替代原有的要素驱动,以及以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创新型国家的形成;以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脱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十九大报告继续高扬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203次提到人民,新时代新的发展价值理念一定要继续将人民放在首要和中心的地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当前发展的新价值理念应该是全新的、全面的和多维的。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看似简单的五个词语,但却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些新的发展价值理念是今后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发展价值理念使我国发展理论实现了又一次根本性的飞跃。
二、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内涵
1、创新本质上内涵的是高效的价值。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认为,当投资增速下降和有效需求不足时,科技等创新驱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动力不足的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重新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动力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等问题显著。在经济继续发展的进程中,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资本和人力等要素驱动,当前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仅仅依靠要素驱动不仅会面临巨大的发展代价,而且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要切实转变促进发展的立足点,将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中内涵的发展价值就是追求更加高质量和有效率的发展。对于创新的发展理念,早在2013年3月5日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他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的瓶颈和根深蒂固的问题要解决,必须要依靠创新和人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使制造业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2013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考察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通过创新实现经济的增长,提出了畅通科技和经济相互转化的渠道。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创新的展开方式进行了说明:“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7个方面展开。”[注]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设〉的说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创新的主要领域和建设途径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及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我们必须以世界科技前沿为基准,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瞻性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成果,加强基础研究的应用以及一些重点技术如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颠覆性等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和发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和造就大批战略性科技人才。
2、协调本质上内涵的是全面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重要并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组成部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具体体现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经济发展了不代表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如果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经济发展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内涵的发展价值是全面。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城乡、区域以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亟需进行全局性统筹,配置资源、补齐短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发展在推动民主、民生、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问题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十九大报告针对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以造福全体人民为最终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和改善民生,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增强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绿色本质上内涵的是永续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实践的对象以及获取生存资料的来源,同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受到破坏,人类轻则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前提,重则面临灭亡的威胁,自然界就是人类自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由于资源环境利用率低下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的巨大代价。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环境污染是其主要成因。造成这些状况的深层原因就是发展理念的偏差,根本上是其中蕴含的发展价值的偏差,不能为了短期的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样即使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最终损耗的是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的前景甚至是人类自身。西方学者奥雷里奥·佩西对不计后果的发展这样评价:“我们继续不屈地攀登,不知道究竟是在开创有决定意义的新的历史里程碑呢,还是在挖掘自己的墓穴。”[注][意]奥雷里奥·佩西:《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汪帼君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因此,绿色发展就是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资源环境,本质上是追求发展的代内和代际公平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着的是永续的发展价值。绿色永续的发展价值,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十九大报告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论述,明确了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只有遵守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不在发展中走弯路。我们想要建立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因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也是必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形成美好的空间格局、绿色的产业结构以及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4、开放本质上内涵的是共赢的价值。目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只有走开放的道路,秉承互利共赢的战略,把握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的原则,才能参与全球治理、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协同合作,实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因此,开放的发展理念本质上内涵的是共赢的发展价值。自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虽风云变幻,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开放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建立合作互利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目标,先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等概念,建立了中拉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和中阿合作论坛,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特别是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建设,成为新时期开放之路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开放,他说“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早在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98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开放的发展理念这样论述: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赢的理念,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中国人民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理念,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建立互相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5、共享本质上内涵的是公正的价值。马克思一直将“共享”作为奋斗的目标,认为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436页。除此之外,“共享”也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丰富的朴素“共享”理念。《礼记·礼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论语·季氏》中这样记载:“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柏拉图认为公正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注]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追求人人共享的进程,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都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上也是以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宗旨的。因此,共享的发展理念本质上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内涵的发展价值是公正。当前我国仍存在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固化、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此我们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个涉及扶贫、医疗、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以及相关的制度,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群众福祉。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此,十九大报告这样论述,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真实以及有效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是用制度手段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使发展反映人民意志,最大程度保障人民权益,以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规范、法治和程序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样人民能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事务,营造活泼、稳定和团结的政治局面。
6、五大发展理念共同和根本的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肯定了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的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9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发展理念,是开展工作和建立制度的重要标尺。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党中央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思路,但核心和根本的价值理念没有变,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对于人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他同时也将人民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首要原则:“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页。因此,发展的最高价值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发展价值的宗旨和核心。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执政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人民为中心”首次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出现,是坚持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外在体现与要求,是五大发展理念最终的和核心的发展价值。十九大报告中对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提升和论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执政的各项活动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才能创造伟大历史。
三、新发展价值理念的实现路径
发展价值以及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如何发展的认识或理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经济基础,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它又拥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基础。该反作用力的影响程度包括作用程度、范围以及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其实际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当前,我们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每一个公民既是一个信息接受者也是一个信息发布者,信息的发布模式也由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多中心多向辐射的新型传播模式,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影响。面对复杂的形势,要保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正确,就要保证新发展理念的认知、认同并指导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方向问题是发展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方向出现问题,发展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伟大科学成就,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就,是得到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要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是在当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自媒体时代,使得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新挑战。每一个公民既是一个信息接受者也是一个信息发布者,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影响。面对新的形势,要保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坚定、正确,就要严防网络时代 “多元化指导思想”的错误思维,保证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认同并指导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能保证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能保证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观逐渐演进的过程是发展由物转向人的过程,由“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时人实现了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最深层的内涵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当前,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我们要通过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创建全民发展的新局面,打好脱贫攻坚战,朝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进。
3、充分利用上层建筑为新发展观保驾护航。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要将五大发展理念与党和国家的治国理念相统一,构建适应当前的顶层设计。在制度上,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大为人民争取公平正义的保障性制度,实现发展与民生的良性循环,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另外,可以考虑将新发展理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真正使新发展观念走入社会实践、落地生根;在法治方面,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实现政府向法治型转变,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过程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同时,对配套的司法体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实行司法责任制,并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普法教育,努力建成一个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