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弥勒彝族史诗的艺术特色研究

2019-02-09庞迪蓉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史诗

庞迪蓉 周 梅

(保山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保山 678000)

一、《阿细先基》的沿革及流传形式

“阿细说唱”曲种名,首次确定于1964年。它是民间形态《阿细先基》的继承和发展,是彝族支系阿细人民间传统歌唱的一个重要类别。《阿细先基》,是这一传统歌种音调演唱的内容(诗歌)的总称。《阿细先基》记载了阿细人远古的传说、民族的历史、英雄事迹、祭祀和恋爱婚姻等,读着朗朗上口,听着悦耳悦心。阿细人的概念就是:曲称为阿细先基调,词叫阿细先基诗。由于阿细先基曲调具有阿细语口语化的说唱性,所含内容包括创世史诗一类的叙事长歌,演唱者在问答式的对答(或自问自答)中,除以第三人称的身份客观唱述之外,在《男女说合成一家》等流传曲目中,唱扮拟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但却无任何伴奏用具和表演动作,故可界定为是一种有着干说特点的叙事歌,或视为原生形态的阿细民间说唱。

《阿细先基》起于何时,无任何文字记载可考。但从《阿细先基》一词的阿细语多种释意中,可以看出其流传年代的久远和歌种的古老。《阿细先基》一词是与阿细语语音相似的汉文记录,或音译。阿细学者对它有四种解释:一为“先人传下来的调子”。二认为“先”是神仙的简称。三将“基”做“拉长”解,故又得出“长歌”的释意,派生出“先人传下来的长歌”“神仙开创的长歌”。四将《阿细先基》做“歌”解,《阿细先基》即“阿细人的歌”。诸多释意,各有其理,反映着《阿细先基》这一古老的阿细语颇值得探究的内涵,但都难于简明、准确地翻译,故著述常作《阿细先基》行文,更体现特色。

《阿细先基》以歌唱形式广泛地流传于弥勒县的阿细人聚居区,其中以西二区的罗多、平地、舍么、保云等村寨流传的《阿细先基》较为完整、全面,保存着较为古老的风貌。唱《阿细先基》是阿细民族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文艺形式。流传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未婚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时,在玩场一问一答,一唱一合地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也是互相测验对方智力和口才的一种方式。第二,在节庆活动,比如火把节、摔跤比赛、跳乐以及丧葬、“祝米客”、起房盖屋等红白喜事场面,男女对唱,无论婚否,都可以参加。这种场合歌唱的《阿细先基》,内容较为系统、完整,是民间歌手们相互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学习的好机会。第三,未婚男女青年分别请男女歌手到自己房内作传授演唱。第四,晚饭后,家人团聚,由长辈唱给儿孙们听,起到娱乐和教育后辈儿孙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歌唱创世史诗部分和其中一些古代传说故事,多由一人自问自答地歌唱。近代歌手们也用《阿细先基》曲调诉说旧社会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生活,控诉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游击革命斗争,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但和古老的史诗无有机的联系。《阿细先基》的内容异常广阔,结构极其庞大。总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

“最古的时候”属于创世史诗,包括天地万物的起源,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人类早期生活的状态和民族风俗习惯。主要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云彩有两层,云彩有两张”。“轻云飞上去,就变成了天”,“重云落下来,就变成了地”。“天倒是生成了,生得还不稳”,是天上阿底神,用金柱、银柱、铜柱、铁柱子去把天抵起,又在上面压上宝物,天就稳了。天生稳之后,地是铺在三个大鱼背上,大鱼动,地也跟着动,阿托用链子把大鱼拴稳,地才稳了。阿落属虎年安太阳,纳巴属兔年安月亮,阿耐属龙年安星星,涅姐属蛇年安云彩。金龙神用金水洗太阳,银龙神用银水洗月亮,铜龙神用铜水洗星星,锡龙神用锡水洗平云彩。能干的小风,用九把土和九片石头把一个个山峰安成,漂亮的金姑娘拿着金棍子,把一个个的土山扞团,把一个个的石山扞尖。忒别伙子和尼别厄姑娘脚踏雾露,手攀云彩上天宫讨回草种树种。朵热补天,乃渥白补地,“黑云做补天的布,黄丝云做补天的线,长尾巴星星做补天的针”“黄草做补地的布,尖刀草做补地的针,地瓜藤做补地的线”。造人的男神阿热,用太阳底下的黄泥做男人,造人的女神阿咪,用月亮底下的白泥做女人。“男的叫做阿达米,女的叫做野娃”。坡头白草多,他们养儿养女也多;天下四个方向,处处都住满了,这就是最早的“蚂蚁瞎子代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阿细先基》史诗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描述了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历史苦难。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难以抗拒,几经毁灭性的打击。传说天空中出现七个太阳,水牛与山羊打架,碰起火花,引起一场大火,烧死了“蚂蚱直眼睛代”,只剩下吉罗涅底泼,吉罗涅底摩;洪水淹没了“蟋蟀横眼睛代”,也只剩下兄妹两个人。人们用智慧和力量与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一代人毁灭了,又生出第二代,一代代地延续下来。通过人们的努力,又重新创造了世界。

“男女说合成一家”属于爱情叙事诗,是以男女谈情说爱为线索,通过寻求—说合—成家—立业四个环节,叙述阿细人婚姻恋爱的独特风俗,把爱情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描述阿细人纯洁、高尚、忠贞不渝的真挚美好的爱情。

创世史诗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极大部分情节,相对而言,是比较固定的,爱情叙事诗部分则变化较大,歌唱者往往在原创作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进行即兴创作。《阿细先基》概括了阿细人民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民族迁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哲学观点、道德观念等等,既是文学,又是阿细人的“百科全书”。

二、《阿细先基》的艺术特征

(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阿细先基》内容十分广泛,情节极其复杂。由于阿细人民是按照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进行组织材料,从而使得《阿细先基》这一部史诗,结构极为严谨,层次十分分明。“最古的时候”,以创世为发展线索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有联系、有次序、有条理地叙述天地的起源,万物的形式步步紧联,事事相关,显得自然而紧凑。叙述了人类的产生后,则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界这一主要矛盾来展开情节。各种各样威力无比的自然灾害,一个接一个地向童年时代的人们猛扑过来,给予人们毁灭性的打击。但人们顽强地同自然界作斗争,在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男女说合成一家”部分,以谈情说爱为发展线索,按“谈情说爱”这一特殊规律来组织安排情节。寻求—说合—成家—立业四个环节,一环接一环地向前延伸,并在其中巧妙地插入了许多古代故事,丰富了史诗的内容。“最古的时候”与“男女说合成一家”两个部分,主要内容不相同,所述时间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差距,前后各是独立的一条线索。然而,阿细人民却非常巧妙地利用第三条不太显明的线索,贯穿于史诗的始终。线头成为引子,等于说唱的开场白,线尾成为尾声,作为歌唱结束的余韵,与前面的创世线索和后面的谈情说爱线索紧紧地交合在一起,不仅衔接得紧密而自然,而且还起着过渡和照应的重要作用。这第三条不太明显的线索即是歌唱者所扮演的史诗中的那个“会唱的哥哥”和那个“聪明的小姑娘”。哥哥和小姑娘自始至终都以“说合者”的身份,用问答唱和的形式,将这部史诗加上自己的即兴创作,把自身的情感融合于史诗之中。这种特殊的结构及其演唱形式,是《阿细先基》的一个显著艺术特点。

(二)神话、幻想与现实的巧妙交织

《阿细先基》同其他兄弟民族的创世史诗一样,是通过幻想来表现开天辟地,繁衍人类,创造万物等内容的。“最古的时候”部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充满着阿细先民飞腾的幻想。先民们凭着主观想象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期待着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神:抵天的阿底神、定地的阿托、安山的小风,扞山的金姑娘、补天朵热、造人阿热和阿咪、用篮子捉拿留个太阳的阿拉等等。这些神是自然力的神化,体现了自然力的特点,却又具有人格化的艺术特征。这些神是阿细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地代表了阿细先民的智慧和力量,寄托了阿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神话的基础是现实的。据科学家考证,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几次冰期,冰期过后,冰雪融化,大地变成一片汪洋。《阿细先基》及许多民族史诗中所记述的洪水神话,很可能就是对这种洪水灾难的追忆。由于山洪暴发,造成的洪水灾难,在人类史上也曾经历过千百次。天空出现七个太阳,晒死“蚂蚁瞎子代”的神话,即是雷电引起火灾的追忆。在充满神话、幻想的创世诗部分,又直接地反映了阿细先民早期的社会生活,例如穴居,采摘、狩猎,火和冶炼、纺织术的发明,畜牧、农耕以及民族迁徙、原始宗教、生活习俗等等。在爱情叙事诗部分,则真实地叙述了近期阿细人的爱情生活及阶级社会的现实生活,对生产劳动的程序更是有着非常细腻的描述。

(三)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加强诗的感染力

在“男女说合成一家”的“寻求”一节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走到山里面,看见那貂鼠啊,公的站在石头上,母的爬到树上去,手拉着树枝,嘴去咬朱栗果。它把果子含在口里,跑到公貂鼠面前,将果子咬成两半,一半给公貂鼠吃,一半自己吃。一公一母的貂鼠啊,大伙分吃果子。它们是找果子的夫妻,是吃果子的伙伴。我这个伤心的人啊,要找讲的伙伴,讲的伙伴找不到;要找说的伙伴,说的伙伴也找不到。”通过公母貂鼠采食果子,借景生情,人岂能无情?感情是多么地真挚,多么地动人。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一股力量,扣动读者的心弦,激起感情的波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朴素、自然、生动的语言风格

《阿细先基》通篇都是人们日常习用的自然的口语,却又十分生动形象。例如,忒别厄小伙子和尼别厄小姑娘到天宫讨种子时与天官的一段对话:“天官爷爷啊,天官娘娘啊,我们讨草种子来啦,我们讨树种子来啦。地下有山峰,有像龙一样的山峰;可是山上没有草,山上没有绿树,给草种子吧,给树种子吧。”“你们地上,过年不磕头,吃好的也不献饭,像这个样子嘛,草种我们不给,树种我们也不给。”“先前倒是这样的,以后一定改过来。你们给我们种子,过年我们就磕头,吃好的也要献饭了。”诗句既生动形象,又朴实无华,就像平时说话一样,很自然地一口气说出来了,比如小伙子不畏艰险,到悬崖壁上为小姑娘拔回黄草时,两人既是开玩笑,而又有深刻含义的一段对话:“心直的姑娘啊,我拔黄草的时候,坝子里的厄黑鸟,山里的圆眼猫头鹰,飞来对门山上‘霍’‘霍、霍’地叫,把我的魂都吓掉了,心直的姑娘啊,你给我叫叫魂吧。”“亲爱的哥哥呃,我就给你叫:可怜的哥哥呃!回来!回来!快回来!对门山头上,那个长翅膀的鸟,你不能跟它做伙伴,你不能跟它交朋友。可怜的哥哥呃!你的伙伴在这里,你的朋友在这里。”词句质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强烈的感情,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五)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

《阿细先基》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例如:“山顶上长飞松,飞松芽像獐子的胡子;山凹里长阔松,阔松芽像獐子的尾巴;山腰上长杉松,杉松芽像反毛鸡;石头脚出蕨树,蕨树芽像躬腰虫;山头上长草,草芽像猫毛;石山顶上出朱栗树,朱栗树芽像鸡嘴;石山腰里长梨树,梨树芽像猪鼻子。”这一连串的比喻,把草芽、树芽的形态活现了出来,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比喻的手法多种多样,例如:“山上有旺草,草丛里边小兔跳,不是小兔跳啊,是我的心在跳。”先交待比喻的事物,后又加以否定,最后才说出被比喻的事物。再如:“塘子里的青蛙,算是最会唱的了,可是任它会唱,也没有你唱得好。”这种先肯定后又否定,通过对比,衬托出了所比喻的事物的优美。《阿细先基》比喻的事物,都是阿细人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熟悉的事物,如日月山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就使得比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六)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三种:第一,对偶的运用。例如:“衣裳穿成牛肚子,裤子穿成马笼头”“黄牛角长得稳,水牛角长得宽”“野公鸡的腮巴红通通,野母鸡的身子黄爽爽”,对偶的使用,使得诗句节奏分明,音调和谐,使人听起来,有很深的印象。第二,排比的应用。例如:“四十天过坝子尾,六十天过坝子边,八十天过坝子头”“老虎吼吼地叫,豹子哼哼地叫,豺狗呜呜地叫,野狗汪汪地叫”,这种排比句法,在《阿细先基》中用得很多,其词语匀称,句法严谨,结构整齐,节奏和谐,使人感到说得全面而不啰嗦,周密而不堆砌。第三,迭用的应用。例如:“从此以后嘛,天上有了太阳,天上有了月亮,天上有了云彩。”“有个叫阿拉德人,他看见太阳这样多,便背着篮子,把太阳拿下来——后来他拿着一个,把它埋在土里,拿着第二个,也埋在土里面。拿着三个埋三个,拿着四个埋四个,拿着五个埋五个,拿着六个埋六个。”“补天的时候,太阳的路不敢补,月亮的路不敢补,星星的路不敢补,云彩的路不敢补。”迭用手法的应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不仅不使人感到累赘拖沓,而且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七)借音格的广泛运用

广泛运用借音格是《阿细先基》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这种借音格即是在说某句话之前,使用一句同音相引的话。前一句话不一定有实际意义,只是借用其中的一个音,来引出下边所要表达意思的话。如“黄牛角长得稳,水牛角长得宽,宽广的四方啊,再没有人比你会唱的了。”借用水牛角长得宽这句话的“宽”音,引出“宽广的四方啊”这句话。再如:“撒尼人放的山羊,披着黑缎子,我们谈情的路断了。”“花椒叶子团,阿妹团方走过来。”“陆良小土碗,虹溪小砚碗,今天一整天,同哥一起玩”等等。有不少诗句,在阿细语言中是借音格,而翻译成汉语后,借音格不存在了。

三、《阿细先基》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

(一)音乐特征

阿细先基曲调为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下乐句全部模仿上乐句节奏。其节奏鲜明,富有弹性。曲调节奏与诗词节奏保持一致。诗词(阿细语)通篇为五字句,结构形式为2+3和2+2+1。《阿细先基》曲调是与语言结合紧密的叙述体,旋律比较平稳,音程的跳跃较小,在八度之内。音乐语言十分简练。演唱时,以基本曲调不断地反复,旋律随着唱调的声韵有所变化,不时加以装饰音或改变个别音符,而保持上下句的终止音不变。曲调随着唱词的持续进行,如同一条音响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延伸。

(二)《阿细先基》的演唱风格

《阿细先基》内容非常广泛,结构极其庞大,分为“最古的时候”“男女说合成一家”两大部分。“最古的时候”属于创世史诗,包括天地万物的起源,各种自然现象最原始的解释。“男女说合成一家”属于爱情叙事诗,以男女谈情说爱为线索,通过寻求、说合、成家、立业四大环节,引用许多古代传说故事,叙述了阿细民族婚姻恋爱的独特风俗。同时把爱情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阿细人纯洁、高尚、真挚、美好的爱情。歌唱者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进行即兴创作。

《阿细先基》曲调是上下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节奏鲜明、富有弹性。旋律随着唱词的声韵不断变化而保持始终不变。演唱形式为男女二人一问一答,男一段女一段地叙述吟唱,由于歌词篇幅较大,演唱时间持续较久,因而采用大嗓和小嗓结合,轻声吟唱的方式。这种演唱方式,也非常适宜男女之间倾诉爱情,表达思想内容。《阿细先基》不仅是感人至深的艺术史诗,厚重延绵的历史画卷,更是阿细人民族精神和创造伟力的表征。它为研究阿细人的历史、文化、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和独特视角,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阿细先基》是彝族阿细人世代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宏伟的史诗。《阿细先基》是阿细语音译,为歌之意,是这一作品诗歌和曲调的总称。《阿细先基》广泛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山地区阿细人聚居地,与《查姆》《梅葛》《勒俄特依》被誉为彝族“四大创世史诗”。《阿细先基》是阿细语的音译,意即为“歌”或“歌曲”,“《阿细先基》”即“阿细人的歌”。《阿细先基》概括了阿细人民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民族迁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哲学观点、道德观念等等,既是文学,又是阿细人的“百科全书”。《阿细先基》是彝族阿细人集民众智慧而创造的,无论从起源,表现形式上,它都体现了彝族阿细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多学科的研究价值。《阿细先基》的艺术特征和演出风格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它将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产生勃发生机。

猜你喜欢

史诗
论如何传承史诗《江格尔》
大地史诗——大运河
累计收金超900亿!“史诗级土拍”落幕!
论黑格尔的史诗观——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例
一个屎壳郎的史诗
Geo Deco系列地毯:读一首20世纪初的史诗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史诗
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