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策略探究
2019-02-09郑华萍
郑华萍 朱 伟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民族村落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千百万农民与党之间的桥梁和支撑,是贯彻党的各项政策以及任务的前沿阵地和坚强堡垒。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求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这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探寻组织力的理论渊源,要结合列宁关于工人阶级力量的表述来延伸,即“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而“政治组织力”这一概念则是毛泽东在谈到党组织建设时提出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际上,组织力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某种能力,而是一种包含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组织力是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建的生命力,通过依靠组织自身的资源、体系,领导、动员社会的一种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充分掌握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的特殊性,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扩大民族地区的影响力,才能深入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面临的新问题,才能服务好当地群众,助推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凝聚起强大的干事创业合力。为此,本文从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特殊性、时代要求和组织力提升策略着手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特殊性
与一般地区基层相较,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多种思潮交汇与交锋地带,受民族地区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等因素影响,农村基层具有文化思想、社会环境、党组织人员构成的特殊性,担负着较重的组织建设任务。“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前哨和坚固堡垒。”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特殊性整体考量,才能实现党建工作、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三赢”。
首先,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属性,其文化思想较为特殊,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力的提升需要以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差异为前提。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认为,民族的最基本特征表现在共同文化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概括来讲,民族文化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内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涵盖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换句话来讲,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生命,不仅能够体现本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是当地群体世代延续的精神力量。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存在,那么这个民族也将会面临消失的危险。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就是以民族文化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吸铁石,因此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必须要将传承民族文化和党建工作相融合,找准传承民族文化和提升组织力的着力点。既要有效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服务好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还要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与推广任务[1],通过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引领民族群众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民族群众的自觉行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过,民族文化有优秀就有糟粕。我国知名民族学家林耀华指出,在迈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大多数处于封建领主制等社会发展阶段,甚至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虽然少数民族以社会改革方式迈入社会主义,加之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深入,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让少数民族农村群众获得了生活便利,但少数民族农村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价值取向根深蒂固,长期坚守自然状态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安于现状的、听天由命的社会心理,不愿进行社会竞争,扩大生产意识淡薄,财富积累积极性低,而这种价值观、思维方式很难迅速发生转变。要想做好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宗教环境在其中的影响,尤其是要区分宗教的社会作用中积极层面与消极层面。
其次,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社会环境特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特征,在客观上成为了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工作运转的特殊因素。一方面,这种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反映了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紧密相连的关系,优势在于利于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另一方面,因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状况、历史境遇不一致,使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并成为了民族区域农村基层的内聚力的根基。正是因为少数民族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等特点,如若不能区分民族之间的差异、妥善处理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文化素养,将会影响到各少数民族农村区域的团结合作以及发展共赢。而少数民族习俗以及心理所拥有的凝聚力、抗同化力,将会影响到一些民族农村基层践行党性原则,难以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不利于传播党中央的大政方针,组织当地群众落实相关政策路线。在全国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村落的经济建设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但民族地区受复杂多样的地形状况影响,普遍存在进入市场经济起点不高,产业发展动力不强,资金相对缺乏等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较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善于运用现代的信息传播手段,深深地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少数民族农村呈现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等特点,这背后也反映出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纵观今天的农村基层党建,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知道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经济建设与党建“两张皮”的境地,无法真正将两者系统地融合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由此可知,民族农村基层的社会环境特殊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建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要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村民文化程度成为民族工作的关键点。
再次,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成员构成相对特殊,他们既是基层组织的成员,又是当地民族的成员。在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重很大,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系到民族村落的繁荣和稳定。民族村落的党组织成员出生于本民族,无论是在血缘上、地域上、情感上都与本民族群体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正是由于他们熟悉并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群体的想法和诉求,通常在民族群体中拥有威信。但是一些守旧、等级观念的民族活动,不仅普通民族群众参与,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他们在宣传党在民族地区的政策的同时也会参加这些活动,一旦遇到某些特殊的问题时会有明显的立场倾向。上述特点,将会让基层党员难以摆脱民族活动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不良民俗浸染党的肌体,冲击党员自身的理想信念,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慢,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现代文明发展、思想政治水平提升,这也就成为制约增强民族区域党员党性修养,制约基层党组织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重要特殊因素。因此,党组织成员构成相对特殊也是影响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另外,受民族区域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影响,不利于保持基层党员的先进性。在许多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缺乏优秀的干部储备人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民族村民的生活目标从谋生转向谋利,部分有文化素质和技术的青年村民将眼光投向城镇,纷纷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年轻党员流出现象日益严重,使村级党组织“空巢化”趋势明显。此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村民认为“政治上没盼头,经济上没甜头”,都想走出农村在城市里谋一份好的工作,这些成为了阻碍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民族村落中,领导干部成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工作能力较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工作干劲不足,安于现状,加之以上所说的青年村民流出日益严重问题,导致很多地方的基层领导干部存在难选、难干、难管的“三难”现象,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不调整村支部、领导班子不行,但是又没有合适人员的现实困境。
二、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组织力提升的要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新时代的征程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奋发迈进,民族村落的发展必须要依托坚实的基层党建。党组织的坚强稳固,不仅有利于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对于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进入新时代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坚强保障,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激发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活力的时代要求,蕴含着新时代党中央坚持全面领导的基层思路。提升组织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所在,只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基层的组织优势,才能凝聚起党群连心谋发展的强大力量,才能让党的旗帜在少数民族地区所有阵地高高飘扬,才能有利于祖国的安定繁荣[2]。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基层组织力这个抓手。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好蓝图[3],而民族村落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建设成果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村落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以脱贫致富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还夹杂着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等特点,相较其他地区实施的困难更大、任务更艰巨。但如若没有民族村落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全面的小康。办好民族村落的事情,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负有重大使命,应当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突出民族特色优势,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而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要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掌握主动权、决策权,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民族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治理机制的关键部分,毋庸置疑其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农村基层治理,事关“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4]。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参与,才能获得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组织力。惟有坚持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正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惟有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其在农村社会各领域的政治、思想及组织领导作用,才能有利于发挥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形成强磁场效应,调动村民和农村社会各个组织的积极性、能动性,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据此可知,提升基层组织力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和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施保驾护航,而强大的组织力有利于让国家政策、民族农村建设两者间形成耦合态势。立足新起点,少数民族农村基层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必须持续加强党建,进行改进提高,决不能停滞不前。因此,提升少数民族基层组织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需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功能以及力量,将农民群众关注点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凝聚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注重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形成社会良好风尚,并齐心聚力投身乡村振兴,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牢牢抓住组织力这个牛鼻子,建强基层党组织,是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石。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是筑牢民族团结和谐的政治基础。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及希望所在,正因为有了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一支强大政治引领力,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越是民族工作情形复杂,越要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根基,越要注重锻造强大的民族领导队伍,确保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通过民族团结为基石架起党群的连心桥,画好各民族之间的同心圆,开展好党建工作从而更好地达到服务于民的目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时代要求,是维护民族安定的牢固基石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的钢铁长城。当前,党对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不断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而维护社会稳定在少数民族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强大的基层党组织需要保障农村正常生活顺利开展,同时又必须为民族群众安居乐业撑起保护伞。国际形势日益渐变,暴恐案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给人民群众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境,一些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在这里异常活跃,受历史自然、国际国内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易发生暴恐活动,破坏民族团结,阻碍社会稳定。严峻的社会形势赋予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时代任务,必须要承担维护民族区域稳定、保障民族团结的重任[5]。如何在复杂的民族问题、错误的宗教观念交错发生之际,维护好民族村民的切身利益,并做好反分裂主义渗透工作,这是对于基层党组织的考验。置于这种复杂的形势下,民族村落的党建工作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练就一副“好筋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将党建延伸至民族农村区域,并实时监控农村各级暴恐因素,在团结民族群众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助推民族村落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路径上,需要不断地提升组织力,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严格执行政策措施,始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力量。
提升组织力是新时期激发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村级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贯彻党的主张及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当前,部分民族地区村级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足,基层党组织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村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宣传动员方式单一;党员干部素质偏低,思想政治工作不讲究艺术,部分农村基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影响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质量。此外,在乡村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村落拥有形式多样的组织,既有村委会、农业企业等组织,又有家族、宗祠等血缘关系为主体的组织,而大家族或宗祠往往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基于民族地区“熟人社会”情况,处理村民切身利益时会按照长者意志、民间传统,导致多元主体利益极易发生冲突。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最根本的就要基层党务工作者调节好农村的各种利益关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着力点,进一步提升组织协调能力。而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是基层党建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的组织体系的重要基石,承担民族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以及责任担当,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推进少数民族农村发展经济的基础。“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组织力建设,实则是着力增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6]而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弱化,不仅将影响党群的密切联系,还会削弱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执政根基。为此,要认真分析破解农村组织力提升这一新命题,这对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党建工作质量,塑造党的良好形象与威望,可谓之意义深远。对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须找准提升组织力这个关键点、切入点,将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既做到依法治村,适应本民族的村规民约,又照顾到本民族村民关切,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足问题,汇聚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农村基层党建跑出“加速度”,这样才能激发基层党建活力,才能彰显基层党组织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
三、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组织力提升策略
坚持党领导一切,是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拥有领导力、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源头。古语有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力,归根结底是要在坚持党的纲领的前提下,充分掌握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的特殊性,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并从民族文化、突出政治功能、锻造领导队伍、创新工作模式等方面发力。
其一,根植文化沃土,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对于多民族聚居的农村基层地区来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风俗习惯,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离不开民族文化,一旦脱离民族文化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得不到民族同胞的认可,基层党建工作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因此,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必须要将党组织深深根植于当地群众之中,将党建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以民族地区文化为基础,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党建支撑,进一步延伸党建的载体,从实际出发搞好党建措施的群众基础,使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每一项措施都能实现与少数民族群众的习俗达到良好的耦合态势。要通过村党支部坚持正确把握自身的地位和职责,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凝聚当地群众的作用,以民俗活动为契机,改变旧时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党建活动的表现形式,组织鼓励群众自编自导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节目,通过民族歌舞、民族表演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积极抓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这样不仅丰富民族群众的生活,而且使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政策,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文化内容创作方面,应多以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党群密切联系的先进事迹为主,展示少数民族农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夺得的胜利成果,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要发挥民族文化引领群众的作用,汲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宣传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以优秀民族文化,带领群众携手抵制封建迷信、歧视妇女、赌博等陈规陋习,逐步提升少数民族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推动当地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针对宗教文化复杂性特点,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应依托民族积极的宗教文化,与群众建立密切的血肉联系,并组织信教群众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同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抵制非法宗教及邪教组织的渗透,增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以培育民族文化为支撑,可以整合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来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即通过挖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转化成物质载体,带动群众参与到民族风情旅游、民族手工制作等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让民族村民搭上致富快车,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及向心力,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其二,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组织力的提升,关键是突出政治领导这个“魂”。政治属性是基层党组织的第一属性,相较于一般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将政治功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强调政治功能实质上指的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只有不断突出政治功能把准脉开方,加大政治动员的力度,引导民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提高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使民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根治部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顽疾,保障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不垮。由此可知,“从某种程度上说,政治功能与组织力是在相同意义上来使用的概念”[7]。增强政治功能,基层组织力也相应提升,反之亦然。新时代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强化政治功能,必须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尤其是要挺起政治担当的脊梁,将讲政治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的全过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规矩,进而保持党组织肌体健康开展各种党内活动。要严格执行好党内民主集中制,有效调整党内关系,使党内的政治生活更加规范;要善于发挥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用,保持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有序。强化少数民族农村基层政治功能,还要始终坚定政治方向,聚焦加强党的政治核心领导力,加大抓乡促村力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少数民族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要牢牢把握基本定位、政治属性,发挥政治优势来设计载体,完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并将其作为考核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第一标准,推动农村各级党组织服从党的决定,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真正成为加强党的长期支撑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解决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弱化问题,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要加强对群众的政治引领作用,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的工作制度,实现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教育、服务、管理,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臂膀,共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而让基层组织力量更加澎湃。
其三,锻造领导队伍,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基础仍比较脆弱,始终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脚步,实现民族农村的全面小康,摆脱落后面貌,是摆在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面前的首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因此,需要锻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领导队伍,形成并发挥组织力。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民族村落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成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民族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队伍,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民族村落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进而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基层实践中,民族村落领导干部素质高低受观念影响,如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吃拿卡要实际上是官本位思想遗留的恶习,民族干部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人民好公仆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理论政策水平较低,相对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这一情形,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组织培训补齐短板,要根据不同的村级问题认清党员干部最欠缺的能力,以理论水平提升作为重点,通过党校、高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逐步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水平。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培育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要求,让民族基层领导干部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利用市场经济规则助推本地经济发展。其次,加强群众对基层干部工作监督,以“三务公开”制度、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形式,落实广大群众知情权,促使村民转换旁观角色,积极投身到乡村治理的基层工作中,与村干部、党员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基层党组织力,共谋乡村发展大计。最后,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组织领导作用,认真贯彻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明确每名党组成员的工作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权限,防止把集体领导等同于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倾向,发挥党委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的执行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8]。最后,要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在民族村落基层党组织选人用人方面,要坚决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优先把思想觉悟高、愿意长期扎根在农村一线的返乡人才、种养殖大户等纳入民族村级干部储备力量,从源头把好选人用人关,并用领导干部身上散发的文化力量感化民族村民,让乡风文明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
其四,创新工作模式,服务好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提升基层组织力,还需与时俱进,让创造力量充分涌流,进一步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观念,改进工作作风,让基层服务工作形式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的党建工作方式,做到符合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带领农村群众响应时代号召,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创新基层便民措施,积极构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以搭建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形式,深入到户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基层党组织要完善服务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建立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以及规范化的利益保护、利益诉求化解机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掌握村民的需求,打通民族地区基层服务的线上线下“双向道”,以便于更好地解决村民的现实问题,切实维护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群间的紧密联系,大幅度提升基层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鼓励基层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开展承诺践诺活动,引领少数民族农村基层党员积极参与当地的治安巡逻、困难救助等行动,充分彰显党员先进性,切实化解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真正将民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9]。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要靠政策,靠投入。要卓有成效地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扶贫的契合点,大力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提升集体经济实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好又快地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民族村落经济发展还需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奋斗。基层党组织要做民族区域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坚持抓党建促生产、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路子,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保护、支持农民合法利益,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性,解放陈旧经济思想,敢于冲破原有阻碍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树立大胆改革创新的意识,用新思维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难题,服务好民族地区农村群众,赢得更广泛的民族群众基础,凝心聚力筑牢夯实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更好地开展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党建、民族工作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掌握好少数民族农村基层的特殊性,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力,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聚合基层党建正能量,确保民族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将所有民族农村基层党组织都锻炼得有体有能,充分发挥凝聚力、号召力,从而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整体经济发展迅速、民族团结稳定、村民生活富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