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脉络膜骨瘤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 例

2019-02-09张妍春任秀瑜伍玉洁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视盘脉络膜黄斑

张妍春,任秀瑜,伍玉洁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陕西省眼科医院,西安市眼底病研究所,西安71000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8 岁,左眼视力下降4 个月,加重1.5个月伴视物变形就诊。患者发病初期曾于当地医院及眼科医院就诊,当时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眼1.0,左眼0.8,经眼底荧光造影(FFA)及脉络膜造影(ICGA)、OCT、B 超、眼眶CT(图1)等检查确诊为“左眼脉络膜骨瘤”,建议患者观察随访,未行其它处理。既往无特殊病史。眼科检查:BCVA,右眼1.0,左眼0.15,眼压,右眼12 mmHg(1 mm Hg=0.133 kPa),左眼11 mm Hg,双眼眼前节、玻璃体均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边界清楚,视盘黄斑间偏颞下约4 PD 黄白色实性扁平隆起,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色素沉着,视盘颞侧及黄斑区片状出血(图2A);OCT 显示病灶区神经上皮层隆起增厚伴层间囊样暗区,IS/OS 不完整,RPE 层破坏,局部脉络膜隆起呈团块状中强反射,中心凹神经上皮层下液性暗区(图2B);FFA 显示造影早期片状出血及色素遮蔽荧光,散在花边状、斑点状高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增强呈弥漫状并持续存在,ICGA 早期显示病灶区遮蔽荧光,其内可见蜘蛛状血管丛及点状高荧光,晚期片状边界模糊的荧光片状染色(图2C、2D)。诊断:左眼脉络膜骨瘤;左眼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治疗: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给予雷珠单抗(0.5 mg/0.05 ml)左眼玻璃体腔注射,1 次/月,连续注射3 次后左眼BCVA 升至0.5,视物变形消失,眼底检查病灶旁出血及渗出完全吸收(图3A),OCT 显示视网膜下液性暗区消失,黄斑区中心凹形态好转、神经上皮层轻度变薄,脉络膜局部隆起纤维化(图3B),FFA 及ICGA 显示病灶区遮蔽及瘤体染色,未见明显高荧光渗漏病灶(图3C、3D)。继续随访6 个月患者视力、眼底表现稳定。

图1 患者发病初左眼B 超及眼眶CT 表现。1A 眼B 超示左眼视盘颞侧球后壁回声增强(白箭头),其后回声遮蔽;1B 眼眶CT 示左眼球后壁可见结节样钙化高密度影(*),约4 mm×2 mm,CT 值约496 Hu

2 讨论

脉络膜骨瘤(choroidalosteoma)最早于1978 年被报道[3],是一种少见的局部脉络膜被发育成熟的骨组织取代的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一种骨性迷芽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单眼居多,双眼患者表现出明显遗传倾向。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位于视盘附近,视网膜下黄白色或桔红色的边界清楚的扁平隆起(0.5~2.5 mm),可伴有伪足或色素沉着,部分瘤体可见蜘蛛痣样血管[4],CT 检查呈现与眶骨一致的高密度影像,B 超表现为视乳头附近孤立的、低隆起度的条形强反射,其后方声影明显,降低增益后肿瘤回声仍然存在,以上这些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与其它眼内肿瘤,如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转移癌、眼内淋巴瘤、无色素的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由于其罕见性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多样性,目前对该肿瘤的认识以及长期管理仍然有限。

图2 雷珠单抗注射前眼底照相,OCT,FFA 及ICGA 图。2A 后极部30°照相,视盘颞侧及颞下黄白色实性扁平隆起,边界清楚,片状不规则色素沉着,视盘旁及黄斑区片状出血;2B OCT 显示脉络膜局部中强反射隆起灶(白箭头),其后光反射减低,其表面视网膜增厚,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下液性暗区(黑箭头);2C FFA 及ICGA 早期,FFA 显示肿瘤灶上出现边界清晰的花边状、颗粒状高荧光灶,局部出血及色素遮蔽荧光,ICGA 表现为低荧光的瘤体灶,其内可见蜘蛛痣样血管及点状边界清楚的高荧光灶;2D FFA 及ICGA 晚期,FFA 显示大片边界模糊的强荧光,ICGA 可见片状边界模糊的荧光存留

图3 经连续注射雷珠单抗3 次后1 个月眼底照相,OCT,FFA 及ICGA 图。3A 后极部30o 照相,视盘颞侧及颞下黄白色实性扁平隆起大小无显著变化,视盘旁及黄斑区片状出血消失;3B OCT 显示脉络膜局部隆起灶减低,纤维化(白箭头),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下液性暗区消失;3C FFA 及ICGA 早期,未见高荧光灶,瘤体内可见蜘蛛痣样血管;3D FFA 及ICGA 晚期,FFA 显示瘤体着色,ICGA 显示瘤体遮蔽荧光

脉络膜骨瘤瘤体由分化成熟的骨小梁结构和少量血管组成,其上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变薄、RPE 细胞扁平、脱色素,甚至萎缩破坏,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继发性变窄或管腔闭塞;脉络膜骨瘤缓慢的生长过程中RPE 及Bruch 膜持续变化可能导致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出现视网膜下液或出血,随访10 年其发生率约31%[5]。对脉络膜骨瘤患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病程10 年左右约58%、病程20 年左右约62%患者视力降至0.1或0.1 以下,CNV 是脉络膜骨瘤患者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当黄斑区新近发生CNV 时则会出现急性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荧光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诊断CNV 的金指标,但是如果可疑存在因肿瘤覆盖FFA 无法发现的CNV时,可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这一无创性检查辅助识别CNV[6]。尽管目前尚无阻止脉络膜骨瘤生长的方法,但有几种方法临床报道可应用于继发CNV 的治疗。传统的氩激光光凝治疗对缺乏色素及变薄的RPE 区域难以起效,也不适用于中心凹下CNV 的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在6 个月内可以有效的阻止CNV 使其完全消退,但由于CNV 瘢痕化的发生视功能预后较差[7-8];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减少CNV 的范围,有报道单次治疗后6 个月CNV 完全消失,但可能需要重复应用,患者视力预后差距较大,需要警惕PDT 相关的视网膜光感受器萎缩发生致视力丧失[9],不适用于中心凹下CNV 的治疗;近来有一些临床报道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 物 治疗脉络膜骨瘤继发CNV,包括贝伐单抗(bevacizumab)[10]及雷珠单抗[11],可在短期内较好的控制CNV 并维持或提高视力,有效减轻视网膜下液,降低视网膜水肿,但需要重复注射。也有学者提出联合抗VEGF及PDT 治疗[12-13]的方案。本患者使用每个月1 次,连续注射雷珠单抗3 个月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回顾患者发病初期OCT 及FFA/ICGA 检查结果,可以发现在患者最初就诊时,尽管当时的左眼视力为0.8,但病灶区已经有典型CNV 形成,伴极少量视网膜下液及视网膜层间水肿,遗憾的是首诊医生未能对脉络膜骨瘤可能继发CNV 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提示临床脉络膜骨瘤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主诉时应引起医生充分注意,严密随访,进行必要的干预,避免发生快速的不可挽回的视力损失[14]。

猜你喜欢

视盘脉络膜黄斑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近视眼视盘形态学变化与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伴视盘出血的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眼底影像特征陈秀丽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多算法融合的视盘分割方法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