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 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2019-02-08翟巧珍
翟巧珍
(泰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泰州 225300)
临床上,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其危害性极大,患有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初期表现不明显,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会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以及下腹疼痛现象,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具体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或者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作用有关,本文就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特点以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
1 资料与检查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37~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4.6±5.8)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检查确诊为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并且配合本院诊治,且未接受任何化疗、激素治疗。排除标准:其它性质肿瘤性疾病。
1.2 方法
对这3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给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首先医生要在子宫内膜癌病变最关键位置进行取材,然后通过制作成4 μm厚度的石蜡标本切片,每个标本选择一张切片,保证标本的厚薄的合适度将此标本切片放入二甲苯进行脱蜡处置,可通过100%的乙醇进行水化处置,之后将此标本切片放置入0.01 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内做好修复处理,完成此步骤后,开始进行染色,成功染色完后进行脱水、封片,最后将标本置于400 x的高倍微镜下进行观察,随意选取3个暴露视角,每个视角读取200个组织细胞,计算阳性数目,阳性细胞数<5%则表明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为阴性,阳性细胞数≥5%则表明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为阳性。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不同临床病理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组织学分期分为G1期、G2期、G3期。手术病理分期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组织学分期中G1、G2、G3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5.4% 、43.8%、28.2%,在手术病理分级中,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手术病理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51.7%、62%、33.3%、32.0%,可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着组织分期、随着手术病理分级的进展而降低。雌孕激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见表1。
表1 观察不同临床病理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
3 讨 论
本次研究收集的子宫内膜癌标本进行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蛋白受体的表达水平占据着重要地位,组织学分期的分化等级越高,其蛋白水平的阳性率就越低,预后也就越差,而手术病理分级越高,其蛋白水平的阳性率就越低,预后也就越差,因此临床上可按照患者的雌、孕激素蛋白受体表达水平与组织分期之前的关系来检测患者的预后情况。患有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合并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一部分患者合并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对这类高危人群平时要注意子宫内膜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蛋白的阳性率是会根据病情的恶化的进展而不断降低的,这能够为临床预后提供依据,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2]。且对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术后可联合高效孕激素治疗,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