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媒专业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
2019-02-07赵樱俊
赵樱俊
摘 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传统节日深入式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节日文化,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培育孝亲敬长感恩之心;团结合作,提升班级凝聚力。同时以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媒专业课程特色,形成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并通过项目教学推进,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涵养。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 立德树人 责任担当 感恩
中学生核心素养中责任担当的培育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内容,更是中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把传统节日活动实践引入课堂,将传统节日活动蕴含的文化融入德育教学,启发责任担当;二是孝敬父母,通过对家人爱的表达,理解责任担当;三是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关心他人,快乐自己”,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中职生心中有祖国、有家人、有他人,做有梦、追梦、圆梦,有担当的社会新青年。
一、中职数媒专业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的现状及成因
“责任担当”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个性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目前中职生存在较严重的“责任担当”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社会、国家都缺乏责任感,例如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要求,对未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父母亲人及社会漠不关心,缺少责任和担当。
(一)现状
1.亲情淡薄
本文对本校数媒专业学生130人进行了亲情问卷调查显示,懂得父母不易,要报答父母恩情的,比例为83.8%;平日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占42.3%;平时会在言语上感谢父母的占28.5%;平时会在行动上感谢父母的占18.5%;觉得父母特别唠叨,时常让人觉得心烦的占73.8%之多。调查反馈,绝大部分学生知道父母的恩情,但不愿意交流,更不愿意表达,时常还有抵触情绪。
2.集体意识淡化
班级初期,学生对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自己会踊跃报名的很少;在“强制性规定”下参加的不多;剩下的就是不愿意,无兴趣等。类似迹象表明,在集体环境下,中职生还是强调个人意愿,淡化了集体观念。
3.社会冷漠
中职生的社会冷漠表现为,他们中的大部分沉浸在自我世界,我行我素,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缺乏社会公德心。但事实上,中职学校的三年,是大部分学生由学校学习过渡到社会就业的特殊时期,除了专业技能外,他们迫切需要具备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成因
1.缺少引导及归属感
(1)家长教育理念的偏颇。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经常听人说,学生冷漠是因为他们缺爱。事实上笔者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冷漠,不是缺爱,而是爱泛滥。祖辈、父辈的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过于聚焦,过于宠溺,使得他们变得很自我,一味地接受,觉得理所应当,不懂感恩。
(2)亲情缺失。笔者在三个年级段13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外地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5%。大部分外地学生,幼年时期为“留守儿童”,跟着祖辈在故乡长大。待外出务工的父母经济条件成熟后,把孩子接到身边,希望他们接受发达地区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因为自小分离,让亲情变得疏远、生分甚至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充满敌意。
2.中职教育重技能培养,轻德育导向
(1)重技能,轻德育
大部分中职学校把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更缺乏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在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如何评价等方面缺少规划。德育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从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事实上,德育工作不是教学和管理要求,是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改变。
(2)重管理,轻教育
传统的德育课程,方式方法较为保守,一般采用说教式地灌输。比如学生迟到、扰乱课堂纪律等,大部分中职班主任会搬出一些条例和守则要求,采取批评教育的方法,注重结果的导向教育,将德育方法简单化。事实上,只注重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忽略了在实践中传播德育思想的重要性。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感触并不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无法形成共同的认知,更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二、中学生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素养的内涵
责任担当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国际理解: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提升中职生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曰:“与人善者,成人之美,舍得善之心”。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责任担当的本源就在于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人與人之间相互感恩,相互承担责任,社会就变得和谐、美好。
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特质。家国情怀、崇德重礼、孝悌忠信等,这些都是节日蕴含的文化。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深入式体验教育,亲自感受每个传统节日传递的中华文化和美德。了解文化内涵,提升素养。这样的实践更容易更自然地唤起学生的感恩情怀,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并付诸行动。
三、借助传统节日活动载体,多层次加深文化理解
清明的感恩思源、端午的楚囊之情、中秋的花好月圆、重阳的敬老尊贤等这些都是节日背后的文化,文化背后的中国基因。借助传统节日活动,将预设的感恩情感线路:知恩——识恩——感恩,渗透在每个节日,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感恩教育,增强责任担当意识。以下截取几个传统节日活动开展的案例进行说明。
(一)怀——清明,知恩
怀,心怀家国。对中职生的感恩教育应首先从引导他们正确的感恩认知开始,激发感恩情怀。在介绍清明节来历的时候,借助“割股啖君”的故事进行情境导入,讲述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引出了清明团子等美食制作,成功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节日相关的文献资料,加深理解,促进团队合作;结合数媒专业特点,专题设计创作节日宣传资料。整个过程包括动手制作清明团子、扫烈士墓、踏青、植树等等,充分体验感受清明相关的活动和文化。并且开展围绕地方特色的主题班会《感恩思源传统随行》了解不同地域清明文化。
一个传统节日活动完整地实践后,学生有了改变。很多家长反映,以前都不愿意参与扫墓的,今年主动要求一同前往。这是传统节日带来的良好的认知改变。节日活动实践增进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拓展了视野。同时利用节日蕴含的爱国思想,积极地引导学生的知恩意识,不知不觉中培育了爱国主义情怀。
(二)圆——中秋,识恩
圆,亲情教悌。社会大力提倡家风建设,因为家是平安、幸福的港湾,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孝亲父母正是感恩的源头。
借助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节日文化,笔者特别精心策举办了——《情溢中秋,月团圆人团圆》主题活动。除了专业设计的活动宣传、中秋文化的宣讲、手作月饼外,更是将“和”文化带进家庭。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识恩意识。比如“如何看待父母的唠叨?”消极的情绪会理解为“年纪大了,爱唠叨,烦”。积极的情绪是“那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在意”,“他们认为我是重要的人,心里特别温暖”。学生认识到父母亲情不仅是爱更是恩,促使他们知恩图报,珍惜幸福家庭。
在团圆的日子里利用专业所学为父母制作证件照,心意满满地送予父母。通过节日蕴含的感恩教育,学生原本较自我的心态得到有效改变。与父母长辈间的沟通增多,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会体恤,会主动承担部分家庭责任。爱的表达促进了家庭间的交流、和谐了家庭氛围。
(三)暖——腊八,感恩
暖,予人玫瑰。懂得感恩亲情,学会关爱别人,做一个博爱的人。博爱是善待他人,对谁都好。懂得博爱,就拥有了快乐。
在腊八这一天,民间都以喝腊八粥的形式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腊八早上喝上一碗暖暖的腊八粥更有温暖、圆满、健康、感恩的意义。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熬腊八粥那天也恰好验证了这句俗语,腊八凌晨雪花飘飘,但这丝毫也阻挡不了学生们对过传统节日的向往。凌晨三点学校食堂就有学生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因为熬煮腊八粥的时间越久,祈福就更加绵长!
分享,赋予了腊八节更多的温暖。熬煮好的腊八粥与老师、同学们齐分享,喝下的是浓稠的美味,品到的是集体的温暖。
同学们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了学校云南班的学生。每周末轮班,为云南班的同学上课,提供课业辅导。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了自己的课业水平。同时爱心也感染到了学生家长,有家长为云南班学生添置过冬衣物,也有家长特地赶到学校为云南班同学理发。爱的情绪从班级延伸到家庭以及社会。周末时间,学生会去社区参加老年大学的辅导培训工作以及社区志愿者活动。真正树立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人生理念。
四、发挥专业优势,多维度助力提升素养
(一)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提升家国情怀
通过一系列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宣传、实践,接受仪式的传承、情感的传承,升华内涵、注入新质,改变一般德育课程说教式的特点。实践加深了学生的感触,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情感认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二)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增强归属感
通过本地特色的传统节目文化的开展,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开展学生故乡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展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为传统节日烙上浓浓的家乡味,深深的家乡情,令节日更具特质和魅力。同时促进文化间的交流,接受新文化的同时,追根溯源不忘本。
(三)提素养,促技能
经过一系列基于传统节日的项目实训的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了素养,又加强了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与应用。积累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具备综合运用数媒技能进行项目的策划选题、编写脚本、整理素材、后期制作、调试发布的能力。解决了数媒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是相互独立的问题,突破了“教学片段化”和“任务整体化”之间的断层。传统节日活动实践成为“提素养,促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项目教学素材。
(四)创设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发展
利用传统节日这一有力抓手,开展的一系列的节日文化宣传、实践活动,有力有效地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活动中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间的沟通、协作。奠定了团队成员的基石作用,使个人更自信,使团队更强大。活动有效促进了班级的建设,班级氛围积极向上。在各类活动比赛中表现优异,成绩斐然。2018年度,笔者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市优秀团支部、市优秀班集体、区優秀班集体;班主任获区优秀班主任称号。良好的班级氛围带动了优秀的学风。班级学习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学生个人在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经过一轮的传统节日活动实践,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王晓航.以传统节日文化涵养高职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
[3]陈宝平.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赵景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中国教育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