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处理偶发事件
2019-02-07张建国
今年3月,四川省自贡市一位校长,因为被一名中学生连续呼叫绰号,与学生发生了纠纷,校长扇了该学生一记耳光。随后,该学生家长报了案。结果,县教育和体育局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暂停该校长职务,配合组织调查。县教育和体育局还表示,将根据公安、纪检等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涉事人员进行严肃查处。(《新京报》2019年3月11日)
网友们大多对这位校长表示同情,觉得他受到的查处过于严厉,认为这名中学生应该受到“教训”。我却以为,这对广大基层中小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来说,无异于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遇到偶发事件,都必须立足于学生立场,尽心尽力妥善处理。这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否则,就容易陷入尴尬被动的境地。
基层中小学校管理者,包括班主任,平日的工作繁琐而又辛苦,而且往往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让人猝不及防。不谈别的,就说学生管理,足以让人费心烦神。现在的学生简单又并不简单。说学生简单,是因为他们敢于表露情感,想不到或不愿意顾及过多的后果;说学生不简单,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看法、主见,而其中一些想法是成人想也想不到,或者是无法理解的。
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中,即使管理得再全面、再细致、再精准、再到位,管理者也总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偶发事件。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管理者大多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予以妥善处理,并且善于将相关偶发事件化作宝贵资源,巧妙引导,以预防此类事件再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在有些时候、某些特定的场合或氛围中,就会让学生对管理者产生不满情绪,有的甚至会升级为“叫绰号”“互怼”“翻白眼”等。这些一定是学校管理者最不愿意看到的。
可以说,偶发事件是谁也不愿意看到而又难以避免的。问题是,学校管理者该如何将偶发事件消灭于萌芽状态,或者事件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能够及时、顺利、妥善地予以解决,让双方都愉快地接受,将偶发事件化作人生旅途中一段愉快的小插曲。
一要戒观察粗心。如果粗心,就容易看偏、看错事情的真相,得到想当然的判断和结论。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有些特殊的时候,亲眼看到的未见得就是真实情况,说不定眼睛就欺骗了自己,而自己却信以为真、笃信不疑。比如,教师一进教室,就可能发现有学生在对自己“翻白眼”。只是那么一看,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教室内开着日光灯,亮如白昼。比较之下,如果是阴雨天,或者是已经快要放学了,天色已暗,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可能眼睛一下子还没有适应过来,就容易出现误差。如果学生是坐着的,教师是站着的,或者学生坐在教室的一侧,而教师从教室外走进来,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偏偏就能够看到学生的眼白,等等。
二要戒認识粗浅。比如说,被学生称呼姓名、呼叫绰号,管理者大可不必大动肝火,以为学生对自己大不敬。管理者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平时对学生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学生对管理者也很尊敬和喜爱,怎么可能对自己“喊名字”“叫绰号”“翻白眼”呢?退一步讲,即使学生真的喊了名字、叫了绰号、翻了白眼,管理者也应该首先反思、检点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让学生觉得不公平、不满意或感到委屈、难过。如果有,可以与学生谈谈心、聊聊天,解释一下。如果没有,则心平气和,泰然处之,怎么可以耿耿于怀,与学生较劲呢?真正热爱学生、爱生如子的管理者心里应该格外清楚:“儿童无错!”“持有儿童无错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心平气和地接纳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过错,在学生的过错中寻找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要戒方法粗暴。做好学校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明的管理者总是善于“表扬放喇叭,批评打电话”,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管理者应把学生视为可交心的人,充分尊重和关心他的心事,享有与他同一的心思。管理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尽可能贴近学生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也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要使他们觉得你之所以吩咐或是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情,并不是出于任性或空想。否则,管理者很可能已经伤害了很多学生,并且肯定会继续伤害一位又一位、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这绝不是管理者的初衷。
观察粗心、认识粗浅、方法粗暴,偶发事件就容易发生,管理者会常常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自然没有快乐、幸福可言,教师又何谈享受着学生的享受、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呢?
李吉林老师总是将自己看成是长大了的儿童,“将教学的视野从成人转向了儿童,按照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启示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师生之间就容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力与力相合,认准前进的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否则,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还是让我们来重温一下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语吧:“忘记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样看来,基于学生立场处理偶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其视作处理偶发事件的首要方略。
【张建国,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