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少甫年谱①

2019-02-07毛贞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黎锦晖歌舞团大提琴

毛贞磊

1909年①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少甫先生的三位女儿(张振渝、张振洲、张振治)及家人曾遍访梁惠芳、王润琴、严斐、柯央、刘炎等张少甫生前的亲友、同事及学生,整理出三十余篇回忆文章。少甫家人以此为基础,结合匡学飞提供的《张少甫简历》等资料,以及《聂耳日记》《湘潭文史》等可查出版物,写成《张少甫年谱》,附于《永远的张少甫(1909—1974)》(非正式出版)一书。笔者所写的《张少甫年谱》则是基于武汉音乐学院档案馆所藏张少甫本人回忆材料、校史档案、湖南与湖北省档案馆相关档案、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民国报纸期刊、《湖北艺术学院院刊》、中南音专和湖艺时期的音乐会节目单等大量新史料,参阅了黎锦晖《我和明月社》、梁惠芳《黎锦晖的后半生》,孙继南《黎锦晖年谱》等文章,并对上述资料复加查考而作。

张少甫,名起煌,字少甫,9月3日(旧历7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拗柴文星村,为家中长子。父亲张蔚瑜②张蔚瑜,早年曾与黎锦熙、黎锦晖同窗,后又受教于黎锦晖。1915年,受聘于黎家做家庭教师。1919年,张蔚瑜应黎锦熙之邀在北京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工作,曾编有《国音分韵检字》,《<说文>三书及<广韵>注音索引》(黎锦熙督修,张蔚瑜、翁德辉编),《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黎锦熙编著,张蔚瑜写绘)等,并曾起草《增修国音字典》,编辑发行《文字同盟》月刊等。“五四”后提倡平民教育、启蒙教育,被兼聘为京师第二蒙养园园长,园址设在东单棲凤楼59号。张蔚瑜擅长民乐演奏,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音乐研究会以及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导师。20年代初,张蔚瑜曾在《音乐杂志》《进德季刊》等期刊发表《扫落花》《鹧鸪飞》以及《八段锦》《混江龙》(多与黎锦晖合作)等多首乐曲。,字裕生,早年曾毕业于长沙师范,与黎锦熙、黎锦晖兄弟二人同窗。母亲罗珊,湘潭县射埠镇吟江人氏,为架船工的女儿。少甫因受父辈影响自幼对音乐兴趣浓厚,常随叔叔们“打锣鼓亭子”,会演奏二胡、三弦等多种乐器。

1916年

是年夏,因父亲受聘于黎锦熙家馆——杉谿小学,张少甫随父亲在黎家家馆中附学近三年,除学习小学课程外,还熟读过《孟子》等老书,功课很好。

1919年

父亲经黎锦熙介绍赴北京教育部国语会担任录事。张少甫因而离开黎家家馆,辍学回家务农。

1920年

进入湘潭当地地主东家的赖氏族立小学读书近三年,学习成绩出色。

1922年

秋,随父亲去北京,并在父亲兼课的“平民补习学校”③“平民学校”的前身是工读互助团,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创办的平民学校。蔡元培、黎锦熙均为该校董事。张纯、张蔚瑜曾先后担任该校校长。学习高小课程。期间受陈鸿儒、易介一以及俄国诗人爱罗先珂④爱罗先珂,俄国盲诗人,世界语者,童话作家。1922年蔡元培特聘其在北京大学讲授世界语。等影响,接受过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教育。

1923年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钱学森同班。在校初中、高中共学习六年,期间成绩优秀,尤擅数学。读书之余也常随父亲学习音乐。

1924年

7月,回湖南老家探亲。8月返京。

9月,母亲罗珊在老家病逝。

1926年

3月,与师大附中同学参加“三·一八”游行。

1929年

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期间开始师从柯政和学习钢琴,持续学琴约一年半。

1930年

1月,黎锦晖率领“明月歌舞团”来北京演出。张少甫的四叔张蔚珍(张其琴)、五叔张蔚琇(张其瑟)和二弟张新甫(张弦)也随团来京。⑤张其琴、张其瑟和张弦三人于1929年通过黎锦纾介绍,以民间艺人的身份进入歌舞团。张其琴擅奏唢呐、二胡和三弦,张其瑟擅奏唢呐、笙和二胡。二人约于1933年离开歌舞团返湘。张弦擅奏笛,1936年因患肺病离开歌舞团返湘,1941年底病逝。歌舞团租住于东单棲凤楼59号少甫继母祖秀主持承办的“北平京师第二蒙养院”内,在此进行歌舞排练的同时又陆续招收了胡笳、张静姝、王韵清等20余名学员。张少甫因自幼熟识音乐,闲暇之余常参与歌舞团的排练与演出。师大放寒假后,张少甫回到蒙养院父母处居住,跟随歌舞团成员严折西学习大提琴,同时与严折西每周到俄国音乐家托诺夫家观摩,并开始跟随托诺夫学习大提琴。

9—10月,跟随黎锦晖的歌舞团去天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

11月,返回北京,此时师大已经开课两个月。张少甫因对音乐的深爱及对王人美的爱恋而选择放弃学业⑦关于张少甫放弃学业并进入歌舞团学习音乐之原因,黎锦晖在《我和明月社》一文中曾提到:“……张少甫是北平师范大学数理系三年级生,深爱音乐,要求参加,我认为毕业在即,劝他继续完成学业。他说‘毕业即失业,我还是早点学音乐好’。”但根据张少甫本人所写回忆材料:“……歌舞团因这次(东北各地巡演)是铩羽而归,不得不回上海。我竟执迷不悟要跟着走,后母劝我,父亲不允许我,叔叔骂我,我都不听。我反而有一套要去的理由,就是1.我去可以帮助二弟学习,2.让出我读书的费用让乡下的一个弟弟来读”,“……至今想起来还痛心的是,1930年黎锦晖带着歌舞团去北京演出时,与该团王人美谈恋爱,把自己的‘前程’和‘家庭的担子’置于脑后,后甚至连师大都不读了,跟着歌舞团去上海。……那时,歌舞团的王人美被捧为台柱,名声大,爱人又多,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和她谈恋爱,而这次恋爱,却决定了我半路出家来搞音乐……”。由此可知,张少甫放弃学业选择音乐道路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王人美的爱恋。,改名“张簧”⑧“张簧”是张少甫在黎锦晖歌舞团时使用的艺名。1930—1936年间,歌舞团的所有演出宣传以及少甫本人参与编写、出版的书籍等均属“张簧”之名。但此期间,“张少甫”之名依然在歌舞团内部使用。如,聂耳在1931—1934年的日记中经常提及的“甫”“少甫”即指张少甫。1939年以后,张少甫还曾以张煌、张簧、张卫生等为名发表过一些抗战歌曲。为表述一致,本文全文统一使用“张少甫”之名。并正式进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先学二胡,继学大提琴和作曲。

(5)将每个粒子的个体历史最优值与全体历史最优值进行比较,如果某个粒子最优值较好,则将其作为全局最优值;

1931年

1月2日,黎锦晖与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签约灌录歌舞剧和表演曲。张少甫与王人美、张其琴、薛玲仙、胡笳、王人艺、张弦、张静姝等8位歌舞团成员经黎明⑨即黎锦纾。安排由北京返回到上海,参与唱片的灌录。

2月12日,离开上海来到长沙,16日回到湘潭老家。

4月,返回上海。此时,明月社已被联华电影公司聘为歌舞班。张少甫留在联华歌舞班工作,月薪40元。在黎锦晖的支持下,张少甫跟随上海国立音专佘甫磋夫学习大提琴,接受正规、系统的大提琴训练,并开始研究音乐理论。⑩聂耳在1932年1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又是十二点钟了。少甫还在那儿做《东西乐制之研究》。他对理论研究,真算下得苦功,我很佩服。为什么我总打不起精神来做和声学练习?!这恐怕不对吧,他干音乐的开始不是和我一样吗?”本月,张少甫与王人美恋爱关系破裂。[11]张少甫与王人美之关系,详见1942年6月18日《新申报》中高甦《王人美的初恋:多情的张簧》,及1941年第2卷第24期《中国影讯》中汪俊《王人美坐张少甫大腿上》。

4月,聂耳考入联华歌舞班,与张少甫相识,“个性迥异的两个年轻人一直同住一室,他们相处融洽,关系始终很好”。[12]梁惠芳:《回忆张簧——少甫先生》(未正式发表)。

6月,张少甫与聂耳、张弦组成“三人团”。[13]即聂耳在日记中经常提到的“三人组”“三人团”。严斐在《忆好人张少甫先生》(未正式发表)一文中也曾提到“少甫先生那时已经是社里的骨干,他依然话不多,在乐队伴奏之外,画布景、绘谱、教授乐理知识,样样在行。印象中他总是忙碌着,不过,多数时间,他总和聂耳、张弦一起练琴。他们有时在天台上,有时就在院子里练习,常常一合奏就是几个小时。聂耳挺满意他们这个组合,还自称他们是‘三人团’”。工作之余,三人经常聚在一起,从早上六点排练到夜深。三人也常一起去普杜什卡家或Alois琴行上课。这样的用功持续约一年,直至联华歌舞班解散。

6月9日,张少甫与张弦、王人艺等作为联华歌舞班乐师,参加在奥迪安大戏院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的音乐歌舞大会。

图2 1932年,张少甫与聂耳、王人艺合影

是年,张少甫随联华歌舞班乐队参加拍摄《银汉双星》等电影。

图3 1931年,电影《银汉双星》剧照

1932年

5—6月,随歌舞团到南京、汉口等地演出一个多月后返回上海。此期间,张少甫的寝室好友聂耳开始试写歌曲。受其影响,张少甫开始以“张簧”为名创作流行歌曲。[14]吴剑《从<回忆>到<秋江忆别>——张簧的时代曲创作》一文认为:“张簧开始写歌的时间是1934年,早于严华和黎锦光。”但是,黎锦晖在1954年7月14日撰写的《聂耳同志在明月社时期事迹纪略》中提到“那时(1932年)研究作曲的社员除他(聂耳)之外,还有张簧(cello与二胡)、张弦(flute与箫管)、严励(小提琴)、张静(女,钢琴)一共五人”。张少甫在1951年个人回忆材料中也曾提到:“……那时(1932年)聂耳同志开始试写歌曲,我也偶尔用“张簧”的名字做一两个黄色曲子(流行歌曲)。此外,仍旧是练大提琴。……聂耳到联华歌舞班时,音乐上根基很不好,起初和王人艺学小提琴,后来才自学作曲。我们共同生活两年多,当时都有技术观点。他比我会交际……因此,他能接近田汉先生……他做《大路歌》时我看过他的稿子,我说有点像唸经……”。由此可知,张少甫创作流行歌曲的开始时间是1932年。

7月,天一影片公司与黎锦晖接洽,拍摄彩色有声歌舞片《芭蕉叶上诗》。张少甫与严折西、聂耳、王人艺等担任该片配乐。

1933年

春,随歌舞团赴南京演出。

5—6月,上海演出后,歌舞团解散。王人美和黎莉莉被联华聘为基本演员,其余人均找到音乐相关的工作。张少甫被黎锦晖挽留下来,并带领张弦、白虹、黎明健、张静,重张旗鼓,以“清风乐艺社”名义为民营电台播音,每个电台每天播音一小时,每月报酬为二百元。同时,张少甫本人也在大众书局兼职做图书编辑。

5月27日,张少甫与“清风乐艺社”社员受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学会上海支会的邀请,在樊王渡母校公园举行的恳亲大会上表演歌舞。[15]《约翰同学会开恳亲会》,上海:《申报》1933年5月27日,第3版。

7月,白虹演唱并走红的歌曲《回忆》(张少甫词曲)由高亭公司灌录成唱片(模板号码:Tab801)。[16]吴剑《从<回忆>到<秋江忆别>——张簧的时代曲创作》一文认为:“张簧开始写歌的时间是1934年……《回忆》是张簧的第一首歌,由高亭唱片公司灌录了唱片”,但在1933年7月12日上海《申报》第17版“高亭歌舞唱片”广告中已经列有该歌曲的名称及演唱者。由此可知,张少甫创作《回忆》的最晚时间应为1933年。

9—12月,张少甫与黎锦晖、张弦等以《新歌》为名编写了十本系列歌集,由张少甫绘谱、编排,并由大众书局出版发行。这10本《歌集》共收录120余首歌曲,除少量为黎锦晖本人所作外,多为张少甫、张弦等人学习作曲时的练习之作。其中,第三集《明月夜曲》的编者、绘谱者均署名“张簧”,共收录《微微风》《黄浦不可跳》等12首歌曲。

12月,与黎锦晖合编《口琴的吹法》一册,由上海大众书局印行。

1934年

元旦,受中华俭德会邀请,张少甫随“清风乐艺社”参加乐艺演奏会。

年初,张少甫、张弦协助黎锦晖筹建“清风舞乐队”[17]1934年初,受杜月笙委托,黎锦晖为将要开办的扬子饭店跳舞厅组织的一支爵士乐队。该乐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中国舞场音乐队鼻祖”(见《时报》1934年3月15日《访标准美人》)。随后,徐来得到孙科等人资助千余元,组织了“清风乐艺社”。该社由徐来主办,黎锦晖领导(见黎锦晖《我和明月社》)。后因经费紧张,徐来从铁道部次长曾仲鸣处寻求到5000元国币资助,用于该社购备乐器(见《社会日报》1934年3月2日《曾仲鸣资助徐美人》)。该乐队于2月27日在扬子饭店舞厅试演(1927年2月27日上海《申报》),正式演出时间为3月3日(见1927年3月3日上海《申报》)。后该乐队因与扬子合同期满而转入麗姝(见《金钢钻》1934年10月6日第2版《谈清风乐队》)。1935年,黎锦晖与徐来离婚后,该乐队解散(见《娱乐周报)》1936年第2卷第4期)。“清风舞乐队”实为“清风乐艺社”之附属(见《时报》1934年3月15日《访标准美人》)。。二张随黎锦晖住在扬子江饭店301室,将流行的民间歌曲和戏曲加以改编、配器和抄谱,并聘请曹锦海为队长,在短时间内完成乐队训练。

3月3日,扬子饭店舞厅开幕,由徐来主办、黎锦晖领导的“清风舞乐队”正式演出,每夜演奏新配的各种中华舞曲及最流行的西洋舞曲,并请名家歌唱,以助舞兴,经营状况很好。

3月,黎派音乐歌集《同声歌曲》由同声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套歌集共出十五集,由黎锦晖、张少甫等参与编写,并由黎锦晖增删改正。全部歌集经张少甫“精心编列,详细校阅。费时匝岁,始成全璧。”[18]载于1934年4月9日上海《申报》中“同声歌曲”广告。其中第八集《人生小曲》著作者署名为“张簧”,共收录《相隔一层纸》《森林之声》等35首歌曲。

6月5日,明月社白虹参加《大晚报》举办的“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演唱了张少甫创作的《回忆》。[19]《今日精彩播音节目》,《大晚报》1934年6月5日,第7版。除白虹外,新华社的飞莉、徐健、林莺、叶英等歌手也在此次歌星竞选中演唱该曲。

9月8日,益智、新华两社在“友联”无线电台的“新歌大会”中,演唱了张少甫创作的《宝贵的幼年》(严斐唱)、《红泪悲歌》(周璇唱)、《单相思》(严华、叶红合唱)、《恋爱的心》(周璇唱)[20]载于1934年9月8日《时事新报(本埠副刊)》。这是笔者所见关于《单相思》《恋爱的心》的最早记载。《恋爱的心》曲谱见载于上海银花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歌曲精华》1938年第1期。、《好时光》(袁美云、严华合唱)。

9月,袁美云、严华合唱的歌曲《好时光》[21]该歌曲曲谱较早刊载于上海银花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歌曲精华》1938年9月第1期。(张少甫词曲,模板号码:91436-37)、严华作词并演唱的《单相思》(张少甫作曲,模板号码:91458-59)、严斐演唱的《宝贵的幼年》[22]该歌曲的曲谱较早刊载于《罗汉菜》1939年第2期。(张少甫词曲,模板号码:91438-39)、周璇演唱的《红泪悲歌》(张少甫词曲,模板号码:91467)、《长亭柳》[23]该歌曲的曲谱较早刊载于《歌曲精华》1938年第2期。(词作者张少甫,曲作者不详,模板号码:91466)以及《恋爱的心》(张少甫词曲,模板号码:91462-63)均由蓓开公司灌录成唱片。[24]“第九期蓓开新片发行广告”,上海:《申报》1934年9月16日,第10版。

1935年

年初,黎锦晖重组歌舞团并改名为“明月歌剧社”,以张少甫、张弦、白虹、黎明健、张静等为班底,并新招入张帆等十余人。张少甫担任“明月歌剧社”的乐队队长兼总务。

6月17日,由张少甫作曲,上海歌剧社严华作词并演唱的歌曲《生之哀歌》在“国华”电台播音。同日,白虹、张静演唱的《宝贵的光阴》(张少甫词曲)在“航运”电台播音。[25]这是笔者所见关于《生之哀歌》(严华词、张少甫曲版本)、《宝贵的光阴》的最早记载。《宝贵的光阴》曲谱刊载于1938年11月第2期《歌曲精华》。

夏,随歌舞团在南京、上海等地演出了两三个月。

8月31日,随明月歌剧社在山西大戏院公演,张少甫率明月社乐队上演《Just For Fun》《Petite Suite de Ballet》等乐曲。[26]“明月音乐会歌剧社联合表演”广告,上海:《申报》1935年8月31日,第26版。

9月7日,随明月歌剧社参加“上海各界筹赈水灾游艺大会”。[27]“上海市各界筹赈水灾游艺大会”广告,上海:《申报》1935年9月7日,第28版。

10月,歌曲《生之哀歌》分别在《星歌集》与《歌星画报》中发表。[28]《星歌集》1935年第1期第12页,《歌星画报》1935年第1期,第32页。

是年,张少甫创作的歌曲《黄浦月》(江曼莉演唱,模板号码:A2616-17)、《海上风光》(张静演唱,模板号码:A2680-81)、《夏日之歌》(杨露茜演唱,模板号码:B210)均由丽歌公司灌制唱片;《竹林相会》[29]该歌曲的曲谱较早刊载于《歌曲精华》1938年第2期。(王人美演唱,模板号码:A2675)由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宝贵的光阴》(赵锦霞、张静演唱)由大中华公司灌制唱片;《水仙花小姐》(张少甫填词,Harry Warren作曲,张静演唱,模板号码:54553A)由胜利公司灌制唱片。

1936年

年初,由黎锦晖、黎锦光、张少甫等编写的《明月歌曲一二八首》由上海知新书局出版。该歌集共收录《长亭柳》《夏日之歌》等9首张少甫创作的流行歌曲。

5月,张少甫随剧社到上海、南京等地公演。月底在南京大戏院演出了《野玫瑰》《桃花太子》《花生米》三个歌舞剧,这次演出是明月社在国内的最后一次公演。

6月,黎锦光接管了“明月歌剧社”,改名“大中华歌舞团”。张少甫作为7名老社员之一与黎锦光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并随歌舞团赴南洋演出。演出路线是从西贡、百浪到盘谷,沿马来半岛东岸到星加坡,再由星加坡折回沿马来半岛西岸各城市巡演,持续约半年时间,然后再到苏门答腊、爪哇的各城镇,也历时约半年。

1937年

5月,“大中华歌舞团”在印尼的巴达维亚不欢而散,张少甫与王人艺等共8人乘船返回上海,完全脱离歌舞团。

6月底,张少甫从上海回到长沙,经黎锦晖、黎锦纾的介绍进入“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在“小学教材编纂设计组”与黎锦晖共同负责编写乡村小学教科书。黎锦晖负责编写国语课本,少甫因曾是北师大数学系肄业而分担数学课本的编写。历时近一年,共编写8本数学课本(未出版)。

6月31日,到衡山参加“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小学教师讲习会,主要负责数学教学法的指导工作。

8月,讲习会结束,回到湘潭老家。中旬返回长沙。

1938年

张少甫词曲的《恨我的他》发表于1938年《银花集》月刊。

1939年

6月,张少甫随江西“地方政治研究会”迁至赣州。

7月中旬,辞去了“地方政治研究会”研究员职务,离开赣州,途经遂川看望黎锦晖后回到湘潭。

9月初,接受李剑南的邀请,赴重庆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伤病教育委员会”工作。

10月15日,到达重庆,进入“伤兵教育委员会”担任委员会委员,在《抗建通俗画刊》中以“张煌”、“张簧”以及“张卫生”为名,陆续创作并发表了《岳飞歌》《建国进行曲》《大舜歌》《春礼劳军》《孔子歌》《播种曲》《怀北平》《良师抗战建国歌》等抗战歌曲。

是年,张少甫作曲的《秋江忆别》(严华作词并演唱,模板编号:42018-B)由胜利公司灌制唱片。

1940年

2月,考虑到黎锦晖在遂川失业,生活拮据,经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主任段承泽同意,张少甫邀请黎锦晖来渝,并接替了自己的职务。

3月16日,受金律声邀请,张少甫正式进入中央广播电台管弦乐队担任大提琴演奏员。

8月,中央广播电台管弦乐队改为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张少甫在该乐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不久被后勤政治部返聘,兼职做政治大队的音乐工作。[30]1941年夏,乐团因房舍被日军炸毁而停办。张少甫在政治大队的工作由兼职转为正职。乐团所发薪水供湘潭二弟张新甫(张弦)治病,政治大队所发薪水供给生活依然困顿的黎锦晖。

1941年

5月,与黎锦晖合作,为政治大队演剧队编写《打谷别村》等“农村小歌剧”,其中黎锦晖负责编剧,张少甫负责为歌词配曲、乐队排练以及教演员歌唱。[31]张少甫本人回忆材料亲述。此外,黎锦晖本人在1956年写的手稿材料(尚未公开)中也曾提到:“1941年5月,我……被调至政治大队编写‘抗战通俗歌剧’,编写了两剧之后,音乐方面正需要人主持,便介绍少甫来教练演员歌唱”。《打谷别村》剧本见于1942年《士兵月刊》第1-3期。

7月,张少甫与政治大队演员蓝美璞相恋。因被大队长粟钟所忌,张少甫被迫辞职。

9月,经李文蔚介绍,受聘担任钟南中学音乐教师,讲授一个学期后辞职。

9月底,与蓝美璞结婚。

1942年

春,张少甫回到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因无乐器,暂在团内从事文书工作,为乐队抄谱。

9月,调任该乐团的演出主任,并接替朱崇智[32]此时,朱崇志因与乐团团长金律声不和,已经离团转至中华交响乐团。担任乐团大提琴演奏员。

冬,兼职重庆青年书店特约编辑,并为黎锦晖、陈铨[33]陈铨,剧作家。1942年8月去重庆,曾被张治中委派担任重庆青年书店的总编辑。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著有《蓝蚨蝶》《野玫瑰》等戏剧文学作品。编写的曲子绘制正谱制版。

1943年

3月,长女张振渝(念都)出生。

5月,因青年书店秘书辞职,经黎锦晖、陈铨推荐,张少甫继任该书店的秘书,并以编辑的身份帮助黎锦晖编写《新少年》杂志近两年,期间与黎锦晖合作发表歌曲《新少年歌》,由黎锦晖作曲,张少甫配和声。[34]黎锦晖:《新少年》1943年第2期,第27-29页。

1945年

5月,从青年书店辞职。

6月,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遣散。张少甫失业。

夏,为谋生计,经黎锦晖提议,张少甫邀请了中华交响乐团的郝立仁、军乐学校的郭法先等八、九人组成乐队,与重庆扬子舞场订了半年的合同。郝立仁负责乐队,张少甫负责乐谱。

12月,乐队解散。张少甫经黎锦晖介绍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秘书。

是年,次女张振洲(化夷)出生。

1946年

10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复员搬往南京,张少甫因家庭原因留在重庆厂的办事处。

10月,小女张振治(小平)出生。

12月,向厂方请假,带领妻女离开重庆回湘潭探亲。

1947年

1月,辞掉了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工作,在长沙经黎锦纾介绍进入正在筹办的湖南育幼院做筹备员,担任房屋建筑设计工作。

8月,湖南育幼院社会部成立。张少甫在此教唱歌,一个月后辞职。

8月21—22日,参加湖南省音乐协会主办的“纪念诗人节音乐晚会”,与黄源洛、林雨禽等演奏弦乐四重奏《音乐的瞬间》《小步舞曲》。

10月,进入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注册主任兼任大提琴教员。

1948年

8月28日,参加“欢送王东原晚会”,与黄源洛、陆华柏表演《钢琴三重奏》。

11月6—7日,参加“湖南音专创立一周年纪念音乐演奏会”,张少甫与曾飞泉、刘永生、黄源洛表演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小夜曲》。

11月28日,与刘永生、曾飞泉、黄源洛、陆华柏、万昌文、曹岑、李馥参加湖南省音乐协会主办的“八人音乐演奏会”。

是年,参加湖南省县政研究会、民政厅同乐晚会,与曾飞泉、刘永生、黄源洛演奏海顿《弦乐四重奏》。

1949年

5月28—29日,参加“湖南音专师生联合音乐舞踊会”,为陆华柏编曲的合唱《民歌四首》伴奏。

10月5日,湖南省军管会决定将湖南音专合并到湖南大学,成立湖南大学音乐系。张少甫担任音乐系教务员。

1950年

3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湖南大学音乐系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合并。张少甫随全系大部分师生迁至武汉。

5月4日,湖大音乐系正式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张少甫在学院担任大提琴教员。

秋,下乡实习期间被评为工作模范。

1951年

8月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局领导,变更校名为“中南文艺学院”。

9月1日,“中南文艺学院”正式成立。张少甫在中南文艺学院音乐系担任教员,教授大提琴、小提琴。

12月,在洪湖县参加半年土改。

是年,招收了首位大提琴学生刘炎[35]刘炎,1951年进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师从张少甫学习大提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武汉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教学继张少甫之后第二代大提琴教育家。。为教学需要,张少甫开始自学俄语,翻译出《克罗兹马赫》等练习曲集,后又陆续翻译出《沙波日尼可夫大提琴演奏法》《波利夏克大提琴演奏法》等一批大提琴教材。

1953年

11月19日,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并举办开学典礼。张少甫担任中南音专器乐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1月25日,音专成立学委会。主任委员谢功成,副主任委员王义平。张少甫与巫一舟、孟文涛、曹岑、林路、吴新知被选为委员。

1954年

夏,武汉防汛。刚刚留校任教不久的刘炎被调到防汛大堤上从事宣传。[36]1955年,肃反运动,刘炎被调到人事部门工作。1956年,刘炎被送到中央音乐学院苏联大提琴专家班学习,1957年“反右”,刘炎再次被调至人事处工作。张少甫独自承担了学校全部的大提琴教学。短短几年,张少甫陆续培养了卢兆豪、何绍松、陈东雄、柳可人、卢慧龄、区芳华(1953级)、李世英(1956级)、王大啓、陈汝棠、李迪尧、曾庆华、邹明范(均为1958级本科)、格桑德吉、兰秀琼、苏俊芝(均为1959级)、柯琳、李静雯(1960级本科)、叶允元(1961级附中)等多名弟子。[37]学生名单以武音官网“校友名录”以及武音档案馆可见档案记载为据。

12月25日,张少甫与程云、巫一舟、林路、杨匡民、王义平、郝立仁、谢功成、孟文涛等参加武汉市第三届文代会。

1955年

中南音专成立“新校务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程云。张少甫与巫一舟、林路、马卫之、谢功成等被推举为委员。

2月—3月,学校调整院系与教研室力量,由张少甫担任器乐系主任。

3月26日,中南音专举行第一次音乐演奏会,张少甫参演了莫扎特《D大调长笛与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38]演奏者:徐潭(长笛)、黎珉(小提琴)、何漂民(中提琴)、张少甫(大提琴)。和《单簧管与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39]演奏者:王义平(单簧管)、黎珉(第一小提)、顾钟琳(第二小提)、何漂民(中提琴)、张少甫(大提琴)。两首作品。

5月28日,在学校音乐厅参加新作品演奏会,张少甫首演了罗惠南创作的大提琴独奏曲《朝雾》和王义平创作的《乌兹别克舞曲》(柯央担任钢琴伴奏),并与顾钟琳、黎珉、吴煦首演了孟文涛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是年,在中南音专被评为优良工作者。

1956年

2月23日,为加强教研组工作,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免去张少甫兼弦乐教研组主任之职,由顾钟琳兼任。

6月24日,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武汉分会、武汉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音乐会”,张少甫参演了《D大调长笛与弦乐四重奏》。

1957年

9月7日,张少甫出席中南音专第一次校务委员会。

是年,翻译了前苏联音乐教育家斯特路威的《青年小提琴手及大提琴手初步练习法》,供教学使用。

1958年

8月,湖北省委决定建立湖北艺术学院。张少甫担任湖北艺术学院管弦系主任。

1959年

5月28日,在湖艺深入进行教育革命的“楚、汉、黄梅剧改小组”中,张少甫与王民基、武秀之、刘正维、杨柏林入选全院积极分子。

6月28日,经第一次院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张少甫任管弦乐教研室主任。

冬,被评为湖北艺术学院先进工作者。

1960年

4月26日《湖北艺术学院院报》刊载《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张少甫同志的先进事迹》,评价张少甫“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生活艰苦朴素,待人和气谦逊。几年来一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

5月12日,张少甫与蒋桂英等五人代表湖北艺术学院参加湖北省文教战线的群英大会。

6月1日,张少甫与蒋桂英参加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图4 1963年,张少甫给学生李世英上大提琴课

1964年

开始翻译前苏联音乐家金兹布格的《大提琴艺术史》。

1970年

湖北艺术学院被撤销,张少甫与马卫之、罗炯之等人被调入华中师范学院。

1972年

2月底,父亲张蔚瑜病世。

1973年

3月,妻子蓝美璞病逝。

1974年

上半年,病重中翻译完金兹布格《大提琴艺术史》[40]该套译稿在文革期间丢失两个章节,余均保存完好。2019年,张少甫家人将该套译稿捐献给武汉音乐学院档案馆。

7月,病逝,安葬在武昌郊区石门峰公墓。

猜你喜欢

黎锦晖歌舞团大提琴
皓月当空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
唤醒沉睡多年的“中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