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多年的“中国好声音”
2014-02-20王飞宇
王飞宇
摘要:“时代曲”是风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仍为人耳熟能详的一种音乐形式,黎锦晖则是"时代曲"这一音乐形式的创始人。在现如今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今天,对黎锦晖的"时代曲"做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可以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从而正确地引导市民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倾向,唤醒"中国好声音"。
关键词:黎锦晖 民族化 流行音乐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的确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论从未停止过,这绝大部分是因为他的流行歌曲创作。一直到现今,黎锦晖本人的音乐作品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研究黎锦晖,充满着挑战,对其公正、客观、合理的历史定位绝非易事。近几十年来,黎锦晖为什么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充满争议人物,不是因为他的儿童歌舞演曲,也不是儿童歌舞剧,而是为当时城市里的成年人、为平民阶层所写的一系列“新城市小调”,让他在特色的历史年代戴上了“黄色鼻祖”的帽子,并长期受到批判,但这些所谓的评价到底是否有价值呢?
所喜,笔者最近拜读了施咏博士《黎锦晖‘时代曲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及其当代启示》一文正是在这背景下推出的学术新篇,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黎锦晖的流行音乐文化本土化贡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通览全文,可以看出作者以史学家的目光深入把握住黎锦晖的音乐创作背景,通过抓住“民族化“这条线,以第一部分“历史时期”和第二部分“历史评价”对黎锦晖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历程进行叙述。其中,第一部分“历史时期” 分为萌芽、探索、兴盛、变异四个时期。中国音乐中的许多样式,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同步,“小调”即是与城市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式之一。作者对黎锦晖民族化音乐创作进行梳理首先要说的就是黎锦晖对民间小调的直接运用,然后是写根据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技法尝试以及运用,再后来写黎锦晖的歌舞剧的发展成长。中国音乐要发展就应该吸收外国歌舞剧的优点,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最后论述了黎锦晖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评其因为类似、雷同、俗套等原因而少有光彩与时代感。第一部分“历史时期“的表述以非常学术的视角对黎锦晖民族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文章的第二部分“历史评价”使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段落的布局,最为集中的体现了作者思维缜密的逻辑思辨性。第二部分作者分三个部分去叙述,一“对黎锦晖的历史评价”、二“黎锦晖模式的奠定”、三“‘黎锦晖模式的当代启示”。其中第一部分“对黎锦晖的历史评价”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作者对问题进行了全面、逻辑严密的分析,并较前人黄翔鹏对黎锦晖的一句话“五四时期,传统的旧东西是依靠刘天华、黎锦晖给穿上的新衣服,在音乐会活动中争得了一席地位,登上了大雅之堂的。”引出黎锦晖是以何种因素,奠定了他的民族化、大众化、平民化的追求,也让读者从不同的观点去诠释和理解他对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双赢互利的作用。第三部分“黎锦晖模式”的当代启示使人在读完之后留下深深的感触,作者通过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中“把新创作的和现成的曲子组合起来”的所谓“珠联璧合式” 的编配手法,在现当代流行音乐中举出了大量鲜活的列子,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震。如高枫的《大中国》中在前奏与主体中分别将《东方红》、《满堂红》(唢呐曲牌)、《茉莉花》“联缀”一体而成。而由民歌《茉莉花》的巧妙植入又产生《亲亲茉莉花》(孟庆云曲)、《又见茉莉花》(张宏光曲)、《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王志信曲)等,《浏阳河》的植入创作了《又唱浏阳河》(邓东源曲)和《浏阳河2008》(周笔畅曲)等新曲,作曲家徐沛东还将江西客家民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引入到《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1980年代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就是一个继续沿着黎氏流行音乐风格道路的例证——探戈的节奏背景下的民间旋法风格的曲调结合。时至新世纪里,连民歌手宋祖英演唱的《飞》中都整段地运用了“伦巴”、“恰恰恰”的节奏、三宝作曲的《断翅的蝴蝶》则已经完完全全地是一首爵士版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了……等等曲例不胜枚举。不禁感叹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而且不放过最平常生活中的音乐,使它变成研究着眼点,看似简单的人人都会哼唱的小曲都能非常自然的运用到文章中,而且解释和揭示这些流行歌曲的前生今世也体现了作者对音乐的高度敏感和思维的开阔。
文章最后以2012年浙江卫视风靡全国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歌手翻唱的中国老歌引出一个疑问“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究竟是那些大唱爵士风的中国小调的九零(1990)后新生代歌手在锐意‘创新?还是在早在百年前,出生于1890后他们的祖师爷爷——黎锦晖黎锦晖就奠定了这个基本的模式,而供当代人去重新发现、继承,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使读者深思。“数典不可忘祖”回首历史,“好声音”就在我们的生活传承中等着你来发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