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探析

2019-02-06陈丽旭

现代交际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小学

陈丽旭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小学是培养少年儿童道德品质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我们要让少年儿童知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课上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增强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124-02

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立足全局,瞄准部分,在德育过程中增强青少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小学正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培育儿童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以及塑造其“三观”的重要时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小学德育课程应充分利用其德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增强其文化自信。

一、德育思想与德育方法

1.德育思想

我国曾长期处于世界强国的行列,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独特的德育思想。在小学阶段,我们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从中开采的德育思想可以分为爱国、修身、处世三个层次。古代爱国理念有故土之恋、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古代修身的具体内容包括正心笃志、崇德弘毅、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等。在传统文化中,我们能学到的处世原则包括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尊老爱幼、仁爱孝悌等。小学德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一个民族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拥有未来,只有善于扬弃,才能开拓创新。因此,我们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2.德育方法

传统教育理论中包含的传统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论语》中可以提炼出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己、刻苦锻炼、专心有恒、循序渐进的思想,而这些方法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仍然有用。例如,刻苦锻炼在今天是实践锻炼法,改过迁善是先进行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工作的手段,使用是否妥当,对完成德育任务非常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法相当多,在现代德育工作中仍然有用,也是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正确妥当地将这些德育方法用于现代德育课程至关重要,妥善地使用德育方法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完成德育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意義

1.坚持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是小学生德育培训的重要教育基地,立德树人教育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而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厚的德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即崇德尚仁,崇德即崇尚道德。儒家从孔子开始就非常崇尚道德,孔子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孟子也认为德育优先,而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也提出后天道德教育能使人向善。“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的“仁道主义”、孟子的“恻隐之心”以及仁政都是当今德育的重要思想。小学道德与法治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德育内容,包括精忠报国、友爱宽容、热爱家乡、天人合一等思想。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将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理念,对小学生来讲,传统文化小故事中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素材。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民族,必然是以灿烂的文化作支撑的。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路,而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底蕴,我们吸收着这无比深厚的文化养分,更应该拥有十足的信心,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树立四个自信,而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必然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

1.融入小学德育课程

现在的德育课程分为直接德育课程及显性德育课程;是国家为了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专门开设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德育。同时,它也有预期性和计划性,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设置教学目标。现在小学的德育课程大多是道德与法治,使用的教材也是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小学德育教材是分年级分主题设置的,一般是四个单元,配有插图。《道德与法治》的课本相当简单,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传统德育小故事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德育课讲“爱学习,不怕难”时,教师可以用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刻苦求学的精神,同时简单了解古代科举的历史。

2.融入小学各学科课程

小学阶段设有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以及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不以德育为主要目的,但也承担了德育的任务。因为不以德育为主要目的,所以德育没有计划性与预期性,属于间接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小学语文课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从教科书选文、插图以及封面图片可以看出,这几年关于传统文化因素的比重正在增加。例如,语文教材封面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习俗、体育项目、民间艺术等,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封面是皮影戏,五年级上册教科书封面是围棋。其他科目或许不能像语文课程那样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展现德育内容,但可以讲一些相关历史、或者小故事。例如,数学课讲到圆那一章时,可以讲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体育课的球类运动课,可以给学生科普中国古时的球类运动,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音乐课上可以讲中国古代音乐家如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注重传统乐器的培养。其他课程同理,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让同学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

3.融入教本课程

教本课程是为了弥补国家德育课程的不足,凸显学校自身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可以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农村学校,可以为家长开设德育课程,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然后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結合。另外,农村学校可以让家长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学生一起辨别农作物或植物,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及家长讲述一下我国的农耕历史。城镇学校则可以利用社区,特别是学校附近的社区,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另外,一些地区有祠堂、家庙,学校可以和家长一起进行我国宗法制度的教育。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意义深远。学校是德育的重要平台,在小学阶段所获得的道德教育,对少年儿童一生的道德发展和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和判断力未完全成型,需要家长或学校老师引导。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激发其主动性,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德育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少年儿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长大后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05.

[3]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组中心组.习近平论中华传统文化[M].青岛:孔子书房出版中心,2017:29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6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5.

[7]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229.

[9]刘济良.学校德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04.

[10]韩爱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学周刊,2018(33):56-57.

[11]李镜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名师在线,2019(13):80-8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德育小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