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蕴涵及实践路径
2019-02-05程刚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紧要课题。从目标指向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历史的接续探索,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从内容范畴来看,要着力实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现代化体系。从实践路径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坚实的政治保障、务实的行动纲领和崇高的精神指引。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理念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6—0053—09
〔基金项目〕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研究”(17ALJJ11);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性研究”(19LKT2095)
〔作者〕程刚,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讲师,山东日照 2768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既表达了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又明确了新时代面临的新使命;这既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作出相应的理论准备显得必要而又紧迫。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将到来的关键历史节点,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认知,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为此,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此前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助力实现更高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承接性和脉络延续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啟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体现出阶段递进性和历史继承性,这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创造了各方面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这种接续探索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探索从未间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自主性和方向性。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新进程,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些反复和曲折,但我们的社会主义航船始终前进在正确的航线上。总体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实践探索在制度载体、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层面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前期的量变积累,已经到达了质变飞跃的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到来就是这一质变阶段的开端。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将在此基础上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由较低水平到更高水平。当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整体而言还处于较低水平和层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的政治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说明,我们将要推进的现代化必须是在此前基础上建设的更高水平、更全面、更充分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大踏步引领世界潮流的现代化。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那就是要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时代性和使命性的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路径和可靠保障。
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战略安排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现代化的历史接续问题作出了清晰阐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过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之后的新奋斗目标,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的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对此目标进行了战略细分,提出了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递进目标,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接续和支撑。
持续奋斗,迈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曾有过许多原则性论断,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把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于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演进的大历史周期之内,同时又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属于“双期叠加”。在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将进入更高的水平和层次,面临着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演进的历史重任。在2050年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的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直至共产主义阶段迈进的宏大目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长远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即将到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实现更高级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铺垫和积累,是实现更高社会发展阶段的阶梯。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范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具体丰富,涵盖广泛。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战略性安排,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维度绘就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蓝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不断展开、思想不断深化、体系不断完善、实践不断丰富。深刻认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范畴可以从理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人本身的现代化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一)理念现代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
理念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要素,现代化的理念是现代化实践的核心引领,科学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理念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的基本遵循,其本身也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就是坚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在深刻观察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科学结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当代问题,而且也对即将到来的全面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
“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更加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新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取得发展成绩。在具体实践层面,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统筹;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始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始终做到以创新为动力、以协调为标尺、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抓手、以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为价值旨归,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发展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是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优势,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这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任务,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但是发展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制度的完善与定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必须切实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紧密联系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保障,而且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现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然,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各种因素、凝聚各种力量,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兼顾地方灵活性;既要以刚性的法律划定底线,又要以柔性的道德提升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就当前的国家治理体系而言,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标杆,对标找差,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掌握客观规律,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就是人类的解放,就是将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人的社会关系成为人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时,人将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主人,人的社会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才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价值指引。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断认识、反复实践之后才得以形成和完善的。经历了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实现了对以经济和物质现代化为标志的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体现了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国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价值优势,它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强调物质的发展服务于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之魂,不断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实现人、发展人、成就人。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层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有许多挑战,要始终将人本身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予以考量,不断实现人本身的发展跃升,提升人们的获得感。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科学的理论武装、坚实的政治保障、务实的行动纲领和崇高的精神指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同频共振,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局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新时代孕育、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和鲜明的逻辑指向,集历史与理论逻辑、实践与价值功能于一体,更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为载体、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指向,彰显出特有的中国逻辑、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也是引领我们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到2022年,以中共二十大为契机,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这一新思想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方位和时空坐标,“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是最重要的理论议题,这是在理论层面对新思想的持续深化和拓展。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加强新思想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自觉,保持全党的团结统一,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高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新思想的学习贯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在学深、搞懂、悟透上下功夫,在入耳、入脑、入心上见成效,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自觉践行新思想的表率。要切实将新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发挥其举旗定向、统揽全局的指导作用;要不断深化和拓展新思想的研究视域,从基本原理、原著原典等层面加以推进,认识其产生的逻辑脉络和不断发展的实践必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深化对新思想的研究,做到与时俱进。
(二)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首先,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的政治核心作用。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将党的政治要求、国家发展使命和自身责任担当相统一,做忠诚的人民公仆,始终走在前列、发挥先锋表率作用,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其次,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党自身的坚强有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政治保证,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根本政治依托。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使党在不断适应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做到不断与时俱进,始终胜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三)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和系统,将会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包含诸多的实践范畴。中国现代化建设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时间提前了、目标提升了、要求提高了,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的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宏观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这一指南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行动纲领和现实抓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全方位、多维度、多层面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全面整合和高度概括,这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大而复杂的体系、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高度契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十四个坚持”为行动纲领,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针,也是党的二十大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部主题,更是我国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到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具体而言,实现经济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要紧紧围绕现代经济体系的建构出实招、见实效,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同步发力;实现政治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和体制支撑,发挥其举旗定向的统领作用,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环节;实现文化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主题,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总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具备世界文化眼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社会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源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聚焦关键领域和环节,紧紧围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想实招、出实效,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始终追求,要不断以更加高质、有效的生态供给满足人民高层次、多样化的生态需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建设美丽中国。
(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引领
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价值的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必须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指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大厦。
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这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前途。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引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奋斗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要动员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而持续奋斗,就必须要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尤其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攻坚克难。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公约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能让每一个国人都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份子,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特别强调共产党人为人民不懈奋斗、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一起奋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起奋斗,尤其需要这种奋斗精神和意志,敢于和困难作斗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信念,这也是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艰巨任务所必须拥有的精神姿态。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紧迫的实践任务和理论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全党上下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关键时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历史关键点上,从目标指向、内容范畴、实践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把握,才能凸显其长远价值和现实意义,才能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交汇中,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 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