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9-02-04郭亮村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根据每一节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性的问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到日程上来,探究式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观察和猜想;小组合作;探究过程
一、 探究式教学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又称为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讨论、实验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最早是杜威提出的,认为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今天,各地都在进行着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仍然按照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去进行,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却得不到锻炼和发展,甚至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没有在课堂上,心思已飞得很远,其实是教师做得多,学生动得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自己认为现在出去找工作的途径多,若没有高学历无所谓,有的工作门槛低,可以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是出去打工,同时,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到位,没有刻苦学习的毅力,对自己的未来前途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和追求。
我校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和论证,制定了1·5·7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指的是教師的引领,“5”指的是5个课堂环节,即预学、合学、展示、点拨、反馈,“7”指的是七个流程,即明确学习目标,落实学习任务,小组内、组间互检释疑,汇报学习成果,启、导、评价,巩固提升(达标测评),盘点生成。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探究式教学课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出现的紧急事故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期待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二、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课节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到所学知识的情境中,在学习情境中,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和沟通,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中,要切实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知识的预设与形成中,可以体现出学生知识的阶梯性,问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说对了答案的一部分,可以说一些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不拘一格,例如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背景导入、复习导入、悬念导入等,当然,在上面的方法中,并不是孤立的,还可以进行几种方法的综合导入,他们之间可以呼应,使新课的学习富有联想性,给学生感知学习的愉悦性,使学生受到很大的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如在八年级下册,学习17.1勾股定理,开始导入新课时,通过课件播放介绍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他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通过对毕达哥拉斯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的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到数学文化,学生就对数学有了学习兴趣,同时,播放生活中图片和视频,学生看到很多优美的图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生活中,这些美丽的图案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给予学生很大的启发和诱惑,从而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去大胆地观察和猜想,为学习新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可以在对学生实行性别、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搭配,在分组时,要对班级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组合,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性格外向,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这样可以把发言权进行合理的分配,学生在小组的学习中,可以使各个方面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和探究,可以把课堂上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小组探讨的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问题的探讨。
教师根据新课的要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实施教学的保障,教师在问题的提出方面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阶梯性,适合农村孩子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如在八年级下册,学习18.2.2菱形的性质,教师利用动画演示菱形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就会对菱形的定义有了初步的概括,学生在小组的活动中,对菱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对菱形的性质的探究中,设计了几个问题,可以从边、角、对角线等多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考虑到层次性和针对性,小组学生进行分工,经过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总结出菱形的性质,语言需要严谨,逻辑性强,言简意赅,每个小组说出自己总结的性质,最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能够体会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时挖掘探究的因素,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使问题的设计具有逻辑性,同时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紧接着把下一个问题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问题,利用分析、抽象、比较、概括、联想、演绎等思维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对问题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可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综合,取众人所长,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还可以对其他学生的做题思路加以概括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在小组活动中,能够使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顺利进行,在小组的探究和探索中,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智慧和温暖,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为实现探究式教学打下了基础。
四、 动手实验,探究归纳
在数学教学中,不少的知识要求自己动手操作,在学生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有着各种原理和现象,总结出规律,这就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讲解用频率估计概率时,设置了投币实验,首先让学生猜想投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0.5。但是學生代表投了四次,得出的概率是0.25。学生开始质疑之前的猜想,并且快速得出了结论,是试验的次数太少了,于是为了验证他们再次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每组各投币50次,记录投币结果,对于这次的试验结果,有的组的试验结果就很接近0.5,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获得了新的知识,这并不是一个空谈,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创新和探究。
进行数学探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中,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学生在知识归纳总结中,锻炼了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学生能够积极、乐观的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触动学生的思维过程。
五、 注重探究过程的引导,提高探究能力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是没有什么事情做了呢?并不是,学生探究中,教师要进行问题的预设,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无法进行下去,这个时候,教师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先听学生代表说,在问题的探究中,哪些问题不清楚,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针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怎样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对学生问题的探讨给予肯定,这样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在探究中学生若出现错误,教师千万不要给学生打击或泼冷水,这样会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教师要以引导为主,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掌握住课堂的各个环节和节奏,时时注意学生探究活动的表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探究问题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如在九年级下册,第27章数学活动,活动1测量旗杆的高度,问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计算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在课本中,介绍了测量的方法,利用影子、利用标杆和利用镜子,在课堂上,让进行原理探究,在上面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合作进行活动,测量校园中的一些物体的高度,这时,学生在实际测量和计算时,出现了问题,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高度,计算的高度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产生的原因,在探究教学中,要抓住探究的过程,探究要从问题开始,学生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离不开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反复地进行论证和实验,必要时可以补充课外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为初中数学的课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教学中,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作者简介:
- 郭亮村,吉林省白山市,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崔云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