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难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应对

2019-02-03刘晓欣

现代交际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策略

摘要:我国自1999年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随着扩招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难就业问题慢慢显现出来。近几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措施的干预,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不过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如期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通过对大学生难就业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难就业问题的原因,提出难就业问题的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175-02

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着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大学毕业生应当是青年群体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毕业生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但关系到个人成长,也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的稳定。

一、大学生难就业问题的现状

1.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大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的政策,从那时起高校学生的总量便开始急剧增长。1999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01万人,而到了2003年,也就是第一批享受国家扩招政策的大学生毕业时,这一数字变成了212万人,比四年前增加了1倍还多。扩招十年后,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到630万。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校的扩招体量基本平稳,趋于平缓。2017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2018年为820万人,2019年为834万人,虽然每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和前几年相比有所减少,不过体量依然庞大。每一个毕业季,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并不如意想要更换的往届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可想而知。

2.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难对口、岗位难称心

应该说,大学生早已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拥有满意的工作,就意味着开启灿烂职业生涯的观念早已经被现实打破。但即使这样,很多毕业生依然对自己的就业质量抱有很高的预期。但迫于激烈的竞争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如意的工作,只能选择尽快地进入社会,试着先就业再择业,先工作再尝试去找其他专业对口、岗位称心的工作,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不满一年的时间里便选择了离职。这一现象不但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对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不利。这一现象在重点院校和就业比较好的专业中并不明显,不过在一些非重点高校和相对冷门的专业中比较突出。

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区域不平均,导致了结构性的难就业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均衡的情况,内陆地区的发展相比沿海地区有着不小的差距,城乡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第一就业意愿都是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域,到国家一、二线城市,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就业。而现实是,这些地方虽有着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但人才早已趋于饱和,这就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去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造成了难就业的情况发生。

二、高校毕业生难就业问题的原因

1.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

大学生难就业问题包含着两种情况: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每一年学校、政府的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众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无业可就”的情况是很少见的。现在的难就业问题更多的是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现实中,许多大学毕业生没有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定位还不够准确,眼高手低,不能理智评估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为来源于社会舆论等方面的一些片面信息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还抱着“天之骄子”的观念,对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不是来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而是自身的高校毕业生身份。在高校教育逐渐大众化的今天,这种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会导致有业不就的情况,从而造成高校毕业生难就业问题的出现。

2.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一直以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普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毕业生作就业指导,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人才,等等,可以说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不过现实中一些高校还存着专业设置、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难就业问题。很多高校为了扩大自身的办学规模,盲目地上马了一批专业,这些专业的师资队伍、硬件建设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部分高校都在根据近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适当地调整增减专业,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调整很难及时落地,也就难以及时与社会的需求匹配。虽然一些学校用校企合作培养、与企业建立就业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尽快地与社会接轨,从一定意义上达到了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不过大部分高校依然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效果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

三、应对大学生难就业问题的策略

1.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

在扩招政策实施不久,难就业问题就已经慢慢暴露出来了,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让这一问题得到了全面缓解。当下,面对大学生难就业的现状,政府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优良的就业氛围。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继续控制高校的招生规模,鼓励高校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不断加大应用技术性人才的招生比例,加大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力度,对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专业和长期就业不好的专业予以撤销或减少招生数量。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工作,通过给予更多的人事编制,更优厚的薪资待遇和更明晰的发展前景,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吸纳人才的力度。通过给予用人大户减税;设立“大学毕业生最满意的用人单位”等评选,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等形式,让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上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以鼓励企业向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敞开录用大门。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要求各类宣传媒体过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良信息,積极宣传、正面引导正确的就业观念,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2.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培养机制以适应社会需求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从而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一所高校办得再好,学生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无论怎样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参考填报高校的就业情况,因此,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就业质量对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优化培养机制以适应社会需求。首先,高校应不断优化学科设置,重点发展自己鲜明特色的,具有强有力竞争力的专业,而对于那些家家都办的,千篇一律的专业给予适当整合。同时开展对现有专业的质量评估,对培养质量不高的、就业不理想的专业予以减招和撤销。其次,高校应找准自身的定位,充分评估自身师资储备、硬件建设、社会声望等条件,确定适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能够高质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最后,高校应把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培养人才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廖想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8(12).

[2]江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

[3]张恒.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王锦鹏.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农家参谋,2019(8).

[5]邱其霖,张辉华.95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心理探析与对策——以高校班主任视角[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

责任编辑:刘健

[作者简介]刘晓欣,长春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现状策略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