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辅导员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策略研究

2019-02-03林晶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员校园高职

林晶

[摘           要]  校园欺凌发生的群体不同,欺凌行为的特点、原因和应对策略也相应不同,分析高职院校的校园欺凌特点,从辅导员视角提出针对高职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减少高职院校内校园欺凌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校园欺凌;心理健康;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37-03

几乎每一个青少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过校园欺凌,有的是被欺凌者,有的是欺凌者,有的是旁观者,不管是哪一种角色都深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在其心理上留下痕迹,甚至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演越烈,还产生了新的变化,使其后果更加严重,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如何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如何减少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伤害,值得教育者深入思考和探索。校园欺凌发生的群体不同,欺凌行为的特点、原因和应对策略也相应不同,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的校园欺凌特点,从辅导员视角提出针对高职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希望本文的结论能对减少高职院校内的校园欺凌有所帮助。

一、高职院校校园欺凌现象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心理发展不平衡性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入校时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发展差异较大,有些比较成熟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些明确的认识,对自己的爱好和目标也有精准的定位,这类型的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按计划行事,效率高,发展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事情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有些想法,但没有发展成熟。例如想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但又不敢主动进行人际交往;想要在大学锻炼自己,但又不知如何做起;想经济独立,但缺乏人生规划,往往会从事简单的,对个人能力提升没有太多助益的兼职。同时,每个个体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比如学习认知能力较成熟,但还存在思维局限性,缺乏全局观;专业知识的动手能力较强,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因此,高职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迷茫和无助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

高职大学生另一大特点就是兴趣驱动,意志力薄弱,自律性不强。表现为感兴趣的事情有强的意愿完成,并且能够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对不感兴趣的任务,很难凭意志力完成,这就导致违纪行为较多,总体成绩不尽如人意,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虽然高职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特长,但在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判体系下,他们很难获得社会认可,因此自卑和焦虑是他们的普遍心理状态。

高职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家庭关系复杂,家庭氛围不良。高职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较普通本科大学生高,家庭生活压力大,相较于内修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他们更愿意外出做兼职以缓解生活压力。一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存在问题,家长对孩子的高考成绩失望,泛化到对学生的言行都不满意,表现为态度差,不愿听学生说话,或一味灌输要求,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会以不欢而散为结果。还有一些学生的家庭成员间关系不佳,家庭氛围紧张,学生与家长之间关系淡漠,联系频率低,内容单一,除了生活费,学生不愿与家长沟通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是说了也不能得到关注和引导。这就导致他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难通过家庭获得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

综上,高职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自己不会处理遇到的问题,个人能力又不能得到支持和认可,遇到问题也无法从外界获得支持和引导,因此容易感受到挫折、迷茫和无助,他们可能会采取幼稚的痛苦转化方式,就是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心理满足,这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

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学校内或校园周边,所以学校是校园欺凌发生的最主要場所,校方应当发挥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主导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应当对校园欺凌事件保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及时妥当做好处理,以确保最大限度降低对当事人的伤害。借鉴国内外现有的防治校园欺凌的方法和途径研究,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本人认为,以下几点是辅导员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措施。

(一)提升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理能力

相较于处理校园欺凌事件,辅导员首先要做的是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教育,教导学生什么是校园欺凌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这类事件,其后果和影响有哪些,对欺凌者,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以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能有效帮助受害者,又不会导致自己被波及。做好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降低因懵懂无知,冲动性行为导致这类事件发生的概率,更可以引导学生打破旁观者效应,对此类社会现象学会说不。

校园欺凌在高职院校中发生较中学相比表现为更加隐蔽,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方式是言语欺凌和间接关系欺凌的方式欺凌别人,其次是直接身体欺凌、所有物欺凌和网络欺凌。可见,间接欺凌在高职校园中很普遍,因此,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线,第一时间发现欺凌问题的发生并及时制止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有几个是发现校园欺凌的敏感途径:(1)及时关心表现异常的学生。比如迟到、旷课、夜不归宿等,一旦发现这样的学生,要及时谈话,深入了解问题原因,可能与校园欺凌事件有关。(2)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学生的宿舍情况往往能暴露宿舍内部人际关系和谐情况,如宿舍卫生脏乱可能是个别舍员的卫生问题,从而影响舍员关系;宿舍内部设施的破坏折射出宿舍内可能曾经发生过冲突;宿舍内物品摆放能反映出每个舍员的性格特质,性格外向、粗线条的学生一般不介意个人物品放在公共区域,这样的学生会比较受欢迎;安装床帘并夹起来不让人碰床铺的同学性格比较敏感,容易产生宿舍摩擦。各舍员在宿舍的出勤情况也能反应宿舍内和谐情况,周末经常回家的同学相较其他同学人员关系可能更独立。辅导员在发现这些细小问题后,与舍员沟通交流,就有可能发现间接欺凌的问题。(3)建立班委反馈机制。班委生活在同学身边,对同学之间发生的小事了解更清楚,有些事情学生不一定愿意主动跟老师说,因为各种顾虑,倾向于私下解决,但这类事情可能就是欺凌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因此,建立班委反馈机制尤为重要。但是,大学生正处在自我认知觉醒的时期,渴望独立,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汇报同学情况就是打小报告,是没有长大的表现,认为帮助同学保守秘密是好兄弟的表现,也是成熟的象征。辅导员要针对这样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在选拔和培训班干的时候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工作职责和所担负的责任,让他们认识到真正为同学负责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发现欺凌现象后,辅导员老师要做的就是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干预。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处理以参照目前大部分学校已有的危机干预处理流程。呼吁所有学生对欺凌行为零容忍,一旦发现,及时上报。以班主任、辅导员为第一责任人,以负责学生管理的书记为总责任人,协同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的当事人进行及时处理和追踪辅导,并联系相关学生的家长,请家长配合学校,采取相应教育管理措施。

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自身理论和技能学习也很重要,校园欺凌的处理和危机干预类似,也和创伤干预有关,辅导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需要用到共情、沟通、影响等咨询技巧,处理不当容易对当事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加深伤害,因此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如果在工作中暂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技能,可以发现问题后及时转介给专业老师,并配合专业老师做好相关工作,以妥善保护当事人,不可贸然行动。

(二)提升学生人格的培养能力

对校园欺凌进行深入研究的原因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也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它决定一个人如何人际交往、如何处理挫折和困难。校园欺凌者的人格特质表现为冷漠、攻击性、不合群、自主性低、支配性强,过于敏感、强迫、嫉妒、报复心强,个性上冲动、易怒,自我控制能力差;受欺凌者的特点则是谨慎、敏感、焦虑、抑郁,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这些特征大部分与青少年的性格和情绪困扰相关,不良情绪长期堆积、找不多适合的发泄出口,青少年就容易因情绪困扰而产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因此,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健全、成熟的人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坚毅的品格,正确看待世界,妥善处理问题。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主题教育、自我完善主题教育、意志力锻炼等,用优秀榜样宣传、社会实践的方式创设这样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感悟、成长。

(三)建造良好班级风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显示,42.9%的“欺凌者”感觉到欺凌别人是“有趣的”,28.6%的“欺凌者”回答“心情很好”[1],这显然是不道德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市场经济模式下社会功利化倾向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影响严重,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倾向于功利主义。在遭受挫折时,将自身痛苦通过霸凌方式转嫁到他人身上,不但感觉不到愧疚,甚至感觉到“有趣”。在旁观校园欺凌时,因为害怕、冷漠、无所谓等原因,也不会挺身而出,这些都说明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中国社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流社会文化环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体系[2]。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提倡每个人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参加社会活动,创建和谐社会。儒家文化中“恕”“仁”“信”的观点能够指导高职大学生培养宽厚、包容、诚信、仁爱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找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道家文化提倡致虚守静,主张人们通过自己的静思来感悟生活的点滴,进而使自我意识得到升华。这种思想能够指导学生建立平和的心境。佛家文化讲“境由心造”,认为心灵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恬淡、自然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认知,以提升内心修养来应对外在的压力。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都以人为核心,追求人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帮助高职大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自我约束校园欺凌等不道德行为,甚至能够主动制止别人的欺凌行为。

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建立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需要营造一个相对民主、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投身到校园文化创建中。其次,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开展有文化教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风气,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开展优秀文化分享交流会;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课的形式以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四)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校园欺凌行为与家庭教育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欺凌行为的影响因子分析调查显示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问题行为高度相关。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种:放任型、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人格类型。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孩子可能变得任性、敏感、缺乏责任心。溺爱型父母过度溺爱子女、事必躬亲、有求必应,孩子可能变得娇纵、自私、缺乏独立性。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自己,对子女严厉、打骂,孩子可能变得懦弱、胆小、缺乏独立性、不善交际,也可能种下了“暴君”的种子。放任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加容易培养出欺凌者。放任型的孩子可能缺乏父母关心,难以体会爱,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从欺辱他人身上找到存在感。溺爱型的孩子父母过度保护,独立性发展被阻断,通过欺负他人寻求展示的机会,而且通常他们犯错了也有父母处理,自然有恃无恐。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出被霸凌者。孩子因为较为内向、懦弱、少有朋友可能成为校园欺凌者的目标。同时,其内心种下的“暴君”种子有可能被激发成为协同霸凌者或反击型霸凌者。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基石,孩子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有些家长本身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急功近利,处事崇尚自私、暴力,行为失范必然向孩子传输暴力的观念。还有些家庭离异、家庭“战争”和家暴、棍棒教育等也会造就孩子的攻击型人格。民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但是态度温和、尊重孩子,孩子可能变得独立、自主、乐观向上、善于交际,是值得推广给每个家庭的范本模式。

还有些家长习惯于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嫁至学校,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不到位,或者认为父母只要负责孩子的温饱,教育全是学校的任务,这样的错误观念也折射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家长对责任的逃避,也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行为偏差,对这类家长,还需要与家长沟通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关心爱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孩子面临的困难、压力、挫折,并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

要做到对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最重要的是搭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现阶段,沟通渠道很多,平台也很容易建立,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书面联系、社交软件等都是可以建立的方式,辅导员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立家校互动方式,建立长效的互动关系。

总之,面对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学校、家长、老师、学生共同探索,协同作用,为营造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旭东.以学校为主导:台湾校园欺凌治理经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3):143-149.

[2]張秋颖.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探析[J].智库时代,2019(4):146-127.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辅导员校园高职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