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浅析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2019-02-03夏秋冬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意识

夏秋冬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为基础,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意识、潜意识以及前意识之间的转换对佩克拉的遭遇及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反应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等当时的社会现状,激发人们对黑人群体生活状态的思考。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识;《最蓝的眼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1

《最蓝的眼睛》是以一位名叫佩克拉的11岁黑人女孩的遭遇为主要脉络。她出生在黑人家庭,外貌普通,同学和邻居都不喜欢她,甚至家人也嫌弃她,她所处的生活氛围特别压抑,之所以她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是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然而幻想的美好与不堪现实有着云泥之别。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自己的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又遭到母亲的唾骂。佩克拉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幻想的美好与现实的不堪所造成的冲突使佩克拉精神崩溃,心智疯癫, 所以她出现了幻觉,她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蓝眼睛。在小说的行文过程中莫里森通过一年四季中佩克拉精神上的变化的描写,展示了不幸遭遇对一个弱小女孩的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尤其通过对女孩精神陷入分裂状态的过程中的症状描写, 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因为莫里森在写作上受到伍尔夫和福克纳的影响,《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以下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意识部分的简介:人的精神具有三种性质: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我们拿冰山举例,人的心理如同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各种意识到的心理活动,而藏在海水下的那部分则是看不见、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领域。由此得出意识活动占整個心理活动极小的部分,且处于意识整体的表面。佩克拉的精神一步步地变化正巧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意识活动的三个层次:认为自己丑陋是存在于佩克拉的意识中; 希望得到一双蓝眼睛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梦想, 因此处于她的前意识当中; 而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则是她希望得和白人女性相同的关心和爱护。

具体如下佩克拉在承受生活的不顺利,周围人的冷漠无情甚至是唾弃责骂,她总结到:自己的外表过于丑陋。这个结论蚀刻在了她的意识中,给她幼小的心灵重重的一击。她眼羡白人女孩们的美丽的蓝眼睛、细腻光滑的白皮肤,她敏感地时刻注意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及反应。她喝牛奶时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并不是单纯因为她喜欢喝牛奶,而是因为牛奶杯上有白人女孩的半身人像。可见“自己长得难看”这一想法已深深地刻在佩克拉的意识之中。这与弗洛伊德认为的“意识的明显特征就是其变动流逝性,意识总的来说是经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成为意识的仅仅是暂时的”观点恰好相反。佩克拉自从幼年时代起就知道被人嫌弃的凄惨感觉是什么:“因为外表丑陋,老师和同学都不理她,甚至是蔑视她。她是班上惟一单独使用双人课桌的人”。因此她与周围环境相处后不断地受到刺激并得出自己相貌的丑陋。这是她的意识表现,那么意识到自己外表丑陋的深处的潜意识到底是佩克拉认识到自己外表丑陋之后每晚都会乞求得到一双蓝眼睛,这种行为就会让我们会以为她的潜意识就是想得到一双蓝眼睛, 这又违背了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特征的描述,即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很难或永远不能进入意识的部分。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位于最表层的意识和最深层的潜意识之间,属于两者之间的过渡部分。也就是说前意识与意识、潜意识都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意识和潜意识不会直接交流,而是通过前意识作为中介。通过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简要介绍,读者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佩克拉意识活动的走向及发生变化的原因了。佩克拉渴望得到一双蓝眼睛并没有一直存在于佩克拉的意识当中,这层意识会躲避,当因外表丑陋给她带来一次又一次地凄惨遭遇时,渴望得到蓝眼睛这一层意识才会进入她的意识。莫里森巧妙地在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架起了桥梁,让读者更能清晰地体会到佩克拉的精神变化。

莫里森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使用,可以帮助读者对佩克拉的精神现象进行循序渐进地彻底分析,使读者从种种精神变化的表象看到人的性格的转变。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意识角度解读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让那些在莫里森小中不知名的小人物散发出熠熠光辉,而且也分析透彻了出这些人物自身的难以理喻的行为的真实原因,。从而对人物本身的细节性的行为举止进行深度思索,也展现了莫里森对黑人民族肤色等自由属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2]陈春法:西方莫里森研究的几个焦点[J].《外国文学动态》,2000 年第 5 期。

[3]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解读象征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运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