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19-02-03朱云峰
朱云峰
[摘 要]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以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共同需求,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将两者融合,首先对融合价值进行分析,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强化高职“双创”的理念和精神,而“双创”教育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人才和路径,进而提出融合路径,即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立分类体系,消除高职院校认识局限,做好顶层设计,纠正高职学生文化偏见,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贯穿融合的育人体系等,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形成互利共荣的融合发展局面。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双创;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26-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发展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之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生命力和重要影响的优秀文化。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曾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于一身,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是国家“双创”型人才培育的前沿阵地,而“双创”教育又迫切需要文化滋养与支撑。由此,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路径,其适切性不言而喻,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双创”教育所需的理念与素材
高职院校在当前“双创”教育中,往往重知识技能培训,轻思维理念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保守,空有技能而无法迸发出创造火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知常达变、开物成务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是至圣先师最深沉的智慧哲学,如“天下为公”“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塑造正确的创新创业理想,避免价值观的庸俗化;如“旧邦新命”“改制维新”等中国历代创新典范,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培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如“以和为贵”“以义制利”等中华古代商帮创业史,可以成为生动的创业案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可以启迪高职学生以天地万物为师来找寻创新创业灵感。由此,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对其蕴涵的理念细加揣摩、灵活借鉴,有助于激发“双创”学习兴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双创”人才所需的精神与品质
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和精神教育,而创新创业精神与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高度吻合,因此加强高职“双创”人才的精神与品质培育至关重要。
针对创新教育,需借鉴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内在特质,培养学生养成潜心钻研、精雕细琢的创新态度,以及摒弃浮躁、永不言弃的优秀品质;针对创业教育,在宏观格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小胜靠谋,大胜靠德”的传统道德思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金钱诱惑上,向学生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财富积累中,引导学生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做到“恒念物力维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磨砺高职“双创”人才,使其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三)“双创”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后继人才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前后代人之间的不断传递和承接。当前,很多流传数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承,所需的不只是资金投入,而是要有充足的后继力量,需要年轻的思想和鲜活的生命来接受言传身教,亲身实践。
据2019年2月教育部新春发布会统计的最新数据,当前全国普通高校总数为2663所,其中高职院校有1418所,占到总数的53.35%,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为2831.03万人,高职学生有1133.7万人,占40.05%,因此,高职学生已成为年轻知识群体的一支主力军,高职院校拥有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天然土壤和生长空间,理应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双创”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实践路径
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高职院校依托“双创”教育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具有自身优势:(1)高职院校是实力雄厚的研究性机构,有一支精干的科研攻关队伍;(2)高职院校开展的“双创”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年轻人才,这些“双创”人才在掌握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创造性转换的路径更为多样,且拥有专业跨界复合的实施条件;(3)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平臺,将地方文化团体、政府、学校三方联动起来,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科创项目、校企课题、“互联网+”等“双创”实践活动,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立分类体系
高职“双创”教育中,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文化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取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有机整体,浩如烟海、纷繁复杂。首先应基于融合需要,廓清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建立分类体系。
(1)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以“双创”教育目标为导向,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梳理。工科应重点梳理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传统素材,商科则应偏重传统晋商、徽商等商帮文化史料分析。(2)高职院校应围绕地域周边有针对性地开展“双创”实践活动,譬如采访、搜集、整理民间创业故事,运用现代数字媒体手段进行视频编辑和网络推广;或者在调研民间特色文化符号以及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方法进行“再设计”开发;又或者基于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地方传统习俗,开发出相应的特色旅游或者传承地方文化的创业项目等。
(二)消除高职院校认识局限,做好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在对待“双创”教育方面认识普遍较为局限,首先,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地将创业活动理解为社会实践与经营活动等,没有深入“双创”的内涵建设上;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精力主要用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上,没有对“双创”和传统文化投入过多关注。进一步的,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价值,但着眼点大多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或者是局限在学校思政课领域。更进一步的,一些院校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双创”教育的融合价值,但是课程建设思想固化,教学人员不愿改变现有教学秩序,只在部分公共课程或者课外社团中进行了探索尝试。由此,只有扭转高职院校的认识局限,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执行力度,才有可能从双赢的大格局上来促进两者的融合。
(三)纠正高职学生文化偏见,激发学习兴趣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促进了各种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接触了大量日韩、欧美影视作品,产生了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想,于是在思想上会发生一些偏差,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奴性文化,已与时代脱节,误认为西方文化才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走向富强的依靠力量。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想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创”教育,势必会受到这些学生的排斥。
高职学生精力都在专业学分和考证上,在课内课外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因此,在高职“双创”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各种感性传统文化题材,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理解认知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进而在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提升自主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外文化差异,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取长补短的态度,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贯穿融合的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从大一启蒙学习延续到大二、大三专业学习的持续贯穿式育人体系。其中,在通识课阶段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体系以及普世价值,开设至少一门以上面向全校的选修课。在一些专创融合课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案例,布置一些项目进行实践,按情境化教学进行展开。此外,还应当从课外通过辅助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和完善。首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制作一些相关传统文化“双创”案例的培训资源,布置学生课余自学。其次,在校内建立地方性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设置一些工作坊、传统文化社团等,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可以将学生以跨专业的形式组织起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参与指导教师的校企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等。
三、结语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启动“双创”教育时间不长,很多理念尚处于探索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进高职“双创”教育向内涵深入发展,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了实施路径。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没有太多成功范式可以借鉴,需要在今后的“双创”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期实现互利共荣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肖桂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12.
[2]杨恒.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6):76-79.
[3]凌镜,胡正明,张雁平.融合特征视域下“双创”教育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2):29-33.
[4]中共上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5]高建宁.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96-98,10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