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境
2019-02-03范小琳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许多老师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联系,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之中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保障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是长期的优势教育导致一部分老师直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过于落后及传统,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创新和教学优化工作不容乐观。对此,本文站在宏观的角度,立足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条件,分析文本细读这一重要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实践要求,以期为提高这一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之中实现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共鸣,产生更多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树立一定的学习自信心,在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掌握语文阅读的技巧和核心要求,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披文入境;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
一、 引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除了需要注重简单基础理论教学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依据,关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中文本的细读以及分析尤為关键,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之中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并实现自我实践和自主探究,老师必须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围绕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之中的真实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价值,从整体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另外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强调,这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兴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注重细节要素的分析及解读,以此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
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和教育部门明确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初中语文也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更改。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形式以及理念能够有效践行素质教育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老师应该关注教学方法改进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抓住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之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有一部分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所采取的教学理念过于单一及传统,将注意力和时间放在前期基本知识的学习上,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略了对阅读文本的细读以及探究,这一点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避免这些不足,我国初中语文老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理念,合理分配自身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精力,关注对学生的恰当引导,鼓励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对文本进行细读,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掌握文本的核心要求以及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文本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主动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提高个人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
结合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文本细读符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要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有裨益。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自由发挥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之中对阅读这一知识板块有一个更加客观且全面的认知。老师只需要以学生为重点,围绕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带领之下主动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积极地接触经典文本,从而实现个人综合素养以及语文素养的稳定提升。
(一) 朗读阅读文本,获得初步感知
阅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老师需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鸣,其中前期的文本与朗读尤为关键,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意识到个人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先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浏览一遍全文,从而获得一个宏观的认知,然后采取大声朗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鼓励学生多浏览、多思考、多动手、多动脑,结合个人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对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其中文本背后深刻含义的挖掘尤为关键,这一点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是非判断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落实阅读教学活动之前,老师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加深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之中实现活学活用和举一反三,保障自己能够对阅读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这篇文章时,大部分的生字词的理解难度相对较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许多的逆反情绪以及消极对待心理。对此,老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朗读,讲解生字词的具体含义以及应用技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减轻学生的心理防备,让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实现主动学习,提高个人的感知能力。
(二)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大部分的阅读文本都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需要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融入文本阅读之中,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完美融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分析。其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对文章之中的词语句式以及段落编排要求了解比较浅显。对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教学进度,老师需要注重重难点句的有效揣摩,积极传递作者相关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深入感知文章的魅力。文本细读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老师需要注重重点段落的提取以及句式分析,抓住文本阅读之中的细节之处,体现文章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集中个人的注意力进行自主分析和实践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一疑问反复的强调,这种不断强调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对后期的论证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此,老师需要采取提问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理解文章作者的真情实感,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既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意愿。老师只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理念,将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自主时间相联系,通过这种形式来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及背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综合提升,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客观认知和理解。
(三) 同类比较细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初中语文的教材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各种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老师需要着眼于文本的编排顺序,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要求为依据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同一类型的文本阅读非常关键,这一点能够让学生形成宏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水平,老师需要注重对阅读文本的类型分析以及总结,关注文本的数量以及质量,加强学生对文本教材的信息品读,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但是文本的简单阅读所涉及的内涵比較少,不利于实现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老师需要将文本的细读与同类比较相结合,将同一类型的文本放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自行的体会以及归纳,鼓励学生在课后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文本阅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老师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感官世界,让学生获得更多良性的体验,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实现自行归纳和自主体会。比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将其与《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相结合,两篇文章都是以嘲讽夸张的表现形式为依据进行段落篇章的布局。
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文章之中的独特构思进行思考,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态度变化和前后的鲜明对比,这一点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阅读习惯,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细节评读以及情感体验的过程之中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实现有的放矢和扬长避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所区别,老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层次化教学相联系,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恰当可行的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老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落实不同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文本细读的作用及价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四、 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文本教学的过程之中,文本细读尤为关键,老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细读教学策略的具体作用以及要求,明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保障学生能够意识到自我认知和自主阅读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主动的调整个人的言行举止。
参考文献:
[1]李育莲.披文入境: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
[2]陈继英.人生语文的课堂教学艺术(四)——文本内容的解读与引导(下)[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5(1):118-121.
[3]张本良.披文入情 知人论世——《登幽州台歌》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10):64-66.
作者简介:
范小琳,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