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探究

2019-02-02崔琦琳

考试周刊 2019年98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活化

崔琦琳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与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學将教育内容集中于理论环节,生活相关内容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蕴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及生活世界领域实施教育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推动学生观念的形成并且展开深入思考与有效探究。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6年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正式将相关课程进行了整合与统一,教学重点集中于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建立生活实际与理论内容的有机整体,将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融入教学之中,呈现直观、生动且具有互动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这有效契合了初中新课改发展方向,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纳入教学之中。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课程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入将使得课程更加贴近现实及学生需求,在生活化教学实施与构建过程中要秉承以下基本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主体性原则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构建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很容易压制学生的兴趣与灵感。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要用平等态度与学生交流互动,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确保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且勇于实践。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学生们的差异性,践行因材施教理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教学内容带来的指导与帮助。生活化情景构建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效结合,使得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生们留下思考与想象空间。例如在消费者权利教学中,部分初中生对权利和义务的了解并不到位。这时笔者拿出来了两瓶矿泉水,分别是康师傅和农夫山泉,向学生们提问“你们会选择哪一瓶水”,学生们纷纷给出了不同答案。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们,这就是你们享有的自由选择权,商家不能强迫你购买哪一种水,同时你们在购买时也会关注矿泉水的品牌、价格、生产日期等等,这就是我们享有的知情权。

(二)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指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内外的互动,这包括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与学生互动。传统教学往往处于封闭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良性互动,更缺少思想的交流,教师居高临下的灌输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更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教学失真现象普遍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存在明显差异,平等有效的互动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角色扮演等方式有效加强互动,课堂上的深度交流与观点碰撞能够让学生的认知更加清醒准确。互动性原则的实施保证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民主平等,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们对知识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把握更加准确,这对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在礼仪讲解中,笔者针对不同礼仪设置了多个教学场景,学生们面对师长、同学、陌生人需要采用不同的礼仪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景构建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了礼仪准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三) 阶段性原则

学生在初中阶段不断成长发展,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纵观整个初中时期,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身心特点展开教学互动,构建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保障。阶段性原则就是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进行教学指导,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初一阶段学生们的身份刚刚发生转化,周围陌生的环境很容易让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这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尽快融入新环境,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树立。初二时期学生受到青春期影响而出现了较强逆反心理,这时教师要注意法律、法规的讲解,通过适当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例如八年级下册知识涵盖了“宪法”“权利和义务”“法治精神”等等内容,笔者通过大量生活案例的引用让学生们懂得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自觉行动维护法律。

初三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加成熟,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变得多元,这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把握社会主义发展,提升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为了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实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让学生们成绩达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法治意识发展及情感价值升华,确保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生活化教学将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生活实际与课本理论知识有效整合,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评价的全面重构。

(一) 生活化理念推动教学目标综合化发展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强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将教学目标由单一向多元推进,使得学生们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建立起立体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等等方面,教学活动来自学生的生活现实,是生活的抽象,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关系的构建能够保证学生们获取的知识更好地为未来服务,奠定学生成长的坚实基础。而能力目标的生活化则能够保证学生们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学会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例如在七年级《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学中,笔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生活进行了细化,首先学生要学会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做更好自己的方法;其次学生们通过学习要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最后学生们要正确认识到每个人成长潜力的差异,充分挖掘自己潜力,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通过不断努力达到最更好自己的目的。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