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路径优化与实践研究
2019-02-02韩照祥朱惠娟
韩照祥 朱惠娟
摘 要 本文从重构适合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导师制”与“高工导师制”的工程教育师资耦合模式、构建以国家-企业-个人三维度的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体系、构建校内外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教育的支撑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地方高校利用多学科办学和区位优势发展新工科教育的路径,提出建设新工科专业的思路和建议,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实践中形成了区域特色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工科 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03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for College Engineering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HAN Zhaoxiang[1], ZHU Huijuan[2]
([1] School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2]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is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 the coupling mod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ers of "tutor system" and "high engineering tutor system",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quality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tate enterprise individual, and construct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quality improvement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and outsi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by using the path of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to develop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forme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loc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ade in China; engineering; path optimization
“新工科”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其实质上就是高校通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新业态、新产业和新经济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和工程科技人才保障,必将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方式。[1]培养適应地方新业态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环保、海洋工程和化工产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关键是探索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提升的路径优化问题。从“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战略和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入手,对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强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从重构适合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导师制”与“高工导师制”的工程教育师资耦合模式、构建以国家-企业-个人三维度的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体系、构建校内外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教育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提升路径优化对策。
1 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路径选择
(1)重构适合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强的实验课程;探索成立“大学生创造发明协会”、“创新成果研究会”等组织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促进工程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尝试开设课外专业研究项目课程,通过课题探究、课外实验与数据分析、技术研发、社会调研、社区及社团服务活动等,为工科大学生参与项目科研、社会调查、实践和实习提供平台。同时,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心,从单纯的实践技能培养向拓展国际化视野趋势转化,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同时,制订将工程专业教育、自然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的“精英+实践”的工科专业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探索“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模式,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循环性训练、知识理解与能力锻炼的螺旋式上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意识地组建一些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社团活动平台、大学科技园、学科竞赛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制定相关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通过整合全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学院的方式,促进上述平台的深度交叉互补共享融合,进而实现全省高校工科范围内工程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
(2)构建“导师制”与“高工导师制”的工程教育师资耦合模式。组建具有较强工科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经验的工程师资队伍,从相关企业直接聘请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为特聘教师,通过“企业导师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策划,通过论坛和讲座等形式把企业工程实际的知识融入课堂,与相关企业联姻,探究建立工程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反哺教学。
(3)构建以国家-企业-个人三维度的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体系。依托当地大工程进行“官产学”联合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立足培养“成品工程师”合作方式,进一步深化建立院校、校企、校地和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建立跨学科的工程研究和教学中心,支持理工科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衍生企业的创办。形成大学、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多层次社会援助网络。提升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构建纵向多样化、横向合理化的多层次的工科大学生素质提升教育体系。
(4)构建校内外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提升教育的支撑体系。建立校内外适合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提升基地和协同创新基地,为工科大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制作、参与研究、参与创新、参与管理的实践机会,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打破班级、年级和专业界限,面向全校挑选一批理论基础好,有创新兴趣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主实验的方式,参加1至2年的课题研究或工程创新实验,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争取社会资源,争取政府的专项建设基地资金、企业的创新种子基金、工程项目孵化基金,以及科技开发公司的研发社会实践平台等工程素质提升培养基金,构建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素质提升培养体系,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构建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2 工科学生工程素质提升的实践与特色
(1)工科專业基础不断夯实。经过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实力不断增强,建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被列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机械工程成功晋级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和生物工程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建有国家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江苏海洋生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与产业孵化平台20余个,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工科专业集群优势愈发明显。在学分制大类培养基础上,按照“服务区域、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资源,集成建设“海洋工程与装备”、“海洋生物与医药应用”、“智能制造与物联网”、“石油化工与新材料”和 “港口商务与物流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实现专业建设由单一专业到专业类,再到专业集群建设的新发展。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计划”和“嵌入式培养”等为抓手,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多元化培养,通过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促进与融合,持续打造工科专业集群优势。
(3)工科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加强对专业分类建设与管理,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建设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9个、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4个,同期启动校级品牌专业项目10个,覆盖全部二级教学单位,着力打造专业“高峰”,构筑专业“高原”。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已进入专家进校考察阶段,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部、江苏省重点教材11部,新增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7个,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工程专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4)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校长兼任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副院长。制定并实施《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建立教务处为主导、二级学院为主体的三级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了三级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实习课程。同时,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依托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江苏省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小企业海洋生物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成立注册模拟公司、实战营销和实体运营平台。与企业携手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技能,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孵化模式,探索建立院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孵化模式。学校明年设立100多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启动基金,通过项目资助、赛事奖励、专项支持和重点帮扶等方式,积极筹措科研孵化和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孵化优秀创业成果。
江苏海洋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编号:XJG2017-1-10)、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6YB027)和江苏海洋大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新业态视角下高校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号:GJ2018-07)
参考文献
[1] 陶秋香,涂继亮,舒建文,贾杰.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提升路径[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 97-106.
[2]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