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路径探析
2019-02-02胡旭恒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舆情表达方式多元化、学生表达个性化色彩浓厚、传播内容多样化等特征,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重视程度不足、硬件资源缺乏、各部门缺乏配合、制度不完善、评定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路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素养;正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完善机制,做到权责明确,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舆论工作人员主动参与,践行疏导和引导策略。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舆情管理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00-0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成效对学校的办学、声誉、管理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直接联系。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社会热点和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反映较为积极。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的升级以及手机、电脑等设备的普及,虚假或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高校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不够全面,容易形成“跟风”效应。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适时处理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对社会和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網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结合网络舆情的涵义与高校自身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要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舆情表达方式多样化、学生表达个性化色彩浓厚、传播内容多样化四大方面的特征。
(一)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的升级以及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高校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更为多元化,也更加便捷。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社会热点和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反映较为积极。因此,一旦出现任何重大事件,很快会成为高校学生网络舆论的热点、焦点,这些事件演变成为网络舆情的时间短,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
(二)高校网络舆情表达方式多样化。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类:转帖与链接、发表评论、衍生话题。在转帖与链接方面,学生在自行浏览网页、微博公众号等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会对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从而造成在高校中传播。在发表评论方面,学生在关注到社会热点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后,会对该事件发表意见与看法。在衍生话题方面,在对一件事情有了较多的关注后,人们会基于此衍生出其他话题。与以往相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
(三)学生表达个性化色彩浓厚。由于互联网时代所建构的虚拟平台,言论的发表削弱了个人的身份、信息,因此,青年一代敢于在网络上发表真实言论,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是在发表的内容上较为自由,因此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诸如学生在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所发表的经历、感情和思维等内容都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这是由于高校学生的自身经验不足,心智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在网络上会发表带有情绪化的观点,如果有粉丝效应,个人负面情绪将会带动群体观点的偏移。
(四)传播内容多样化。大学生群体自身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话题范围很广泛。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隐去了身份、信息,带有很强的隐匿性。此外,当前由于我国对互联网言论方面的相关的规定还不完善,因此高校学生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诸如时事政治、情感与利益诉求,还包括有学习、学校环境、恋爱情感等诸多方面,网络舆情所传播的内容范围广,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这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硬件资源缺乏。目前,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等已经开展了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同时也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要求及处理办法。但大多数的高校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足,该项工作未安排专人负责,相关信息依靠宣传部、党委办公室、保卫科等相关人员收集,由于平时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在遇到网络舆情问题时,未能做到及时的分析与处置,这就会对学校带来负面的后果及影响。此外,众多高校面临技术难度高、设备采购费用昂贵的难题,因此在网络舆情处理的过程中只能采用传统手工式网络信息整理,这就造成网络舆情处理效率低下的困境。总体上来看,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人员和配套支撑的资源不足是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最主要的问题。
(二)权责不清,各部门缺乏配合。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接受各种网络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发表网络内容的途径更为广泛,高校热议的话题的设定往往为“意见领导”所引领,这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网络舆情建设是校园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作一般由高校宣传部门来承担,但该部门负责的是对内对外宣传等,并不直接管理学生。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由学生工作处来负责,却缺乏相应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设备及技术支撑。高校网络技术部门往往只负责技术相关的工作,缺乏意识形态建设及网络舆情监管的权责意识。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宣传部门难以找到网络舆情管理的切入点,学生管理与技术支撑难以配合形成合力,造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权责不清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各部门遇到问题后相互推诿,无法形成合力。
(三)制度不完善,管理效果有待提升。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产生和传播的时间短,高校在进行舆情管工作中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在舆情问题出现以后被动应对。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缺乏事前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凭借主观经验来进行处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历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时,舆情处理反应速度慢,在问题出现后,采用删帖、封帖等围堵方法来平息争论,这往往会给后续更大的负面情绪的爆发埋下隐患。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出台一套完整的舆情调查、预警及应对制度,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做到事前能知晓,遇事方法巧,事后有追踪。
(四)网络舆情管理效果评定标准不明确。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只停留在发生后进行“围追堵截”,舆情问题发生以后才开始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未能做好舆情的引导工作,造成网络舆情工作的被动。高校网络舆情带有隐匿性和客观性,但是其发生有迹可循,高校却未能把握住先机。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评价标准和机制缺失,这就造成该项工作无据可依,无标准可参考。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标准的缺失,陷入“怎样做才对,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好”的迷茫,对管理工作无从下手,遇到问题后更是手足无措。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路径
结合当前实际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特征与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学生方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素养;高校领导层方面,正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制度方面,完善机制,做到权责明确,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舆论工作人员方面,要求主动参与,践行疏导和引导策略。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素养。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教育与引导。在高校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伦理意识,养成理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学生可以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与舆论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素养,这其中包括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具有批判的意识、合理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等。此外,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保学生有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正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明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处理直接关系着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和发展,同时还与社会的问题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指出的是,高校网络舆情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部分学生的普遍观点和态度的表达与倾诉,这些表达和倾诉往往基于一些事实之上。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正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做到接受批评的声音。同时,要及时辨别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防止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高校应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列入高校日常工作之中,意识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不回避暴露出的网络舆情问题,积极应对,妥善处理。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防范措施,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前后,作出恰当的决策,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完善机制,做到权责明确,多方联动。高校网络舆情应具备监测机制、汇总和分析机制、报送机制、应急反应机制。
在监测机制方面,新闻媒体舆情监控、校园网舆情监控,部门网站和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分别由高校党委宣传部、网络技术中心和学生工作处负责。做到保证信访渠道畅通,如设置院长信箱等。开展舆情调查,了解高校师生所关注的话题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对网络舆情的发展状态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等群体的作用。
在汇总和分析机制方面,要有专人负责,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保密性,并配备有相应的资源支撑。在此基础上,专业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方面,该工作要注重范围广泛,方法得到,分析效率和效果并重,结果准确,注重时效。
在报送机制方面,要注重坚持全面、准确、保密的原则,实行网络舆情的层层上报,按时完成上报任务,建立日常、周、月等上报周期制度。同时,注重上报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电子邮件和口头报告等方式,要求制度化、规范化。
在应急反应机制方面,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在发现有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舆情时,要第一时间上报。如遇重大突发性事件,还应及时上报,让高校领导快速掌握情况,思考应对措施。同时,还要建立快速分析、处理和引导机制,在网络预期问题发生后,高校能够做好充分掌握信息,各部门协商讨论,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定。此外,高校应借助新闻媒体和校园宣传媒体澄清事实,化解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最后,高校要注重网络舆情产生原因的分析,抓住源头,做好善后工作,保证后续不反弹。
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反馈应当成为网络舆情管理效果评定的主要方面。在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汇总和分析机制、报送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以后,应当出台相应的标准,对最后的实施效果予以评定。
(四)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主动参与,践行疏导策略。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带有隐蔽性,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应主动参与,从中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由于学生广泛地使用百度贴吧、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来吐露心声,宣泄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工作人员可以主动参与其中,打破学生与工作人员之间交流的障碍,与学生直接沟通与交流,这样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化解危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注重疏导策略的使用。在疏导策略方面,首先,要改变以往在网络舆情问题发生以后采用删帖、封帖等手段来平息争议的方式,应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做到以理服人,从而有效地引导舆论方向。其次,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压力太大或者遇到难题无法处理等问题后,在网络上发布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非理性言论。基于此,学校要及时发现问题的源头,着力解决问题和矛盾。最后,高校要开展正面教育,树立典型人物,传播优秀事迹,通过积极向上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身素养。
总之,高校在进行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其次要注重结合网络舆情的特征,结合学生的特点,立足实际,建立健全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疏导,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2]陶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问题与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6)
[3]钮倩.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6)
[4]伍明.高校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5]陈宸.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J].知识经济,2019(2)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网络空间法治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舆论管理机制研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YZS1703)
【作者简介】胡旭恒(1989— ),男,广东罗定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