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2-02欧志文
摘 要:产业精准扶贫,以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能力为基础,以发挥贫困群体主体作用为前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产业选择不精准、产业扶贫措施制定不精准、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不足、扶贫对象定位不精准等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剖析,结合实践探索,进一步从帮扶对象精准化、产业选择精准化、帮扶措施精准化等方面,提出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形成长效增收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013-05
产业精准扶贫不仅要帮扶贫困群众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更重要是促使贫困群众快速增收,尽快达到摆脱贫困的状态。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应提升产业扶贫精准度,进而确保湖南武陵山片区贫困户尽早脱贫。
一、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的现状
近年来,湖南武陵山片区着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重点,以落实扶贫到村到人为途径,围绕扶贫来规划产业的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提升。产业扶贫项目作为我国精准扶贫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帮助一部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但课题组通过对湘西、怀化、邵阳、张家界等地方的实地调研,发现产业扶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离实现精准脱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产业选择不精准
1.扶贫产业项目的选择不精准。贫困地区在确定扶贫产业项目时,比较注重选择那些开发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技术成熟可靠、覆盖面广,尤其是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能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使更多的贫困户受益脱贫。但现实是,这些项目大都为农业项目,市场风险或自然災害时常发生,贫困户常会遭受损失,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
2.组织实施力量不够。产业精准扶贫的落脚点就是要逐户逐人消除贫困,将以往的“大水漫灌”变为现在的“精确滴灌”。为此,首要的是找准千家万户的“穷根”,针对性地开展因户分类施策,精准选择扶贫产业。这必须组织大量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并进户调查摸底,逐户建立台账,精准制订脱贫计划,精准挑选扶贫产业项目,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然后持续跟踪扶贫成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实施难度大。
3.产业项目选择缺乏内生动力。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特别是这些项目最后要融入到贫困地区,扎根贫困地区,转变为一种内生的产业项目,才能发挥产业项目的最大价值。现实生活中,一些扶贫干部引进了在其他许多地区证明是好的产业项目,如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等,但是又忽略了传统项目的水土适应性以及新项目的匹配性,如人力、社会环境等。很多扶贫产业项目最后夭折,就是忽略了项目的内生性和环境匹配性,如某地效仿外地种植油茶,结果由于油茶树不适应本地环境,很难存活而且品质也不高,导致该扶贫项目流产。
(二)产业扶贫措施制定不精准
1.扶贫产业带动能力弱。大多数的贫困县依然存在产业小而散、品牌弱而乱的现象,还没有形成“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大多数的贫困县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一体的精加工、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带动消化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能力较弱。同时由于湖南武陵山片区大多数龙头企业实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够,经营大多以粗放式为主,对本地特色资源需求量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明显有限。
2.产业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的贫困县区采用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是“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贫困村镇,贫困户也确实得到了部分实惠。比如有的贫困户把土地租赁给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租金,另一方面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可以获得一份劳务收入。重要问题是,贫困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不牢固、不完善,大多数贫困户与企业之间是用单纯的产品购销合同来维系,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体,忽视了市场这一关键因素,认为只要把产品种植出来就没有问题了,将市场等问题交给企业去处理。其实一旦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企业方作为主导方极易单方违约终止或解除合同,贫困农户作为被动方、弱势方大多数市场意识差,组织程度低,对企业依赖性较强,一旦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往往是农户利益受损。
(三)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们通过对湘西、怀化、邵阳、张家界等地方的调研情况看,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村都是偏僻的地方,交通、供水、电力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出现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环境差、水利设施陈旧等突出问题。同时,贫困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太多,尤其是近年来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破坏性大,急需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修缮改造升级。
2.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较大。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就得上产业项目。要上项目就必须有资金投入,但是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增长较慢,财政扶贫资金总额有限,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就较少。而且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处于偏远农村,绝大多数扶贫产业大都是与农业相关,农业产业一般情况是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市场风险高,作为贫困户本身很难承担投入成本。要发展产业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目前的情况是产业扶贫资金离精准扶贫的要求相差甚远。
3.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以大路货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高质量者比例居小,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缺乏所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明显堪忧。同时,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匮乏致使这一环节越发薄弱,尤其是农产品从生产地到出售地、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从科技研发到市场推广的一系列产业链,明显缺乏针对性支撑,农产品深加工多以初级加工状态为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跟不上市场需要,产品质量认证难以跟上步伐,产业链条单一且短,附加值投入不够。此外,仓储、物流、冷链、信息咨询等服务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明显过高,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等情况。可以看出,针对农业现代化建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明显不健全。与此同时,在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发展的规划上,不尽科学合理,不少地方盲目跟风、后续无力,同质化问题突出。另外,农户经营规模小。如某镇重点实施的一户“一亩脐橙、一亩葡萄、一个鸡棚、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工程就是一个典型。“四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成效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肯定,在短期内收到了较好的扶贫效果。然而如果从根本上深究,“四个一”模式下的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特征,终究无法让贫困群众摆脱病根。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最终依然会陷入贫困状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鼓励农户小规模参与产业发展并不是解决贫困户长期贫困问题的最好方式,这一论证在国外可以得到验证。
(四)扶贫对象定位不精准
实施产业扶贫对贫困劳动者的体力与文化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经调研发现,湖南武陵山片区留守在农村的劳动者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羸弱,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到位。还有不少贫困群众贫困的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安于贫困,安于现状,主动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甚至有的贫困户两眼向上,“等、靠、要”思想严重,“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扶贫对象主体意识不强,导致全面脱贫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产业扶贫执行过程中不精准的原因探究
第一,产业扶贫机制的局限性。按理说来,产业精准扶贫将政府、企业和贫困人口组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帮扶贫困人口提高产品质量,有效规避或稀释产业经营生产的风险。但现实生活中,产业扶贫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贫困人口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公平合理。如果企业与员工、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分割不公平公正,很容易引发劳资双方的矛盾,导致产业扶贫目标靶向偏离。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一旦企业与贫困户(员工)之间出现矛盾,部分企业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采取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损害受雇贫困户利益的措施。二是产业精准扶贫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减贫机制。因受政府绩效考核压力、企业追逐利润等因素的影响,产业扶贫往往注重短期內的高效益、高增速,对长远利益的考虑和规划重视不够。如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大都选择了“短、平、快”的帮扶项目,甚至将污染严重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这不仅破坏了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而且违背了十八大以来“保护环境”的生态发展理念。
第二,产业扶贫措施的被动性。精准扶贫不仅需要政府和爱心人士的主动作为,更关键的是广大贫困户家庭和贫困者的积极参与及主动作为,贫困人口是产业扶贫项目中的主体角色。换句话说,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旧是“本本主义”,脱贫工作想当然,没有与贫困户讨论或者完成忽略贫困户的个人意见,不相信贫困户及其自我脱贫能力。在实际操作层面,扶贫干部强力干预,没有具体分析,工作方式粗暴单一,对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的打击不言而喻。如在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环节上,没有让贫困人口参与论证、筛选、实施、运作和监督等程序,使得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在现实工作中,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中,又往往是政府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贫困人员无知情权和参与权,只是被动接受。加上这些产业扶贫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这对产业扶贫项目的开展,以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过程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一些政府部门忽视贫困人口主体角色的想法和做法,严重挫伤了贫困人口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积极性,致使贫困人口不敢贸然参与到精准扶贫项目当中来,这无疑将会造成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第三,产业扶贫考核机制不合理。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特定的规律。政府部门要针对产业项目扶贫进行年度绩效测评,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不按产业项目扶贫规律,扶贫考核机制反而会成为项目扶贫的桎梏,甚至是引入歧途,背离产业项目扶贫的初衷,中断或者彻底终断一些本来具有极强脱贫效应的大型产业项目实施。比如,以年度脱贫绩效考核为依据,迫使一些扶贫干部只能选择那些见效益快,偏重当前利益产出的项目;或者干脆不去考虑产业项目之间可能具有的上下游关联效应,断章取义地攫取产业项目的眼前最大价值,忽略产业项目的更长久影响和潜在价值。调研发现,许多地区和扶贫干部均在这样的考核压力下,失去了做更大产业项目、可能获取更大脱贫效应的好项目。
第四,产业扶贫基础支持缺失。由于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的缺失,贫困村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例如,从我们调研的湖南武陵山片区某市一个偏远的小镇可以看出,其产业扶贫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后,宽带、Wi-Fi等基础设施在镇的普及率相对滞后,难以支撑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第二,技术人员缺乏,技术人员是项目扶贫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可能正因为缺乏技术支持,才使得该镇的贫困家庭深陷贫困泥沼不能自拔。其实技术人员成长成熟需要特定的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往往是吸引不到技术人才,也无法培养出本地技术人才,使得一些新的养殖项目、设施农业、种植项目、手工艺产品无法实现预期效益。实践证明,传统方式对待新品种,几乎都是费力不讨好,极大地降低了新产业扶贫项目的综合产值和影响力。
三、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措施建议
(一)因地制宜,实现产业选择精准化
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产业选择的精准定位。贫困地区须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批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搭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帮助地方结合资源比较优势的实际,乡村特色农业追求多样性,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抓住特色种养殖业这个基本,积极发展果菜茶、中药材、林特花卉苗、杂粮杂豆、食用菌、薯类、特色养殖木等产业,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生产经营服务业的配套产业,应积极推动发展。通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增强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打造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最终印证农村第一产业发展质量可以通过第二、三产发展来推动并提升的实践真理。通过给予信贷、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进农业品牌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做精做专、做大做强,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链,避免产业趋同化,让贫困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1.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湖南武陵山片区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扶持一批对当地的农作物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这些企业的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引导,逐步将科技融入到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并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力推农业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不断的优化升级,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2.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及产业组织建设。推进湖南武陵山片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特色品牌产品。将本地原有的新型经济组织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引进外来资本投资建厂,拉动就业与产业转型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加工、服务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农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经济实力,确保农民分享流通环节增值收益。同时,加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发展,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强镇。
3.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规划构建“一个龙头、两个中心、五大支撑城市、一条廊道、四条精品旅游带、六大旅游板块”的大湘西旅游空间发展新格局,打造以张家界、■山两大世界遗产为核心的湖南武陵山片区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铁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等四条精品旅游带。2018年湖南省政府拟支持湖南武陵山片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特色民宿项目65个,支持家庭旅馆228个,支持贴息项目13个,支持乡村旅游精品景区31个,促进各地乡村旅游特色发展、集点成线,推进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在精准选择扶贫产业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实现扶贫对象与帮扶项目的无缝对接。贫困户是脱贫的主体,发挥贫困户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应将走访贫困户的政策与精神落到实处,了解贫困户的真正困难与需求,根据每家每户的特点选择脱贫产业项目。如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一般须邀请行业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一起充分会商,精选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符合贫困人口习俗特性,能够发挥贫困人口特长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听取贫困户意见,量身定做适合的扶贫项目,一户一策,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推进贫困户真脱贫。二是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全方位支持。对于产业扶贫,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等措施,全方位地支持产业扶贫。如对符合条件的,可以采取减税、即征即退、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扶持为当地脱贫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或对金融机构提供的精准扶贫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等;或成立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为贫困人口的发展产业贷款提供第三方担保;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等。三是贫困地区在进行产业项目扶贫时要“认清自己”,选准适合本地区特色发展的项目,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进行嫁接高收益项目,不能照抄照搬。
(二)健全机制,实现产业帮扶措施精准化
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要结合个案对贫困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切实做到因户、因人定策,因户、因人施策。结合贫困群众的自身优势,克服劣势,深入推敲宜工宜农宜商宜游的优势及阻碍,将贫困群众增收作为第一目标,选择适宜的产业项目,一村一业、一户一策,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帮扶措施和帮扶资金,全面支持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
1.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贫困地区人民依然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内生活力,关键是要提供给他们环境和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精准扶贫能否成功,关键还是看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内在意愿以及一定程度的外部适宜输入保障。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文化水平较低,无思路、无技术,观念落后等,致使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因此,以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增强技能培训的靶向性。扶贫必先扶志扶智,加强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政府部门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围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人才这一中心,对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关的专项技能培训进行财政补贴,切实加强贫困群众职业技能,提升脱贫能力。同时,要定期组织贫困群众参观学习外地先进案例,进行政策引导、技术辅导、成功案例激励。扶贫干部要与贫困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用心启发、引导、鼓励贫困群众,真正做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在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决心,加强脱贫的意志;结合精准扶贫攻坚目标,加大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为产业扶贫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真正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要特别传授给贫困地区人民以技术、技艺,至少要培训若干名与扶贫项目密切相关的技术能手,为乡村产业扶贫项目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2.完善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动机制。根据“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依法实施、科学探索、改革创新,找准贫困人口与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点,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的保障机制,实现产业扶持资金保值增值和贫困人口收益持续增加的目标。同时,帮扶吸纳贫困户达到一定人数的农村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实行政策优惠奖励或补贴。此外,注重龙头企业对本地贫困农户帮扶作用的常态化考核评价。着力制定贫困人口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协议审核监管制度,确保贫困人口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实现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管理、监督机制。首先,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扶贫机制。组建涵盖政府、企业、民间社会团体和贫困人口的联合扶贫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专业优势,多方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扶贫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本的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对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公认度。其次,建立健全扶贫工作责任监督机制。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进展和问题,邀请社会第三方评估,并及时为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指明产业项目的改进方法与内容,巩固评估脱贫效果,为上级领导决策和采取断然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更主要的是避免了后期干部“数字脱贫”问题。同时,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在产业扶贫项目中担任监督员、监理或监事,有利于及时反映贫困人口的需求和意愿,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再次,精准扶贫机制“多元并举”。对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参与机制进行完善,对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进行创新,强调政府主导,围绕利益最大化找到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最大合力。广泛拓展扶贫渠道及参与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贫困地的成功人士回乡办企业,发展产业,提高地方脫贫实力。最后,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一是要在充分吸收以往干部考核好的经验基础上,重点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特点和需要,激励考核机制宜细化、动态化;二是完全短期任务考核制不可取,应该改为项目进度跟进制,即在 2020 年前,围绕具体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年度完成百分比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给扶贫干部一定的灵活权限,激励他们探索好的产业扶贫项目;三是要多元主体参与讨论和设计考核指标,即要把整合贫困户、扶贫干部和上级行政部门力量,共同协商完成年度、进度考核指标和量化要求,最后考核结果就以完全脱贫为制度上限,每个人都清楚考核要求了,也就知道努力方向了。因此,产业精准扶贫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促使依靠产业项目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并推广,真正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三)夯實精准扶贫的基础,实现帮扶对象精准化
1.加强武陵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基本民生保障,是特色扶贫产业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贫困村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湖南武陵山片区全面开展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武陵山片区道路基础设施,能带动贫困地区工业、农业、旅游、物流等现代化产业发展; 对武陵山片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完善,帮助产地完善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同时引用外力,鼓励引导企业在县乡和部分条件允许的村建立固定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点。此外,加速推进乡村网络建设,如通讯信号强力覆盖、降低宽带使用成本、维修服务运转快等,为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工作夯实基础。
2.实现帮扶对象精准化。找准“扶持谁”,然后才可能搞清楚他们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扶贫工作才有靶向。一是加强部门协同,精准确定贫困户。部门不同、人口统计方式的不同,致使形成的人口统计数据彼此不兼容、不连续和不全面,为确认贫困人口造成了较多的困难。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尝试组建跨部门的、规范的和精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库。此外,人口数据库应保持动态更新,建立能够实时、自动更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库,提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率。二是严格退出程序,严进严出,保证脱贫质量。首先,要严格退出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作为主要依据,保证脱贫的稳定性、持久性及脱贫质量,不仅物质上摆脱穷根,更要从思想上杜绝穷性。其次,要严格退出程序。脱贫环节严格公正,多方印证讨论,不搞形式主义,不敷衍塞责,公示公告双管齐下,干部与群众双方合意。三是脱贫成效巩固。对脱贫群众定时跟进,长久关注,政策先行,贯彻有力,确保巩固脱贫和小康建设同频共振,确保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希勇.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6,(5):87-90.
[2] 全承相.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118-123.
[3]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6,(4):1-4.
[4] 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28-132.
[5] 匡远配.深化改革是湖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J].湖湘论坛,2017,(3):76-79.
[6] 欧志文.精准扶贫视角下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扶贫政策的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19.
[7] 盛琳.湖南省产业精准扶贫困境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2):71-77.
[8] 宋美喆.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的问题及路径优化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4):37-42.
[9] 宋唱,余茂辉.湖北大别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路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9):127-130.
[10] 柴丽丽.推进精准扶贫必须要实现“三个互动”[J].经济问题,2017,(7):99-103.
[11] 张翼鹏.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研究分析——以建湖县九龙口镇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18.
[12] 朱锦华.粤西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农户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8.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the
Areas of Wuling Mountain of Hunan Province
OU Zhi-we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 422000,China)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can give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poverty group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the areas of Wuling Mountain of Hunan Province,especially in terms of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farmers independence.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accurate industrial selection,inaccurat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insufficient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inaccurate position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s.By analyzing the underlying reasons an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n optimized path to promot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ong-term income-increasing mechanisms in the areas of targeted assistance,targeted industrial selection,and targeted assistance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Key words:areas of Wuling Mountain of Hunan Province;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policy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