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方式探究
2019-01-31张明智
张明智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第3点指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从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学界对之归类难以统一,出现了诸多不同的划分方式。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分为商业保护模式和非商业保护模式,并以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为例,探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问题。
商业保护模式与非商业保护模式相结合是宜兴青瓷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业保护可以不断提升宜兴青瓷的价值,从而促进非商业保护;非商业保护有利于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商业保护必须始终以有利于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的传承为前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牺牲宜兴青瓷的本真性获取经济效益。
1 商业保护模式
1.1 以生产促保护
应合理开发利用仍然具有生命力、开发潜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生产性方式保护,实现良性传承,并为传承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宜兴青瓷既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又具有市场开发的潜质。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自我图强之路,可以体现宜兴青瓷的价值,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开发新的青瓷品种,使宜兴青瓷传统制作技艺在生产、竞争中得到保护与发展。为传承人与企业搭建合作生产平台,促进青瓷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设立专门的青瓷生产基地,扶植青瓷的生产和贸易。此外,宜兴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可以利用大企业的经营优势,吸引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生产性保护。鼓励一些小企业和青瓷作坊按照“以利用促保护”的原则开展宜兴青瓷的保护工作。宜兴市应积极为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搭建展销平台,组织传承人参加“文展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
1.2 以创新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固态的,而是运动的、活态的,需要在创新中求生存。阎崇年认为:“在瓷器的背后,隐藏的精华是‘新’,就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既是中国瓷器文化发展之动力,又是中国瓷器文化绵延之生命力!”[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宜兴青瓷要想在市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所创新。从业人员应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和需求。增加技术储备,掌握核心技术,不局限于传统的器形和纹饰,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艺术元素,在装饰工艺方面不断创新,让产品更具时代美感。同时,融合文化基因,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宜兴青瓷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使其最终进入文人瓷的新境界。
1.3 营造品牌效应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青瓷企业应该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强化大众对宜兴青瓷的品牌认同和文化认同。
1.3.1 标志设计
标志是企业品牌要素中应用广泛、出现频率极高的视觉语言。图文并茂、形象鲜明的标志是突出企业个性、说明企业性质的有效传递工具。标志设计对于企业品牌塑造极为重要。宜兴青瓷应该融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经营理念,借助标志传递更多的信息给消费者。设计时,可以融合现代审美元素,使标志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美感。
1.3.2 产品包装设计
产品包装被称为“无言的推销员”,是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要部分。无疑,跳眼的包装设计以其出众的视觉识别力所形成的感官评判帮助商品脱颖而出,使消费者留意、停顿、观察并产生购买行为。首先,宜兴青瓷的包装设计应该结合其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将宜兴青瓷的视觉符号最大限度地融入包装设计,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再次,包装设计应配合品牌推广与媒体宣传,通过图形、色彩、文字扩大品牌形象的影响力,达到促销的目的。成功的包装是缔造品牌视觉形象的关键。独特的包装可以激发消费者购买产品。宜兴青瓷要想在市场中求生机、寻出路,必须进行市场调研,重新审视包装形象,结合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以新颖独特的包装吸引大众,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3]。
1.3.3 店铺形象设计
优秀的店铺形象设计可以美化环境,树立企业形象,吸引顾客注意力。店铺形象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品牌效应。宜兴青瓷店铺应该以顾客最容易看见的角度放置招牌,并以顾客的站位确定招牌的大小、高低。招牌的字形、图案、造型要符合店铺的经营内容和形象。橱窗设计要合理,横渡中心线与顾客的视平线相等,并保持整洁。商品陈列应遵循易看、易选、易买有机结合的原则。店铺应该呈现企业文化、名人故事等内容,同时,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特色,创造愉悦的情感体验,使消费者对宜兴青瓷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
2 非商业保护模式
2.1 以学术研究带动保护
学术研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刘魁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之一就是做好研究”[4]14。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学术研究具有深刻性,能更好地表现宜兴青瓷的内涵,剖析它的发展历史、文化意义、社会功能等,使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其存在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加入传承和保护的行列。当然,学术研究具有局限性。学术研究是专业工作,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受众面小。因此,研究者既要注意学术性,又要考虑可读性,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深刻的理论,以推动宜兴青瓷的保护[5]。
2.2 保护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高龄化”。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二是后继乏人。宜兴青瓷制作工艺复杂,程序多,耗时长,烧成难度大,传承人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有学者指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持守者和继承者也纳入我们工作的视野,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是对人的关怀。”[6]9保护传承人,首先,要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衣足食,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传承青瓷制作技艺。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作活动难以长久。其次,应给予传承人特殊关注,使其认识保护宜兴青瓷的重要性、使命感、荣誉感,自觉成为保护宜兴青瓷的领头人。
2.3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培训班传承、学习班传承等。成功的传承就是有效的保护。宜兴市政府应重视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传承基地,出台保障措施,确保青瓷制作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传承人应扩大传授范围,把有灵气、愿意学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培养更多合格的继承人,使其技艺传承发展,发扬光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无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詹杏娣破常规,开先河,把耗费40年心血研制的宜兴青瓷独家釉料配方无偿献出并公之于众,为的是降低技术门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陶瓷品类从业者能快速进入青瓷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从业人员队伍。她还自筹资金在宜兴建立了青瓷技术教学基地,并对社会郑重承诺:愿意学习青瓷制作的朋友或是在青瓷制作中遇到困难的朋友都可以到基地来,她和其他工艺师义务传授技艺。詹杏娣此举着眼大利,裨益大局,以实际行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之路。
2.4 扩充展示馆内容
2016年4月,詹杏娣在宜兴市洑西村创办宜兴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含展厅、艺术创作交流室、“非遗”传承工坊等。除青瓷艺术展示外,还具备历史、文化展览,青瓷文化研究、传播,“非遗”技艺展示、传承,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展厅内设有“宜兴城市暨青瓷史考”专项展览,以详尽的资料和扎实的考证介绍中古以前的宜兴城市史和宜兴青瓷史。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充宜兴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的活动内容,如增加音频、视频等资料,展示传承人的访谈和作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资源共享;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定期举办青瓷制作体验活动,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阐释价值,说明保护、传承宜兴青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展示馆通过系列活动让市民了解宜兴青瓷。
2.5 开展宣传推广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宜兴青瓷。如组织宜兴青瓷产品参展“世博会”“文博会”“海峡两岸‘非遗’展示月”等,提高宜兴青瓷的知名度;打造有品牌效应和品牌内涵的节会活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借助节会,让更多的人亲近、了解宜兴青瓷;拍摄宜兴青瓷宣传片,让人们关注、了解、喜欢宜兴青瓷;定期举办宜兴青瓷讲座,并在网络进行传播;定期举办“宜兴青瓷进校园”“宜兴青瓷走基层”“宜兴青瓷展示”“宜兴青瓷主题日”等活动,制作宣传册,向社会民众免费发放;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媒体详细介绍宜兴青瓷概况、传承人、保护方法、传承方式等;设置户外广告,提高关注度。
3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是系统工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把“申遗”的热情转化为正确的保护理念和积极的保护行动,将商业保护模式与非商业保护模式相结合,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