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短相形,音声相和”
——谈比较阅读法在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31王迪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古文项羽古诗文

◆王迪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一、研究缘起

1.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了目前社会各阶层共同的需求。

2.教学比重加大

先有继承,方有发扬。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内容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比重逐年递增。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将古诗文比重从原来的25%提升到了35%,而整个小学六个年级十二册课本中,古诗文占到了30%的比重。古诗文,成为莘莘学子们在书山之路上登攀的又一座高峰。

3.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但对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研究显然并没有跟上需求的步伐。目前有一部分小学开始重视古诗文教学,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存在学习热情低下和畏难情绪的问题,因此,对于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二、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一)比较阅读的概念

比较是指对比集中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在心理学上,比较被普遍认为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比较能力的获得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

阅读中的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有共同基础的文本进行对照、辨析,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周步新所编著《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中这样总结道: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这样一种阅读策略:把一篇或者多篇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包括篇、段、词、字)集中起来,通过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从内容、主题、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析,以明确表达的内容,理解表达的中心,掌握表达的方法,或揭示一般规律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样的比较阅读策略,不仅助力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能认识、理解、领会、运用甚至能够评价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全面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是在比较阅读策略的指导下,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及古诗文教学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比较法将古诗词及古文中具有相关性的文本联系起来,不光是横向与纵向比较,还能从古今比较中进行辨析,明确文本表达的内容、中心、方法,认识、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在提升小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古文表达能力提供铺垫与助力。

(二)比较阅读的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小学各学段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这样的:

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而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与古诗文相关的部分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

结合比较阅读策略与方法,我们不难总结出,小学阶段比较阅读(古诗文)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能感受古诗文中语言的优美,体会并更好地理解诗歌及古文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古代文辞与现代文辞不同的表达意味,体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并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培养文化自豪感。

三、“比较阅读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一)文本内部的比较

1.品评字词

比较文本中的字词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古诗或古文往往惜字如金,一个精彩字(词)的使用,胜却连篇赘语。在日常教学中,有相当多古诗作品中的字词精准,值得细细品味。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原稿最先为“到”,然而王安石觉得并不好,继续改为“过”,而后改为“入”,最后改为“满”,大概尝试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下最终的“绿”,在课堂上教学时,不妨也让学生比较诗人用过的字,在比较的时候体会“绿”字的脱俗精妙,则更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优美。或者也可选择一首古诗或一篇简短的古文,挖掉其中的某个字(词),让学生尝试自己换字或者换词,最后揭晓原文作者的用字(词),用这样的比较方式,来体会不同字眼在句子中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也让学生对古文中字词的妙用有深刻的认识。

2.分析人物

在围绕人物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比较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将同一个人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也可将不同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进行比较。

3.揣摩写法

在文本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法,可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如《秋日之花》这一课,教学文本出自《民国老课本》。在教学时,可以分析文本分别抓住了花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片段一写的是桂花的花和叶的颜色、香味、用途;片段二写的是菊花的颜色、形态、香味、生长季,并且用上了修辞手法来强调其独特形态。两个片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样一番比较之后,可令学生对古文中如何描写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可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将这样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二)多种文本之间的比较

1.同一作家同一主题的文本比较

这种比较方式可以视为纵向连结,同一作家在写同一主题文本时,必然有其对所述主题的观点一致性,但一定有内容、写法、侧重点的不同,比较这样的异同,能对这一主题有不同角度深入的解读。比如《历史的声音——三国诗》一课,教学内容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关于诸葛亮的诗《八阵图》和《蜀相》,这两首诗同为杜甫的作品,写的都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第一首诗是诗人初到夔州时所作,“八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第二首诗是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第二首诗的格局明显更大,对诸葛亮的一生有着自身深刻的解读,情感内蕴也更丰厚……从这些不同方面来进行比较,即能让学生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2.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文本比较

这是古诗文主题阅读中占大比重的部分,以下选择《四面楚歌》一课教学内容来进行分析。《四面楚歌》一课的教学内容为《史记》中的一个片段,全文如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另外选择了三首诗——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来辅助教学。

这是一节典型的运用比较阅读策略来教学的古诗文主题阅读课。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司马迁在这一片段中对项羽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度刻画,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气度和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那就是大局已定,民心已不在楚,百姓渴望天下太平,再加上项羽的个性导致了他的失败不断,已无东山再起可能。而李清照则从一个女性词人的角度来谈项羽,对他的英雄风骨大为赞叹。从同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就能够对项羽有多重角度的不同理解,对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彻。

3.跨段落的文本比较

除了以上两种比较的主题阅读之外,还有一种跨段落的阅读,即两段文字虽描写的主题内容不同,但有背景上的相似,对照来读,可以加深对彼此文段的理解。以下两段均选自《史记》,一为描写项羽,一为描写刘邦。

甲: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乙:高祖常繇咸阳,观秦皇帝,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这两段文本分别记述了项羽和刘邦微时的不同故事,学生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不同性格,特别是面对秦皇时二者的不同表现,已经奠定了未来各自的相异命运。这一番比较,既能引领读者加深对文本的人物与情节的理解,还可以就其中的内蕴意义做更深刻的赏析与思索,甚至将这样一种比较思路迁移到未来将会遇到的更多文本中去。

四、小结

比较阅读策略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策略,它指导下的比较阅读法需要从内容上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成就。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文与其长期接触的现代文有较大差异,“长短相形,音声相和”,若能恰当运用比较阅读法,即能化难而简,更透彻地理解各类文本,把握文本意义。

猜你喜欢

古文项羽古诗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梦遇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