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妇产科学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探
2019-01-31盛少琴刘佳俐李瑞兰李东胜吕伯东
盛少琴,赵 蕾,刘佳俐,李瑞兰,李东胜,吕伯东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5)
2015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其中“互联网+教育”是对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及学习模式等教育要素的巨大冲击[1]。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主干课程,我校妇产科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妇产科学教学工作,实现教学革新,笔者通过妇产科学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探索如下。
一、教学模式的建设
妇产科学是临床主干课程之一,具有独立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不管是在教师的授课还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都需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2]。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学习模式和教学要求均在课堂上进行,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传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借鉴“慕课”“微课”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结构重组,使学习在时空上得以延伸。
(一)慕课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及灵活性的特点。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视频制作,进行跨时空的多样性组合。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分工协作,授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充当编剧加主演,助教承担辅助性工作,上传作业与测验、组织学生完成团队项目、与学生互动答疑等,学校专业的制作团队负责摄像和后期编辑。
在“产科学”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将其制作成“孕产期保健”的慕课,每个单元5-15分钟,总共260分钟,保证该课程体系的目的性、完整性和条理性,达到课程知识点的全覆盖。在临床医学2013、2014级学生开设《妇产科学》同期,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完成相关知识点观看学习,对现有教学进行补充。
(二)微课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给出的官方定义为: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3]。”微课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进行讲解,具有短小精炼、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助于学习者对重、难点内容的预习和复习。
基于微课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微课特别适合于妇产科学临床技能课教学。将妇产科临床技能课程拆分成一系列碎片化的知识点,在“妇科检查”“产前四步触诊法”“分段诊刮术”“放、取环术”等技能的操作中,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就将该内容各拍成5分钟左右的视频,课前发给2013、2014级临床医学学生,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在手机视频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反复熟悉操作流程,课上教师不再讲解,学生直接开始技能操作,有问题的再个别解答。学生们的理解力、操作成功率明显提高,达89.91%,也显著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妇产科学为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和病理以及生育调控的专门学科,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和计划生育。是一门以解剖、生理、药理、病理、病理生理、生物化学等为基础,结合内科、外科等临床知识的学科,具有独立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方法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措施,为今后从事临床妇产科和其他临床学科的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由于是在线精品课程,笔者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按照教学要求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分解成各个知识点,在“产科学”模块中,首先介绍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正常妊娠、分娩及产后过程,再介绍病理产科,如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异常分娩,最后介绍异常产褥。各个知识点始终围绕“孕”“产”而展开,形成一条主线。在“妇科学”模块则以各个疾病为知识点,配以临床常见案例,先介绍解剖、组织学基础知识,再介绍妇科内分泌、病理知识,最后介绍该疾病的表现及其治疗、预后,中间穿插药理学、影像学等知识,期间还拓展有关微创手术知识及视频等。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满足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个性化学习需求[4]。
三、评价机制的建设
如何评价教学改革有效性,需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教师授课情况,二是学生知识应用情况。以往妇产科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一直沿用课后学生考核成绩,显然已不适应目前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基于互联网背景,采用“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实现自主学习的可控性。
查阅相关文献[5-6],我们拟建立一个能比较全面反映妇产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在精品在线课程使用签到、提出问题、发布学习资源、观看一节教学视频后进行自我测试,答疑讨论、发起课堂“头脑风暴”等;课后提供自测题库予学生进行练习,还需要完成课程作业;设置课程论坛,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交流讨论;设置拓展资源板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这些拓展性参考资料中汲取知识。
课后通过APP调查问卷,教师可利用后台数据计算,对学生的倾向、兴趣、能力、目标等进行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93.26%),学习的能力(89.89%),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81.23%),使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和考量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意见、评价,亦使教师完善教学改革工作。
我们拟建立的全面反映妇产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一)标准化试题理论考试。
学期末进行,占期末总成绩60%,考核知识的综合应用和临床思维模式为主,通过两学期的开课,2013、2014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好于2012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课前考核。
占总成绩10%,理论课前1周发布“慕课”“微课”,在线学习积分5分,由课件点播学习时长、参与网上讨论和答疑等综合因素决定,两届学生均能达到5分;观看视频后在理论课前3天上传作业,可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经统计学生预习率达100%,作业准确率分别为82.13%、84.61%。
(三)课堂考核。
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占总成绩20%,以病例分析的形式考查(满分20分),平均成绩分别14.6分、16.1分。
(四)课后考核。
占总成绩10%,网上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经统计网上作业完成率100%,准确率达93.26%、96.18%。
医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探索需要付出足够的智慧和汗水,不仅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还需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时空上的突破,终生学习。期望妇产科在线精品课程能在临床医学改革中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