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9-01-31彭小青罗爱静沈守荣彭伟莲蒋铁斌
彭小青,罗爱静,张 浩,沈守荣,彭伟莲,余 枭,邓 芳,蒋铁斌*
(1.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务部,湖南 长沙 410013;3.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内科学课程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不仅融合了基础医学、诊断学等基础知识,更是依照临床实际防治需要来组合与构建,是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学与实践中的基本和核心。
一、内科学课程课程传统教学情况及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内科学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知识讲授部分和见习实践教学部分。(1)理论课部分重在内科疾病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教学内容多而泛杂,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灵活度、生动度较为薄弱,知识串联度不高;(2)见习课部分重在内科疾病的见习及诊疗流程,但因见习时间有限,学生平均动手实践机会不多,兴趣度不高,临床诊疗能力低下。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弊端凸显,如何改变“依教而学”的静态灌输式教学,树立“以实践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值得急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和关键点。
二、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新教育时代下,我院内科学课程组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实施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通融教学。所谓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即是将内科见习融入临床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由于临床八年制学生书本知识学习能力较强,因此“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除外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等,更强调掌握临床医疗文书写作、内科常用技能操作;熟悉内科临床诊疗流程;拓展医学前沿知识,从而培养其临床思维与实践、团队协作、医患沟通等能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 (1)将“内科病房的临床实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病房老师每日查房、病例讨论、临床诊疗等等;(2)调整大课与小课的教学比例分配与授课模式。适当压缩大课讲授,提高小课比例,并融入各类教学方法,强化专科操作训练,并运用医学模拟设备,调动学生积极性;(3)师生角色互转。老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向“指导者、引导者”转变[1],而学生的角色则由“听讲者”向“主导者、实践者”转变。
(一)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具体组织形式。
课程组将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的教学周期设定为12教学周(期间无其他专业课程涉及);将临床八年制50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约8-9人,以组为单位、以每科室2周的形式在内科系统(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内风湿科、血液科、内分泌科)6大专科进行全程见习与轮转。
理论大课及分组小课融入此教学过程中完成。其中理论大课集中在教学周1-4周的周一、周二全天,共78学时,合班上课,由副高以上职称老师授课,内容为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科常见病、重点疾病等;而小课教学则为整个教学周(1-12周)的每周四和周五的上午或下午,分小组上课,由脱产老师、高年资主治或以上职称老师授课,依据专科特点,确定小组讨论、技能训练、见习讨论、观摩见习、模拟训练等具体教学内容。除理论大课及分组小课以外,其余均为病房主动见习时间。
1.理论大课。因学生分组后,同期进入不同专科见习,因此周一、二的理论课需保证涵盖到不同专科的疾病内容讲授,适当减少了大课学时,转化为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小课。(1)强调课堂“前置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与自学,并留置典型病例阅读与部分思考题;(2)嵌入交互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改变平铺直述的方式,带着问题讲授,逐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学生讲解环节,老师进行补充与指导,对关键点进行强调与辨析。
2.病房主动见习。学生分到相应专科后,将在该专科的2周内全程跟进所有临床工作与实践,完全突破传统“讲解—病房见习—总结”。(1)每个专科配备脱产教学老师负责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带教小组和老师的分配,进行“病房每日小结”,对学生主动见习的内容与深度进行及时的了解、指导与纠偏。(2)强调病房兼管制度,落实带教工作。课程组联合病房及专科主任共同管理,强调带领学生查房、新病人收治、值晚夜班、操作协作、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等等,以更生动的方式使学生尽快熟悉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处理流程。
3.见习小课。增加见习小课的组织形式,设置小组讨论、技能训练、模拟训练、观摩见习等模块,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改革要求。(1)小组讨论: 采用如CBL (Case-based Learning)、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翻转课堂 (Flipping Class)等教学法[2],针对专科疾病综合性问题如胸痛查因、消化道出血查因等,提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以实际案例或者核心问题切入,采用圆桌讨论、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探讨[3];(2)技能训练: 采用交互式教学、TBL(Team-based Learning)[4]等,针对专科疾病的重点体查及操作如四大穿刺等,进行梳理与手法复习,老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纠错;(3)模拟训练: 采用3G simman 模拟人、TBL教学法,模拟真实临床病患收治处理场景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心衰并急性肺水肿等,完全由学生把控病患预后转归,强调团队意识以及临场应变,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处理能力及协作能力[5]。(4)观摩见习: 针对专科核心及前沿医疗技术如心脏介入治疗、深静脉穿刺等,组织学生进行全程观摩,拓展学生眼界。
同时,利用社会互动软件,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便师生随时地交流沟通;推荐各类学习APP及优秀教学拓展资源给学生,提升学习乐趣。另外,每节课均制作“学生评教”二维码,学生利用手机扫码并及时评价,老师可瞬时收到学生反馈,便于调整教学方式和过程。
(二)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过程型考核方式。
打破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结局性考核的陈旧模式,推荐以过程性考核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要求过程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以更全面而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将成绩具体评定分为三部分: (1)平时成绩占20%,其中包含每日考勤,作业,病房主动见习综合测评;(2)内科基本操作考核成绩占30%,内容主要包含四大穿刺、胸片阅读、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判读等;(3)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占50%。
(三)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旨在“以实践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不论病房主动见习,还是理论大课或见习小课均是围绕这个宗旨展开与实施的。(1)将内科见习融入临床实践中后,学生接触临床和参与实践的时间得到极大的提升,随时随地与病患打交道,真切而生动,一扫以往仅仅面对书本的枯燥与抽象,学习活力满满;病患的真实体征、病情变化、诊治效果都能及时体验与跟踪,结合书本知识以及带教老师的讲解,能够达到理论知识的真正内化;病房的各类疑难病例讨论、前沿技术的旁听与观摩更是能够启发思维与拓宽眼界,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2)增加见习小课的比例,运用的各类教学手段与方法,形式新颖,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必须进行课前前置的学习,课中积极的思考、发言、汇报,课后的查新、总结、反馈,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与模拟教学模式,不固定 “right or wrong”的格局,引导学生批判、创新、合作的气质的形成,学生 “主人翁意识”得到明显的增强,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与推崇。
三、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展望
内科学课程主动见习融通教学变更了传统讲授模式,进行了教学程序的调整与重构,注入了新鲜教学方法,大大增加了临床实践机会,同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采用新型师生互评模式,课程过程型考核,达到了转变学习文化,重塑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反馈的动态教学新模式的目的。
继续推进与推广内科学课程课程的主动见习通融教学模式,以期做到: (1)能改革传统的“被动灌输式”静态教学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索式”的动态实践教学模式;(2)能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强化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临床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临床思维及临床实践水平;(3)能促使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督促教师自身教学组织能力以及临床带教能力的提高;(4)力争拓展应用到其他课程教学,从而进一步深化医学教学体系改革,促进自主、动态、共享教学新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