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精准资助中两种认定结果的有机结合
2019-01-31孙爱玲
孙爱玲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落实好党和国家资助政策的最基础性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各级扶贫部门为了摸清管辖范围内经济困难家庭现状,将贫困户信息进行建档立卡,有针对性进行精准扶贫的一种前期准备工作[1]。高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数量、人员存在出入、偏差,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
一、两种认定的不同之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内部核实认定的结果,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是各级扶贫办核实认定的结果,对高校而言是外部认定结果,二者在认定范围、认定程序、动态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
1.认定范围不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范围最小单位是班级,最大单位是级部或院系,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困难和特殊困难不设比例,根据各高校或院系学生实际情况认定困难人数,其参照对象是来自全省甚至全国不同地区的班级学生。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认定范围最小是行政村,较大单位是乡镇,往往是有固定户数,其参照对象是本村本镇的住户。
2.认定小组成员不同。高校成立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二级学院认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四位一体的认定机构,基础性工作几乎都是班级认定评议小组开展,评议小组成员采取回避制度,由辅导员、班干部、宿舍舍长和普通同学组成,对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消费水平最有发言权。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生是由当地村委组织评选,评议小组由本村干部和部分村民组成。
3.认定程序不同。高校在学生个人申请、班级评议摸底的基础上,审核《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提出初步认定名单;院系对各年级的认定名单汇总、审核、公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把关、公示、反馈;学校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严谨公正、公开公平。
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是经学生个人家庭申请、村评议小组评议、村支两委研究、上报乡镇扶贫办,期间也经过各种公示、监督完成。但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落细、落小和各级财政收入的提高,各级民政部门除上级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又有村级、镇级、县级等级别类似建档立卡的学生。
4.动态管理不同。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于个人或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的学生,能及时将其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困难学生数据库,通过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其个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所需的资金,也就是高校长说的帮学生个人脱贫,但对于家庭只能救急缺不救贫。建档立卡工作有阶段性,一个家庭突遭变故致贫,当地民政部门可以通过发放补助金、暂缓经济压力,而实质性的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两种认定结果引起的困惑
两种认定结果的不完全一致性,使得高校资助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产生一些困惑。
1.资助管理人员的困惑。某些资助经费冠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个人名下,个别学生不在全校认定大名单内,是学校的认定工作出了偏差还是地方政府的认定让部分人钻了空子。
2.辅导员的困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自己一手组织的,认定的精准度比较自信,这也是今后开展各项资助最有说服力的基础工作,但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不在自己认定的范围内,上级带名来的资助经费不打折扣下发,而需要班级评选的资助名单,是把这部分学生纳入还是不纳入,是个问题。另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建档单位也有区别,有省级民族部门、县级或镇级民政部门,最低有街道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全部纳入学校认定范围,有时会让班级认定小组和全体学生产生异议,不全纳入又怕违反规定,有所遗漏。
3.学生的困惑。全班刚入学就经过学生个人申请、民主评议等程序,认定了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辅导员说今后班级资助工作以此为据,除非学生因人、事突遭变故。为什么有的学生当时没申请,现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还有不用评议就可得到的资助经费。个别学生对建档立卡之事一无所知,更有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比较班级内学生的经济状况,拒绝领取冠有自己名字的资助经费等等。
三、精准资助中两种认定结果有机结合的途径
家庭经济困难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高校如何利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将两种认定结果有机结合,实现资助对象精准化、资助成效最大化。
1.资助规定动作不走样。省级扶贫办在认定的基础上,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动员爱心人士和企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行“定向”资助,多数到高校的资助资金都包含捐资人的意愿,精确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名下,高校资助管理中心在向师生解释建档立卡流程、资金来源后必须丝毫不打折扣执行,个别学生拒绝领取资助经费的,资助中心向有关上级部门反映后,将资助资金退还资助捐资人。另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评选条件中关于学习排名、综合排名有了定量要求,并对道德风尚、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发明、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体育竞赛、文艺比赛等有定性要求[2],这些都是高校不能变通的条件和规则,任何人都不能突破。
2.自选动作有花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名额、金额较多的就是国家助学金、校级临时困难补助和社会助学金。高校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放到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大名单中通盘考虑,重合的学生要作为资助工作的重点,不在学校认定名单中的要进一步核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助。国家助学金的一次评选按月发放、临时困难补助的既申请既发放、社会助学金的多渠道多层次发放相结合,使得高校资助工作具有了灵活性和多样性。资助方式的精心设计也是精准资助的特征之一,如除常规的发放资助资金外,学校既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勤工助学拓展到勤工助研,也可以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提升培训,将资助工作的内涵提升。
3.思想教育有新样。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古话,在资助工作中,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齐头并进是衡量精准资助成效的标尺。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在逆境中发奋成才,自立自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2)要营造和谐心理健康发展氛围,组织类似“自强社”“励志团”等团体,遴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主旨报告、事迹宣讲等方式,宣传优秀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历程中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的典型事迹,告诉广大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的是金钱,不是生活,匮乏的是物质,不是精神;(3)要加强感恩教育,克服单纯的理论说教模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提升社会责任;(4)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目前,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陷网络诈骗、传销、校园贷的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经济贫困、赚钱心切的成分,更多的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辨别和防范能力不强造成,学校要在传统的主题班会、节点教育基础上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进行案例分析、防范措施推送等,教育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意识和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牢记违法违规的不良下场。
下一代要接受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要做实的三件事之一,高校精准资助作为教育扶贫的一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只有将各级政府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和高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资助工作成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