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教授辨治抑郁症经验
2019-01-31王天鸣赵建军赵慧林高玲李艳艳黄疆川
王天鸣 ,赵建军 ,赵慧林 ,高玲 ,李艳艳 ,黄疆川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0 引言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在我国处于低了解率和低识别率,在临床却是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性的心情低落、意志活动减退、丧失愉悦感或对事物缺乏兴趣以及思维迟缓。世界上大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瑞典的发病率为6.16%,美国为4.45%,中国为3.02%[1-3];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累及多个系统的疾病,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10年后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疾病之一[1-3]。祖国医学中没有抑郁症的病名,多将此类症状归为“百合病”、“梅核气”或“脏躁”等,依据临床特征性的表现,应当归属于“郁证”范畴。赵建军教授以其多年来中医证治经验,对其病因病机有独到见解,临证多从肝、脾、心论治,认为与肝郁气滞、脾气虚弱、心肝火旺等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尤以治肝为主,常用疏肝、清肝之法,加以清泻心火等药物治疗,笔者有幸成为赵建军教授研究生,跟随导师赵建军教授出诊,现将赵建军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辨证
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抑郁症”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郁证”的范畴。早在《素问·举痛论》中有记载:“百病皆生于气也”,“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离不开气机在人体中的运行,如果脏腑气机逆乱,则会引起诸多疾病,所以概括总结为“百病皆生于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则提出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准则;朱震亨于《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氏认为人体气血怫郁而致郁,此为郁的病机关键,故因此提出六郁理论并加以阐述,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证。历代医家虽对郁证多有记载,但明确采用“郁证”为病证名称者,首先见于明朝《医学正传》一书中,虞传虽本丹溪之说而更有所发挥[4]。郁证多因七情内伤,致使机体自身气机不畅,出现痰、热、瘀、食、湿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五脏功能,导致五脏功能受损,最终发为本病。针对其病因及证型,诸多医家意见不统一。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5],将郁证分为肝气郁结、痰气郁结、气郁化火、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和心肾阴虚6种证型。
赵建军教授[6]提出,抑郁症的病因多为情志难舒,肝失其条达,肝失疏泄,而导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内生瘀血;肝郁久,乘脾,故而脾失健运,则脾虚生痰、久久化为痰浊、瘀血,又遇情志刺激,随逆气上升,则上扰清窍,扰乱神明;肝气抑郁不得伸张,则耗伤心气,心神失其所养,神无所藏,导致血滞,痰结,食积,郁久化火等等,乃至五脏气机失和多。赵建军教授亦从脏腑辨证与证候虚实两点来分析。从脏腑辨证角度来说,郁证的发生主要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根据其临床症状,结合朱氏所讲的六郁证,明确其受病脏腑。通常来说,痰郁、湿郁和食郁与脾所主功能关系密切;气郁、火郁和血郁与肝所主功能关系密切;气郁、火郁与肺所主功能关系密切;而虚证则与心所主功能关系密切。从证候虚实角度来说,实证病程较虚证短,临床多表现为忧郁不乐、急躁易怒、胁肋胀痛、口干苦、咽中如有异物梗阻、脉弦或数;虚证则病情迁延日久,临床症见精神萎靡或恍惚、悲忧善哭、善太息、心神不宁、多思善虑、脉多弦或弦细;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临床过程中也会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病久则正气不足,可表现为气血亏虚,或表现为上热下寒,同时又伴有气滞、火郁、血瘀、痰凝等病变。
2 治则治法
《医方论·越鞠丸》云:“凡郁证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因此,朱丹溪创立越鞠丸用以治疗郁证。其门下学子戴元礼有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成方便读》云:“治郁者必先理气,以气行则郁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转性”,均提及治疗郁证的基本为疏解肝气、畅达气机。赵建军教授立足于古今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加之多年的临床经验,以脏腑辨证为指导,重视肝、脾、心三脏,尤其以肝为主,总结出从肝论治抑郁症,以疏肝之法加之清肝泻火、解郁除烦,并惯用当归、白芍等养血柔肝药调理肝气。全程不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同时采用“急则治其标”稳定患者情绪后,予以治本治疗。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60岁,于2017年9月28日就诊。主诉:心情不佳,心烦2年余,加重半个月,患者自诉因生活压力大出现上述症状,于吉大一院诊断为抑郁症,曾口服黛力新,乌灵胶囊,症状未见改善。现症:心情不佳,心烦,自觉焦虑,坐立不安,行走不稳,头晕胀,烘热汗出,手足心热,乏力,纳一般,眠差,入睡困难,二便尚可。舌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弦滑。既往史:乙肝30年,左侧侧脑室腔隙性脑梗塞10个月。中医诊断为郁证(气郁化火型)。拟方:柴胡15 g,川芎15 g,香附15 g,郁金30 g,当归15 g,白芍15 g,栀子15 g,淡豆豉20 g,远志15 g,酸枣仁30 g,琥珀粉7.5 g(冲服),首乌藤60 g,黄连15 g,浮小麦35 g,知母15 g,黄柏15 g,五味子15 g,神曲20 g,茯神20 g,佛手20 g,枳壳20 g。水煎服,1剂/d,2次/d。加减共20付,症状明显好转,心情转好、夜眠较佳。
按:赵建军教授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不舒,气机郁结,易忤逆肝的升发气机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气机不畅,气郁日久则易化火,火郁于内不得外达,肝火循经上炎,因此出现诸多症状。抑郁症原因诸多,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但根据其临床症状,拟方中以大队疏肝平肝、解郁理气之药:如柴胡、郁金、白芍、香附、佛手、枳壳等药疏理肝气,平抑肝阳,畅达气机,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旨在调理肝气。柴胡在疏肝解郁的同时,久用却有劫肝阴的作用,因此在配伍上选用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帮助柴胡恢复肝生理上的顺达之性;此方结合越鞠丸,方中川芎素有“血中之气药”、香附素有“气中之血药”之称,前者辛温升散,入肝、胆经,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以治血郁,又可配伍香附增强行气解郁的功效,后者辛香行散,味苦疏泄,入肝经,以治气郁之病[7]。神曲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其作用为消食和胃,治食积不化之食郁;栀子味苦性寒清降,入心肺两经,能清泻三焦火邪,治火郁,其与淡豆豉的配伍,可以宣发郁热,更可以治疗患者虚烦不得眠,夜眠不佳等症状;方中黄连、黄柏、知母配伍使用,清中焦、下焦火热邪气,且可治疗足时热如火;琥珀粉、酸枣仁、夜交藤、茯神、远志共奏养心安神之功效;浮小麦味甘性凉、五味子味酸甘性温,配合使用可敛汗止汗[8]。因此,在此病案证治上采用清肝泻火,疏肝解郁之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 结语
赵建军教授临床多年,临证用药,如调兵遣将,治疗不拘泥一格,临床上抑郁症的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法贯穿始终,可采用清肝泻火、除烦安神以治其标,火邪稍安,则可辨证论治,采用活血、行气、化痰之法以祛其因。但无论虚实,补药热药均在慎用之列。正如朱丹溪《金匮钩玄·卷一·火》中有云:“气有余便是火”,有一分热便有一分烦,补药热药有化热升火之势,防其加重病情,影响治疗。参照赵教授辨治之法,多能获效。若辨证仅据一症,治则单用一法,治疗上往往捉襟见肘,而把握病机主次,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才能有的放矢,临证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