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2019-01-31杨克清杨克明
杨克清 杨克明
一、作文与现实生活的割裂
毋庸置疑,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一个不留心生活的人;一个对生活冷漠,缺少激情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遗憾的是,如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而乏味:天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 就本人所处学校而言:白天安排七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此外,还有早读一节,晚自习两节。 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 其实,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然而,学生很少捕捉生活上的细节,至少周末学生是回家的,学生完全可以将农村丰富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可是学生却不选取这些鲜活的材料。 笔者以“心存阳光”为话题进行作文训练,有同学在《心中要留下阳光》中写道:“阳光是地下万物生存的根本。花草要有阳光才能生长好看的花朵, 树木要有阳光才能生长出甜甜的果实, 农民伯伯种下的小麦也要有阳光才可以生长出金灿灿的小麦。 生物也要阳光才能生存, 人类也不例外, 人身要阳光内心也要阳光。 所以,只要心中留下阳光的指纹,纵使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和刺骨的寒冷, 你的世界也会明媚而温暖。 ”八百字的文章就这样一段文字表述,笔者下来与之交流,问起原因,回答没有可写的。 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有的同学写完了也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 这样,写作和生活割裂,如何能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 同时,学生惧怕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什么都指望老师给他们准备好,还希望老师能延长上交的时间。 面对这样的写作现状,作文课只能是老师的,难怪张志公先生也有过“作文教育向来被誉为我们语文教育的老大难。 ”这样的感慨。
二、作文与课文内容脱节
笔者不敢说现行的语文书的篇目选得不好, 平心而论,现行的语文教材,其篇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特别是那些名家作品。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却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解不了学生的近渴。 如袁枚的《祭妹文》,把兄妹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曾为它感动?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写得确实好,我实在学不来。 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说法,但这个“例子”难以举一反三,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长久的困惑。 而且作文题材雷同, 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学过的文章,学生也很少有意模仿其形式更别谈内容优美精彩了,如高中课文《赤壁赋》《六国论》《兰亭集序》《少年中国说》, 写景议论学生完全可以有意去模仿,尤其是《六国论》文章结构,学生可以作为高中议论文的范文, 至少在形式上可以做到相似。 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汲取这些经典作品为写作提供的写作技巧, 笔者以为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还真要在这个例子上做到写作与课文结合起来上下功夫。
三、作文与批改的不对等
写作文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个人劳作,抒写文章需要作者用心去做,同样,需要老师细心的批改,老师一句温馨的提示,就像送给学生前行的一盏明灯,让学生在温情中前行,或许一句鼓励的话,使学生在无助时有了力量,有时简单的一处调换词语位置,勾起学生无限的遐想,甚至会让学生因内心深处的感动而努力。 换句话说,教师的批改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 这也是每位语文老师希望将最好的、最能让学生接受的评语送给学生的理由。 可是,在作文批阅中老师无法时时做到尽善尽美,产生作文与批改的不对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完成心愿。 从笔者带的两个班以及同仁的实际作文批改来看,教师是力不从心的,两个班将近一百六十本作文,开始批改能够做到精心批改,全部看完估计自己已是大脑不听使唤了,再加上在作文上的圈点和评语,很多时候,批改作文不能按时结束。 大部分情况下,作文批阅不能按时完成,开始时还能尽心阅读,等到过了十几篇文章,批阅开始重复,没有了好的评语,时间一长,学生对老师有了想法,这种师生作文上的“冲突”,学生不再积极上交作文,即使上交了也是东拼西凑,教师可能要找理由还要备课等,能全部将每一次作文“精心”批阅,确实是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处理好作文与批阅的关系,否则会影响学生写作。
四、作文训练随意无序
大部分学生作文中会流露出痛苦、艰难、迷茫,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内容并非不可,但不能总是这些内容。现在的学生的确知道得多,成熟得早。应该说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成长蜕变的过程中,至少有自己熟悉的内容与高中写作有关, 但真要写成一篇文章,对学生来讲却特别难,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说话如此相似,从教师的命题来讲,高中语文就笔者所在的地方,笔者与教师交流中发现,教师作文的随心所欲,写作计划无针对性,教材上的笼统,比如高一语文版必修一语言表达训练是立意与选材,为人“成长”话题抒写真情,仅仅是蜻蜓点水似的指导,教师无理论指导,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或喜好,上作文课,有的老师根本不管教材,直接拿一高考作文复习资料选一材料或话题。 对学生如此训练,不但没有达到写作训练的目标,反而让学生陷入困境,训练无目标、草草了事,学生对作文大呼“太难”。
新课标推行下,课程标准写作要求过于“笼统”,课标中“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但如何去引导却无从谈起。 所有的空间那就由教师你去想,结果只能是“课标”给人“难教”。 课标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教材作文训练只是一个“框架”,将作文教学与口语表达、交际活动交叉在一起,没有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些只有教师自己寻觅,结果只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作文训练,教学的无序也是自然而然无法避免的。 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引导的随意性,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的命题如果比较生疏,学生不知所云,也只能是作文有话,话非真心。 在这样的状态下,作文训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然显得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