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民俗文化助教助学之我见

2019-01-30杨婷婷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助教助学民俗文化

杨婷婷

摘 要:在大力推广“群文阅读”的今天,如今的学生对家乡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家乡的人民不熟悉、有疏离感,我们采用的做法是:像心理医生一样解除学生心理障碍,亲近庆阳民俗文化,引导学生采撷民俗文化,对身边可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以吸收地方文化精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多多培养人文情怀,感动学生生命,从而掀起部编教与学的新高潮,为学生认识脚下生活空间,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及今后成人成才奠基。

关键词:民俗文化;助教;助学

“语文是基础”“语文是母语”。面临新的挑战,我的语文课堂,经过自我尝试和创新后,终于发现采撷庆阳民俗文化,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对身边可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很有效。在扩大了语文外延的同时,可以发展学生多元化智能,在45分鐘内,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培养生活能力,陶冶生活情趣,感动学生生命,掀起部编教与学的新高潮,更主要的是能实现内部驱动力下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

无独有偶,引地方民俗文化进课堂,有人也在做着和我一样开发本土资源的尝试:王泽钊老师是青岛的,潍坊也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们都在引地方民俗文化进课堂。开学的两周之内,他们就把本学期的教材处理完了,着手开发乡土文化,重新编写语文教材进行后续教学,都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身处甘肃庆阳,我的家乡就有着无比丰厚的可开发性课程资源,走进它,就等于走进了一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文教科书,孩子们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知之甚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陌生感和疏离感。庆阳民俗文化的介入,就是一剂拯救亲情缺失的良药,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得力助手,更是学习过程中的源头活水。

一、亲近庆阳民俗文化,关爱学生,像心理医生一样解除心理障碍,变“动脑”为“动手”,变“空洞”为“充实”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如果能引导发倔身边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拿出“看得见的事例”说话,做到真正意义上与生活对话,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在七年级第二单元——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引进了“庆阳名人”,为孩子们请来了“陇原骄子”“长征”路上的活雷锋——魏文清,作为“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变“怕写作文”为“爱写作文”,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

二、在家乡民俗文化中采风“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资源,拓宽文本内容,实现了“群文阅读”

各年级依据文本,开始走出课堂,在家乡民俗文化中采风“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资源,拓宽文本内容,实现了“1+X”阅读。身为庆阳人,对于所引进来的庆阳民俗文化中有效教学资源,十分敏感,易于吸收,学习兴趣浓厚,不但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宽度”,也增加了教学内容“深度”,听说读写欲望高,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得到培养,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心灵与文本的高效对话。

在八年级第五单元——说明文教学中,我引进了庆阳香包、庆阳剪纸等民俗文化,使说明文教学“生活化”,基于乡土性、实践性和教学实用性,教学效果出乎意料。事实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着眼于群文阅读,按单元归类,所选的课文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将其放到同类型的庆阳民俗文化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在九年级第六单元——戏曲教学中,我引进庆阳民俗文化中的“陇塬秦腔”,孩子们一下有了感觉,争着抢着跑上讲台表演,比任何一种戏曲教学都能掀起高潮,出乎意料地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三、搭建“地方文化”交流平台,创造“传统文化”读写活动,感受民俗文化的无限魅力,培养探索知识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分享自己采撷和采风回来的经典民俗文化成果。

2.开展“千古美文”朗读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等有关家乡的各项竞赛活动。

3.举行书法比赛,使学生搜集大量的古诗词和经典名句名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传统文化的知识。

4.名联荟萃、摘录笔记、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等,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办报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需要创新者,更需要来自教者和学者的创新精神。让我们采撷庆阳民俗文化,激发部编教学情怀,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司晶卉.试论民俗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J].文学教育,2014(2).

[2]赵惠文.现代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发扬、光大民俗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6(4).

[3]史健.从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语文教学营养的有效途径[J].科学大众,2011(4).

[4]李润群.地方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8).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助教助学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