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质量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1-30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科技实践活动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思想教育活动。[1]马克思指出: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认识的动力,它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积极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大学生拓展实践创新和科技能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培育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共设计调查问题60道,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情况;第二,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载体及运行情况;第三,高校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情况;第四,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支撑体系与建设情况。
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进行,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3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6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收回问卷5988份,回收率为99.8%,其中有效问卷5678份,有效率为94.6%。对收集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数据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工科类大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的32%,理科类大学生占28%,文科类大学生占22%,其他类大学生占18%;被调查大学生中有40%的来自乡镇,28%的来自中小型城市,22%的来自大城市,10%的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其中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137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3%。
二、调查结果
大学生开展与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情况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其一,从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的总体情况来看,48%的大学生经常参加,有时参加的大学生占21%,很少参加的大学生占16%,从没有参加过科技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占15%,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实际参与率并不高;并且工科类大学生的积极性较文科生、理科生和其他学科类大学生显示出微弱优势,分别是30%、26%、24%和20%。在被问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您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52%的大学生回答是文体活动,22%的大学生回答是学术活动,18%的大学生回答是科技活动,其余大学生回答是其他类型的活动。
其二,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科学实践活动载体及运行情况。5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展最多的活动是文体活动,而且有7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做得最好的也是文体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于日常科技活动的开展,而目前高校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方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无法更好地激起大学生科技参与兴趣。
在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项目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有45%的大学生表示最感兴趣的学术活动是“挑战杯”与“节能减排”等实践活动,35%的大学生则表示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相关竞赛的规模和成绩都有很大提升。但调查显示,对于“科技竞赛”活动,40%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了解,36%的大学生仅听说过,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十分清楚“科技竞赛”活动,8%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46%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一次“科技竞赛”活动,15%的大学生表示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次数为两次及两次以上,39%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 “科技竞赛”活动。
其三,在对学校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调查中,结果显示39%的大学生表示参加科技实践活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无人指导,32%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资金是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最大困难,其他大学生认为机会太少或专业限制是自己遇到的困难,可见老师指导对于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问及“若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您认为老师指导的作用有多大”时,52%的大学生认为十分重要,不可缺少;28%的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作用明显;15%的大学生认为会有一定的帮助,5%的大学生则觉得可有可无。
从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效果来看,26%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使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锻炼,24%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自己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科技创意,22%的大学生感觉参与活动的实际收获与自己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28%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自己也毫无收获。
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学校的综合实力有着密切联系。(表1)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差异性比较大,参赛作品的获奖情况亦是如此。重点院校取得成绩明显优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
表1 2014-2017年大学生科技实践作品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其四,在问及科技实践作品来源时,55%的大学生回答是导师课题,25%的大学生作品源自科技实践,16%的大学生作品得益于老师提示,4%的大学生则是靠突发灵感。调查中,4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科技竞赛活动不重视,28%的大学生表示不好评判,1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科技竞赛活动很重视,其余的大学生回答是较为重视。此外,对于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只有26%的大学生认为各专业都一样,不存在专业优势,其他大学生都认为会存在专业上的优势。这从另一侧面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科技实践活动的认识还不够,高校科技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科技实践活动游离于教育教学计划之外。
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形式集中,配套设施和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22%的大学生回答学校没有学生专用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心,38%的大学生回答有活动时借用其他活动场地,30%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有没有,只有10%的大学生回答学校设有科技实践活动中心。以上结果说明:一方面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真正专用于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时候不多,另一方面学校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规模小、次数少,宣传不到位。
三、现状分析
科技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了教育和科技界广泛认同。从调查情况来看,科技实践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但也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不强,大学生科技实践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科学的组织管理和有力的支撑体系。
第一,总体上说大学生缺乏自觉开展和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意识,开展和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强。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相关竞赛,有36%的大学生仅听说过,8%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有近四成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这些高水平、高层次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多样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发展需求多元化,兴趣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高校没有把握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没有做好多数大学生的引导和培养工作,活动开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和科学性[3]。
第二,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调查显示有5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展最多的活动是文体活动,而且有7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做得最好的也是文体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心理呈现出自我意识凸显,务实观念、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个性相对成熟等新的心理特征,传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已逐步失去吸引力。加上认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举办趣味性竞赛就是举办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片面认识,当前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活动载体已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需求。此外,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有些学校没有建立独立的活动基地,没有设立专项活动项目基金,这也使得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活动开展难以连续、成不了体系,也就出不了成果,起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第三,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系统。科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认识的不统一,导致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没有形成联动机制,没有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调查中4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形同虚设;25%的大学生回答学校没有出台相关政策;2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有没有相关规定。只有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且执行得很好。就高校而言,更多的时候是由大学生学院唱独台戏,唱得好,其他部门拍拍掌,唱得不好,其他部门刮刮风。教学、科研等部门不参与其中来,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课题、指导、评价等方面就得不到保证。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各部门的关系就不能理顺,作用也就无法调动和发挥;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水平就得不到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连续性就难以保证。
第四,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支撑体系。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科技界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4]。以“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为例,虽然每届“节能减排”竞赛都吸引了知名企业和商家的加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支持和赞助力度往往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缺乏相对稳定的科技支持支撑体系,是制约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迈向更高层次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公司往往认为其赞助无法得到相应而持久的汇报,赞助的经费十分有限,无法起到实质性作用。
四、对策研究
第一,不断完善大学生科学实践招募机制。拓宽招募渠道,完善招募机制,扩大大学生的参与度,打通信息沟通渠道,避免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大学生科学实践者的动机。虽然科学实践是自主性的,注重探索和实践意识,但大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参与者的利己动机必须得到正视,如果仅仅要求他们以科学实践任务为中心而忽视发展自我,提升能力的动机,大学生的抵制情绪不可避免。融合大学生实践者和实践组织的需求,力求两全其美。在实践者招募时,根据其专业特长安排对应的科学实践项目,激发科学实践者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活动质量[5]。
第二,引进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高校科学实践组织在广纳人才的同时应建立大学生科学实践者档案,根据大学生科学实践者的兴趣和意向分门别类,开展不同类别科学实践项目时选取最合适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和服务。注意选取恰当的招募方式。成功的大学生科学实践团队招募工作首先要做到宣传到位。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同,选取恰当的招募方法。对于没有特殊要求,技术性不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全面铺开,遍地撒网。而对于专业性强的大学生科学实践类型,应紧扣目标进行招募,重点招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6]。
第三,优化培训机制是组织开展大学生科学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常规培训贯穿于大学生科学实践培训始终。科学实践的培训主要包括实践的宗旨和原则,实践理念和方式,实践组织的基本情况等。通过通识培训,使大学生了解科学实践精神,树立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形成自觉主动完成科学实践任务的内驱力。可以采取讲授、先进个人事迹分享、总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7]。
第四,采取常规培训和短期突击培训双管齐下的模式。常规培训的要旨并不在于培训时间长,而在于培训周期长,经常化进行。培训内容应包括大学生科学实践技能、科学工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为大学生科学实践储备人才,助力可持续发展。而短期突击培训的要点在于保障单项科学实践的稳定进行,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培训内容主要有专业化技能培训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等。
第五,引入多元化的大学生科学实践培训方式。传统的大学生科学实践培训以面授为主,辅以优秀事迹讲座。大学生科学实践培训应加入实践训练的内容,可以引入体验式学习,情景模拟,实地调研等方法创新培训方式。另外高校实践组织可以借助网络优势,上传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实践培训的内容,使培训方式多元化、多样化。
编辑: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