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人物画中的理学思想
2019-01-30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引言
儒家学说自汉以来被统治者推崇备至,唐代之后,社会开放,外来思想学术涌入中原,儒家思想在冲击中完善与成长。在南宋后期理学形成了两种理论体系一种是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另一种是以陆九渊等学者主张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自醒来认识世界。
一、理学思想与两宋人物画创作概况
在宋代孔孟儒学的哲学伦理向实践伦理转变,并逐步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两宋人物绘画呈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种是极度尊重客观物象技法成熟的写实绘画,一种是直抒胸臆笔墨酣畅淋漓的写意人物画,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形成与理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人物画绘画技法与绘画理论都体现着理学思想。
两宋历代统治者提高文人地位,京城文化事业繁荣,各地画师名家多聚于京师,画学大兴。从大量宋代传世绘画作品来看,宋代人物画情况呈如下:
时间 主要画论著作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题材 绘画发展北宋图画见闻志》、《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广川画跋》《宣和画谱》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苏轼、米芾道释、风俗画1、重视道德修养2、文人画发展南宋《画继》《藏一话腴》《江湖长翁集》(前期)李唐、苏汉臣、(中后期)陈居中、刘松年李嵩、梁楷、法常历史画、风俗画1、脱离宗教题材,历史故事画盛行,风俗画繁荣2、色彩清新淡雅
李公麟是北宋著名画家,他的白描画法盛极一时。在官方修撰《宣和画谱》中对李公麟赞赏有佳并用大幅篇章对其记载“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赞叹他简淡数笔就将人物的尊卑贵贱区分开来,和普通的画工相比更有天壤之别,与世俗的画工的画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就会发现世俗画工“贵贱研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①。”李公麟集众多名家擅长的绘画方式于一身,融会贯通,且“更自立意”自成一派善于创新,画法别出新意②。李公麟对事物观察入微,用笔简练,笔笔入结构,仅靠多变化的简练线条,以 “白描”的创作手法、淡雅的设色来表现纷杂的物象,成就了其笔墨简洁、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至南宋时期,写意人物画独秀一枝。代表人物有粱楷、牧溪等。梁楷心性豁达,曾是画院画师,却不喜官场作风,拂袖而去,游云四方。粱楷是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善作水墨简笔人物画。粱楷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是写意人物画中的翘楚,笔墨酣畅淋漓,率意挥洒中可见画者的真性情,至今都是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必临之作。
二、理学思想与人物画家
(一)“主敬涵养”与人物画家的涵养德行
南宋朱熹在二程“主敬”的基础上发展为“主敬涵养”。朱子认为学习要通过安静的思索,自我的反省,仔细的研究物象之理才能得到真理。朱熹认为“主敬涵养”是达到“格物致知”的方法和途径,不论是对“物理”的观察和表现都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全身贯注的体验才能达到。在这样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人物画家主张对事物的静心研究观察和对人物形象的精微细致的刻画。如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的代表作品《货郎图》刻画精研,丝丝入扣,所描绘的货物甚至可按图制作出。《货郎图》描绘了稚子幼童欣欣而拥手舞足蹈,卖货郎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真实的再现了村妇、幼童见到背有琳琅满目货物的货郎时激动、喜悦之情。货物的刻画,情感的表现也只有是通过平息静气的深入观察真切感受才能达到,理学“主敬涵养”的思想影响了人物画家的观物方式,展现出“深究物理”、“观物内省”的作画态度。
(二)“独见”“自得”影响下创新思维活跃
宋代理学注重创新精神,程颢程颐颇多 “独见”、“自得”的观点,他们认为翻阅古籍经典,没有独到的见解是没有意义的,是害人害已,义理至精至奥,如果能有自己的见解才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也有相关论述:“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一味承延旧学,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能自出理义。宋代理学家提倡创新,在此思想下,宋代人物画家也热衷于创新,具体表现为:(一)人物题材的丰富。宋以前多宗教与贵族题材的人物画作,宋以后风俗人物画与历史故事人物画盛行。(二)宋代画院在考试中加入命题创作,在选拔中重视考生的创新能力,画院出考题录取广有新意的画师,常常以诗命题。如有一年命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那一年所录画师别出新意,脱颖而出。他没有画马踩鲜花而是简单的画一匹马,马蹄后面跟着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画家虽没有画马踏香花,却把踏花而归的意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浮想连连,作品含蓄有内敛,意味深足。宋代画家作画,往往立意独到,多有创新之举。(三)表现技法多样。北宋人物画即有柳宗元、李公麟等细致描摹的工整人物画,又有石恪、梁楷等人简练概括的禅意人物画。
三、画论中的理学思想
宋代人物画家最喜谈理,这种情况在宋以前很少出现。至宋代“理”出现频率增高,绘画评论家也时常用“理”来评论一幅画,追求绘画写实规律的程朱理学的“理”,和追求创作者个人情趣,表达画家的个人思想的陆王心学的 “理”,体现在宋代画论中。
董逌的著作《广川画跋》作为北宋绘画评鉴的著作,是宋人论画理的集中体现。如董逌画牛时说,牛的形态千百样,不能因为形态没有大异就画的一样。③他认为人在看牛的以为牛都长得一样,其实牛在互相看的时候“其形状差别,更为异相”会觉得它们之间的相貌差别是非常大的,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相互观察一样“岂止百耶”④有千千万万种面貌,像董逌这样的作画思维在《广川画跋》之前是没有过的,这很显然是在理学“格物致知”研究物理思想气氛之下的一种独到见解。就像作者在研究百牛百态之后总结到:想要知道画牛真正的道理必须“殆随畜牧而求其后”⑤,一物有一物之性,一物有一物之理,在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善于观察事物研究事物,乐于探求事物的规律道理。
汤子昇西蜀人,人物画画的非常好,而且志趣高远,喜欢画世俗以外的事物,他代表作品画《文萧彩鸾图》意韵高雅,飘飘然仙风道骨,《宣和画谱》在对他的记载中夸赞他“至理所寓,妙与造化相参,非徒为丹青而已者⑥。”
赵仲佺宗室子孙,品评人物画,“通贯义理”⑦。
透过《宣和画谱》、《广川画跋》等画论中对绘画作品的品评,不难发现“理”充斥着宋代画评,对宋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论家以“理”评画,画家以“理”作画。不管是“穷理”还是“贯通义理”都是理学思想在人物画作品中的体现。
四、人物画技法中的理学思想
(一)“格物致知”与写实技法
写实人物画盛行于北宋时期,这与理学的发展进程相对应,理学发展初期“穷理”、“格物致知”之风盛行。理学家邵雍主张以理观物“物我同一”认为只有站在物的立场上才能上升到“理”,感情放进去太多就会有偏差。二程认为:“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⑧。“格物穷理”就是要求我们要研究事物各自的规律,探究这个规律时必须是客观的,不夹杂主观的情感。理学推崇的“格物致知”精神影响至绘画中体现在,画家喜于描绘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也是是宋代院体人物画写实精神的来源。
在理学“格物致知”精神的影响下,宋代人物画家主张要研究所描绘对象的内在结构,摒弃个人的感情,力求揭露出物质规律与内涵。虽然追求写实并不是滥觞于宋,但重视结构造型,提高写实创作的地位是从宋代开始的。收藏于故宫博物馆的《骷髅幻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嵩“穷理尽物”的代表作品。《骷髅幻戏图》不仅反映了道家看淡生死轮回的乐世思想,更展现了宋代画家对物“理”的研究,图中对人体骷髅骨架的精细描绘体现了画家对人体结构的研究,不仅医生需要了解人体结构,就连画家也需要探究其中规律与道理,宋代求理之风盛行。画家受“格物致知”“以物观物”认识方法的影响,注重研究物象结构探索事物本质,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人物画写实技法日趋成熟。
(二)“人心为主、外物为从”与人物画的写意表达
宋人尚意,注重主观上精神领域的表达,含有画家对事物观察,“自醒”的结果,这离不开理学的发展。
南宋陆九渊虽同样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⑨,但他主张强调人的主观作用,认为“心即理”⑩,人的内心感受便是“理”、便是“宇宙”。这也是心学代表长言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学家主张“以我观物”,强调个人主观情感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理学思想促使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画家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以主观情感去观察描绘这个世界,绘画更多的是传达自身的情感,认为绘画是一种直抒胸臆的途径。心学家抬高了人本体的价值,强调要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导向去理解万事万物。在这种观物方式的影响下,写实人物画画家的格物观转向了文人直率、洒脱性情的心性观。画家将主观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客观对象中去,不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理性”追求。画家使用简洁概括的用笔,直抒胸臆,墨戏作画,重神似尚意韵轻形似,物我交融。
写意人物画家更加关注自身需要,认为绘画的本质是创作者本体的情感表达,李公麟说自己绘画“不过吟咏情性而已,如骚人赋诗”。画、文、诗皆备的苏东坡也说“画以适吾意”,此时作画被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视作娱乐消遣的项目,是情感的寄托。上文提到的南宋画家梁楷就是深受陆九渊理学“心即理”精神的影响,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画家。
在理学的影响下人物画经历了重“理”重写实,到崇“意”重感性的写实到写意的变化,写意与禅意充斥着南宋后期的人物画作品。写实画风与写意画风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发展。
结语
关于文与道的关系一直是两宋哲学思想的重要课题,北宋初期理学家认为道主宰者文的发展,甚至认为“文以害道”,至南宋时期朱熹否定了文道二元论,认为文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本体论上得到了统一。宋代人物画,处在理学盛行这样一个不同以往朝代的特殊思想背景下。理学作为宋代的主流思想,不仅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的为政理念、生活习惯,宋代人物画创作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宗教和贵族题材的束缚,风俗画、历史画快速发展,写实技法成熟,上至君王,下至布衣百姓画家名手如云,写意与写实同台竞技共同发展,在绘画理论中也处处体现着理学思想。“主敬涵养”的理学观念,适用于人物画家的涵养德行的绘画修养之中,“独见”“自得”的理学创新主张,提高了人物画家的创新意识。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促进了写实技法的成熟,陆九渊“人心为主,外物为从”的主张,催生了人物画的写意表达,
艺术作品是社会文化的体现,作为艺术的美术创作与主流思想的理学,其发展必然相互牵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不是独立存在的。宋代人物画作品中体现着我国儒家学术的思辨哲学,展现着古人的哲学智慧,在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宋代人物画推陈出新,于绘画史上独领风骚。
注 释
①《宣和画谱》卷七,王群栗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②《宣和画谱》卷七,王群栗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③董逌,《广川画跋》,卷一,何立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7页。
④董逌,《广川画跋》,卷之一,何立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7页。
⑤董逌,《广川画跋》,卷一,何立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8页。
⑥《宣和画谱》卷七,王群栗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74页。
⑧程颢、程颐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6页。
⑨陆九渊传,《陆九渊集·卷一二·与赵詠道·四》锤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1页。
⑩陆九渊传,《陆九渊集·卷三五·语录下》锤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4页。
编辑:董刚